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聯合圍繞在普魯士周邊的軍事同盟國法國、俄國、瑞典及帝國軍,企圖共同入侵、瓜分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為了不坐以待斃,利用其廣袤的領土及強壯的軍力,首先派遣2支部隊南下防守普奧因緣之地—西里西亞及薩克森,抵擋奧地利進犯,東邊及北邊則分別由1支部隊牽制俄國及瑞典,西邊則全權交由盟友漢諾威阻擋法國的前進。
由於俄、法兩國將軍輕視自身軍力,過分忌憚腓特烈大帝的威名,使得東西線戰場呈現對峙狀態,尤其在俄軍於東普魯士的首戰失利後,在這場七年戰爭的初期,俄、法兩國大軍更是裹足不前。瑞典雖有建樹,攻下普魯士2座城池,但因部隊深入敵境,後勤補給險遭普魯士軍襲擊,故而轉趨於防守。至於奧地利則利用其略遜於普魯士的軍容,主動接近普魯士的薩克森及西里西亞守備軍。
因普魯士的佈局完善且軍容壯盛,各國尚無可趁之機,但為打破僵局,奧地利主動對薩克森地區的普魯士守備軍發起進攻,並引誘普魯士追擊,將戰場拉往西里西亞,為戰力較弱的帝國軍創造可趁之機,搶佔薩克森。但在奧地利軍幾次佯攻的操作下,普魯士軍識破詭計,反而將一次戰敗時的撤退機會化為轉進,倏地前進到帝國軍跟前並發動攻擊,帝國軍驚訝之餘,為了保全戰力,不得不撤退,放棄佔領得來不易的薩克森。
雖然普魯士一次漂亮的轉進逼迫帝國軍的侵襲,但卻造成在西里西亞的防守空窗,因此奧地利開始放膽收復古老的失土,普魯士此時就算調動其他戰線部隊支援南部戰線也已來不及,局勢緊張,眼看奧地利在佔領西里西亞後,即將士氣高昂地往薩克森方向進軍,此外,法軍整備多時,受到奧地利鼓舞,也決定正面迎擊漢諾威軍。但就在此時,法皇下達一項令人驚訝的命令:撤軍。
這項命令震驚所有盟軍,但最受到鼓舞的莫過於普魯士將士,因西線已無威脅,漢諾威軍轉而南下對抗帝國,此外,這時的俄國仍尚未攻破東普魯士駐軍,進軍緩慢,尚無明顯威脅,故普魯士南方2支部隊持續駐守薩克森、西里西亞邊界,專心對抗奧地利。因前幾次在薩克森、西里西亞邊界的戰役均獲勝,奧皇認為此戰應勝券在握,正當奧地利思索該如何搶下薩克森地區時,又是一令人震驚的消息傳出—俄沙皇駕崩!俄軍撤軍!
奧地利軍聽聞此一消息,這代表普魯士軍將傾全力南下防守奧地利軍,盟軍幾無勝機,另在幾次友軍退出戰場下,士氣已逼近崩潰,雖與帝國軍合力將普魯士軍逼往漢諾威方向,但另一支普魯士軍趁著兵力充足的機會開始奪回西里西亞部分城池,最後,北方的孤軍瑞典同樣宣告撤軍,盟軍離散,已無力再戰,普魯士贏得七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