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人,會透過許多的事物來確定自己在人際中的座標定位,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孩子的成就等。我們很容易迷失在各種的座標叢林中,看不清自己是誰?
聖經路加福音書中記載兩個財主,一個年輕有為,富有的政府官員,他擁有好的名聲,在宗教上也遵守著猶太人所看重的各種規條,是人所喜悅的人。用現代人的詞彙是「高富帥」、「政治金童」……美好的光環加身。
另一個人也是政府官員,只是做的並不是當時社會所尊崇的工作,作為一個殖民政府的收稅官員,他們常是被人輕厭的。所以連帶的,他的身體特徵也常被眾人嘲笑,身材矮小以致人們透過言語或行動上的輕賤而鄙視他,這樣的「財主」,被忽視了他經營之能。
這兩個人共通的特質是「財主」,一個被判斷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另一個被判斷成「為富不仁、奸詐之輩」。
在路加福音的安排中,第一個少年官來到耶穌面前,提出一個在他生命中困擾許久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才可以得著永生」。這位少年官,按照耶穌與他的對話中,讀者可以瞭解到,他是一個從小到大都遵照「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孝敬父母的人」道德標準而生活的人,但他的內在仍有著一個恐慌,「我做得還不夠,到底怎樣才算夠?」
華人世界對於「永生」很多時候會停留在永恆或永遠的活著生命,但「永生」非僅於此,而是在地上能夠活出一種在天上的生活,滿足、喜樂、盼望……換句話說,這個年輕人擁有的再多,還是有著極深的不滿足。事實上,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也常常以為「擁有」就是滿足,混沌過日。只有極少在群體中擁有天賦的人,會脫離日昇月落的生活現況中,發現內心的疑惑。這個年輕人就事擁有這樣天賦,並且清楚描繪出自己需要的人--「只有永生才能幫助我脫離「我得不著滿足的生活。」
耶穌愛這人,不僅是他在乎真理的態度。也是他願意找尋的態度。然而當耶穌提出更深的挑戰----將家產分給窮人以及跟隨耶穌當門徒,那種喪失所有安全感、在人際中失去座標地位,以及脫離被尊重的恐慌,僅僅掐住了他的心。聖經中並沒有記載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只說他「因為產業太多,所以憂憂愁愁的走了。」這是個令人感到悲哀的故事。
而另一個財主,聖經記載下他的名字—撒該。希伯來名字的意義是「純潔」。諷刺的是他做著「極不純潔」工作,替殖民政府向自己的同胞壓榨金錢,並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中飽私囊。
他或許在午夜夢迴中也會希望像少年官在民眾中的名望一樣,被他的人民所擁抱,現實中卻非如此,人們討厭他。這種與現實撕裂的景況,當他聽見耶穌到訪他的城市時,讓他很好奇「耶穌」這位受人景仰的先知,甚至帶著一種強烈的期待,渴望認識這個人。
只是他太令人討厭了,身量甚矮的他在群眾中根本得不著「被讓位」的尊榮,即使他是殖民政府的官員,他只得爬上桑樹上,要來一睹耶穌的形容與風采。
極妙的是,耶穌自己走到這個桑樹下,輕聲呼喚「撒該,今天我要去你家吃飯了。」聖經沒有說明耶穌為什麼知道,這個眼前人所厭憎的小矮人是誰?但是即便耶穌可能在早先就聽見「撒該是誰」,那也不是什麼好聽的名聲,耶穌居然願意去這個不受群眾歡迎的人物家中吃飯?!
驚天大新聞,年度大暴點!!!所以當眾人議論紛紛討論這件事,「耶穌不知道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嗎?」從我們今天的熱播新聞的角度來判斷,會有多少「知情人士」來爆料撒該黑暗的一面,用邪惡陰毒的角度攻擊。
只見撒該兩手一攤,「我願意把我一半的金錢幫助窮人,另外我過去如果欺詐人了,我願意還他四倍。」當他遇見耶穌以後,他選擇不再以金錢作為他人生的滿足,這是他遇見耶穌之後的改變。耶穌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家。」救恩會改變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或者更應該說,救恩會改變是對人生掌控權與安全感建立的所在。我們能夠真正的憐恤人,在乎他人生命的需要,不只是天生的人格特質或者是後天的道德訓練,他人不是我們行善的工具。
有人窮極一生都在盡他的能力追求所能追求的,但這追求能真正滿足生命的核心需求嗎?或許錢財並不是一條足夠穩妥的道路,名聲也不是,循規蹈矩的生活也未必是。擁有真正的滿足,才能夠充足的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