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我可能錯了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書籍分享:我可能錯了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

書籍類型:心靈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比約恩,是個瑞典的經濟學家。在26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靈光乍現,想要去追求更寧靜、平和的人生,所以毅然決然辭職,到了泰國的叢林裡面過起僧人的生活。

    這本書的起頭跟另外一本書[一名殉道者的開悟之旅]好類似;兩者都是很聰明的人,而且擁有穩定的工作事業,但也都因為某些內在的力量驅使他們放棄原來的社會成就,轉而去尋求心靈上的另一片天空。

    比約恩年輕的時候是瑞典一家跨國企業的財務長,某天在工作的壓力下,他突然想到他的人生要這樣一直過下去嗎?因此他向公司辭職,接著到一家餐館去當洗碗工,並且去大學上一些文學課程。之後他前往印度參加當地的志工團體,並且擔任財務工作,同時也有了機會四處旅遊;那時候他認識了一位醫學院的美女,兩人陷入了戀情。一段時間後兩人分手了,這時比約恩難過的走不出來。

    之後比約恩參加了一個泰國寺廟的禪坐活動,在這個活動期間他只參加了四天,就受不了離開寺廟;離開的原因不是環境太差,禪坐太辛苦,而是比約恩發現在禪坐過程中,不斷聽到內心雜亂的聲音,抱怨、胡思亂想等,他無法繼續待下去。之後他終於明瞭,他得學習跟這些雜亂的內在反應和諧共處;然後他再回去寺院把四周的課程上完。

    比約恩回到了家,在家裡住了一陣子,然後告訴父母他想要出家當僧人修行,而父母也支持他的決定。在修行之前比約恩一家人去了阿爾卑斯山做了一趟家庭之旅。在這一趟旅行中家人們發現比約恩真的開始走上一條跟一般人不一樣的道路,特別是歐洲人。

    過了一段時間,比約恩到了泰國的國際森林寺院,向住持表明自己想出家為僧。經過三天的觀察、適應後,比約恩落髮為僧,他和許多的西方人一起成為佛教的比丘修行者,並且被賜與法號[納提科],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

    國際森林寺院的住持,之前是個加拿大的工人。在森林寺院中,所有的比丘、比丘尼,都要學習團體修行生活,並且遵守佛教的戒律。每天早晨所有僧人列隊托缽到附近的村落、城鎮,沿路乞食。返回森林寺院後,將所有乞食統一整理好,再分裝給所有僧眾;而且遵循佛陀當年帶領僧眾的規矩,日食一餐。

    森林寺院每週會有一天通宵冥想。某日住持在冥想期間抽空跟眾人談話,他告訴眾人有一句擁有魔法的箴言,想傳授給大家。眾人豎耳凝聽,住持說當你與他人就快要起衝突時,記得對自己複誦:「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說完這三句話,你會有如釋重負,身心清涼的感覺。

    又某天夜裡,通宵冥想時刻,住持用泰語講了一個中國的故事[天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這則故事讓納提科印象深刻。這則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天知道,明天要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只要努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剩下的就交給老天去處理,不用煩惱明天事情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裡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這是佛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是我們無法跳過的人類發展階段,我們都經歷過,它完全很自然。而它正是~我們相信的那些-會傷害自己的念頭,這些念頭會讓生活變得艱難、沉重且複雜。面對這些念頭你可以選擇一直待在裡面無限循環,當然也可以選擇優雅的和它說:謝謝你的反饋,但是再聯絡。

    之後納提科前往英國森林寺院修行。在寺院中他首先無法習慣的就是早上安排工作的混亂時間;這與他在泰國森林寺院的修行,略有不同。它不太能適應這種安排的方式,但寺院的導師阿姜.蘇西托溫和的告訴他:「納提科,混亂或許讓你不安,但秩序會置你於死地。」在生活中若能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這會讓所有人受用不盡。我們不必活在總是為了事情不如己意而焦慮不安的日子,我們不需要讓自己變得這麼委屈。我們要經常練習鬆手,先是用力握緊拳頭,然後鬆開成張開的手掌,放手讓自己自由!

    在英國的寺院當僧人,跟泰國修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當你托缽於英國的街坊,期待居民給你食物時,有時英國的居民會很看不起你,認為你應該要找份正當的工作來做;這不像泰國人民那麼的尊敬僧人。這點也讓納提科有很大的衝擊,不過他也學會去看淡對自我的尊敬以及別人的鄙視。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試圖把事情都安排好,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能掌控生活;但有時候不要忘了為奇蹟留下一些空間,這個意思是說對生活有時候多一點信任,讓生命帶領你看見祂的奇蹟。這裡有個宇宙基本的運行原則: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不用去掌控太多有關未來的事;因為有關未來的事需要讓你知道的,祂就會顯現讓你知道。你只要放輕鬆的去接受生命所有的安排;當然這裡不是說完全對生活都不用安排,只是說對於生活的安排可以少一點,其餘的讓生命去帶領你,去體驗生命的奇蹟與美好。當然這也需要自我時時留意當下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活在當下,而不是只活在過去或未來。

    納提科記得泰國的導師經常講的一句話:「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每當放開對願望的執著,它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在英國的森林寺院待了一陣子之後,納提科轉往瑞士的寺院繼續修行。瑞士的寺院給予僧人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冥想以及修行。在納提科46歲的時候也就是正式修行20年後,他的內心突然有一個聲音告訴他:該繼續往前走了。他明白這是一個要他還俗,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時候到了;雖然他的身體有很大的病痛,但他相信內心的指引。在寺院中舉行了一場溫馨的還俗儀式之後,納提科將僧袍交給禪堂主持,正式還俗。

    還俗之後,納提科回到了家鄉瑞典的鄉下居住,租了一個小木屋自己獨住;生活費則暫時由父母供給。他過得很痛苦,不僅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心靈上也有很大的焦慮感;他無法從之前的僧人身分,回到一般社會的凡人身分,他甚至連想出去找份工作都覺得困難。一年半之後他的父親告訴他不打算再提供生活費,要他自己為生活想辦法。這個時候的瑞典其實有一些禪修冥想班,但都是外國人在教學,納提科心想或許自己可以從這個部分重新出發,想不到他出去開始開班教授禪修冥想之後,還頗受歡迎;而且他發現一旦開始奉獻自己所學之後,他的心境開始好轉。

    納提科開始教授禪修冥想之後,名氣漸漸的響亮,有一天突然接到電視台的來電,邀請他上一個談話節目,他掙扎著要不要上?但最後還是接受了邀請。在節目尾聲,主持人問他目前有沒有最期待的事情?納提科說他想談一段戀愛。結果兩週之後20年前曾經認識的一位朋友,伊麗莎白居然來電,要來拜訪他;兩人一拍即合,陷入了戀愛。

    這段時間納提科的生活變成教導學員如何禪坐冥想的導師,偶爾也到民營企業去做演講以及心靈放鬆的指導;甚至到其他城市去做巡迴演講。把自己曾經學到的佛法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這個概念分享給眾人。但有一天納提科發現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他發現自己的身體居然開始不自覺的顫抖。

納提科到醫院做完整的檢查,最後出來的結果是ALS漸凍症。被宣判的那一刻納提科完全無法反應,在回家的路上,他崩潰的嚎啕大哭,無法接受自己只剩下一到五年的這件事情;但是一陣嚎啕大哭之後他開始又回復了平靜的感覺,而且他似乎覺察到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你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了,你會無憾地面對死亡,不必擔心。」

    自從ALS發病之後,納提科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有時候外出也會不經意的跌倒,這時就需要其他路人的幫忙。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危急的狀況,需要緊急送醫。對於這些,納提科的心裡並沒有恐懼或憤怒,但他還是充滿了悲傷,因為他想到無法和親愛的妻子伊麗莎白一起白頭到老,也無法看到自己將來有子女可以一起成長。但伊麗莎白還是陪著他、協助著他;納提科心中想著,她真是一位英勇的騎士,幫助自己度過生命的難關。另一方面納提科又用他的覺察告訴自己,其實自己跟身體是兩個部分,他鼓勵著、安慰著身體勇敢堅強的度過每一天,他也感謝身體如此努力的奮鬥著。

    某一天納提科的父親慎重地與納提科談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他說其實自己已經得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且時日不多了。納提科告訴他的父親:「其實你不虛枉此生。」納提科的父親又告訴他因為自己年紀已經很大,而且忍受不了這樣子的痛苦,他決議用安樂死的方式往生。家人們雖然不捨,但最後終究尊重父親的想法。他們護送父親到瑞士實行安樂死,最後是納提科留在父親的身旁為他唱誦佛經祝別。

    當然納提科自己也時常面臨將要死亡的這件事,只是他期待著在接近那一天的時候可以放開手,大家也可以放開手,他可以毫無遺憾或沒有不安的回顧自己的人生,並帶著一種驚嘆與感激的心情感恩這一生的一切。

    納提科的人生就好像故事一樣,尤其到後面的部分,那麼的曲折離奇。或許每一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一個故事,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

    納提科的生命經驗有幾個重要的點。其一是對於生命不用那麼完全的規劃好,留有一些空間給生命展現奇蹟,讓自己去體驗所有當下的美好。其二是學習放下對於生命的執著,不用去期待生命的每一項都如你預料般的呈現,而是接受生命給你的每項禮物。其三是信任生命。信任不是什麼事都不用做,當你規劃好,努力去做,之後就信任生命所有的安排。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禮物就是~不用那麼耿耿於懷許多事,其實那些事都是老天爺最適當的安排。我們只要去體驗生命、觀察生命、享受生命,就算是不如意的事,危難的事,生死關頭的事,都是生命的一件事,放鬆地放開手體驗它們。如是做,生命將會變得不一樣。

    [人心中的寧靜、平和、安住,不會被一直潛伏的念頭擾亂,這是寶貴的,值得獲得重視,是一份禮物。]

    或許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這本書可以拿來再讀一次。

4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