學習的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抽菸, 喝酒, 吸毒...都不是孩子們主動會去嘗試的, 一開始都是仿效同儕.

也就是說, 我們小時候都是跟屁蟲.


小時候這樣無可厚非, 算是我們不得不經歷的學習陷阱.

但成年後如果依然保持如此的心態或習性, 將招來各種問題, 不限於成癮.

小時候被迫, 成年後則是自願, 陷阱變成了安樂窩, 溫水煮青蛙...


要跳出這個學習陷阱, 首先必須平心靜氣地承認: 癮君子 = 跟屁蟲

然後覺醒: 跟屁蟲永遠都是受害者!


受害者需要的是自助與幫助, 而非指責.

avatar-img
3會員
6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lo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戀症(自以為是, 無法聆聽, 無同理心)的人際關係很少是一對一的, 他們無法單純的與一個人溝通, 總是會把一對一的關係變成三角關係, 也就是說, 他們無法只是自在地談彼此的事, 總是會扯到第三者(比較, 批評, 抱怨, 倒垃圾)....你對他們的唯一用處只是附和(加入他們).
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自愛是愛自己, 但有同理心, 也能夠愛別人. 自愛是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自愛是基本的人格品質. 自戀是愛自己, 但缺乏了同理心, 對其他人無法感同身受. 自戀是尊重自己, 但不會尊重他人, 而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 自戀不會承認自己犯錯, 永遠是別人的錯.
著名的紐約時報心理實驗, 讓陌生人彼此回答36個問題, 由淺至深....之後發展成為愛情或莫逆之交的機率極高
如果我說在地球與火星之間有一個茶壺以橢圓軌道繞著太陽運行, 只要我細心補充說茶壺非常小, 連最強大的望遠鏡都看不到, 那麼就無人可推翻我的說法.
學生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 別人看了覺得還不行 畢業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 別人看了也覺得可以 成師階段: 別人看了覺得可以, 自己覺得不行, 把別人視為寶貝的作品當成垃圾毀掉 大師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只有自己看得懂), 別人看了覺得不行(別人都看不懂)
自戀症(自以為是, 無法聆聽, 無同理心)的人際關係很少是一對一的, 他們無法單純的與一個人溝通, 總是會把一對一的關係變成三角關係, 也就是說, 他們無法只是自在地談彼此的事, 總是會扯到第三者(比較, 批評, 抱怨, 倒垃圾)....你對他們的唯一用處只是附和(加入他們).
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自愛是愛自己, 但有同理心, 也能夠愛別人. 自愛是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自愛是基本的人格品質. 自戀是愛自己, 但缺乏了同理心, 對其他人無法感同身受. 自戀是尊重自己, 但不會尊重他人, 而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 自戀不會承認自己犯錯, 永遠是別人的錯.
著名的紐約時報心理實驗, 讓陌生人彼此回答36個問題, 由淺至深....之後發展成為愛情或莫逆之交的機率極高
如果我說在地球與火星之間有一個茶壺以橢圓軌道繞著太陽運行, 只要我細心補充說茶壺非常小, 連最強大的望遠鏡都看不到, 那麼就無人可推翻我的說法.
學生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 別人看了覺得還不行 畢業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 別人看了也覺得可以 成師階段: 別人看了覺得可以, 自己覺得不行, 把別人視為寶貝的作品當成垃圾毀掉 大師階段: 自己看了覺得可以(只有自己看得懂), 別人看了覺得不行(別人都看不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親愛的夥伴,請有意識的學習,當我們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學到了什麼,會比不知不覺地被餵養更感到安心有力量、也可以吸收得比較透徹。 學習指的是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不一定發生於學校裡,教我們的人也不一定以老師的形象出現,但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注意,任何場域都可以是學校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獲取知識到感到舒適,然後進行練習,最終取得進步。然而,實際的學習過程遠不如預期的那麼線性。下面是學習的兩種過程對比: ▋我們認為的學習過程 1. 知識 → 2. 舒適 → 3. 練習 → 4. 進步 這種方式假設了只有在感到舒適之後
Thumbnail
快樂學習雖能提高參與度,但若過度強調樂趣,可能忽略學習深度。 從文中的兩個角度探討學習者如何提升學習效果,兼顧知識與實踐。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聽話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詞?從開始教改以後嗎? 如果長輩、老師講的是對的道理,我為什麼不該聽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到底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沒有任何後遺症嗎?所以為了同儕讚揚的眼神,吸毒是應該可以接受的?每天找不同的人上床才是解放自我?而我又是有很奇怪潔癖的人,不懂一位女生的心,我
Thumbnail
最近國中會考剛結束,然後在網路上就可以時常看到“請教暑假要先修高中課程,有推薦的教材或書籍嗎?”類似的提問出現,每次看到都只能搖搖頭...孩子,當你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可知道其實你的學習已經走偏了嗎? 伸手牌、撇責任、求速成的不良心態,你是哪一個?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抽菸, 喝酒, 吸毒...都不是孩子們主動會去嘗試的, 一開始都是仿效同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親愛的夥伴,請有意識的學習,當我們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學到了什麼,會比不知不覺地被餵養更感到安心有力量、也可以吸收得比較透徹。 學習指的是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不一定發生於學校裡,教我們的人也不一定以老師的形象出現,但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注意,任何場域都可以是學校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獲取知識到感到舒適,然後進行練習,最終取得進步。然而,實際的學習過程遠不如預期的那麼線性。下面是學習的兩種過程對比: ▋我們認為的學習過程 1. 知識 → 2. 舒適 → 3. 練習 → 4. 進步 這種方式假設了只有在感到舒適之後
Thumbnail
快樂學習雖能提高參與度,但若過度強調樂趣,可能忽略學習深度。 從文中的兩個角度探討學習者如何提升學習效果,兼顧知識與實踐。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聽話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詞?從開始教改以後嗎? 如果長輩、老師講的是對的道理,我為什麼不該聽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到底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沒有任何後遺症嗎?所以為了同儕讚揚的眼神,吸毒是應該可以接受的?每天找不同的人上床才是解放自我?而我又是有很奇怪潔癖的人,不懂一位女生的心,我
Thumbnail
最近國中會考剛結束,然後在網路上就可以時常看到“請教暑假要先修高中課程,有推薦的教材或書籍嗎?”類似的提問出現,每次看到都只能搖搖頭...孩子,當你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可知道其實你的學習已經走偏了嗎? 伸手牌、撇責任、求速成的不良心態,你是哪一個?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抽菸, 喝酒, 吸毒...都不是孩子們主動會去嘗試的, 一開始都是仿效同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