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激烈競爭≠保衛台灣

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In his article, Ryan Hass, director of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nd the Chen-Fu and Cecilia Yen Koo Chair in Taiwan Studies at Brookings,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tical diversity in the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is not as firm as some US political figures portray it. Domestic political competition might weaken support for Taiwan despite both sides standing against communist China.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Biden and Trump regarding China is that the former advocates for Internationalism, emphasizing common values, while the latter insists on Isolationism, without regard for allies. In such a scenario, while both candidates may compete with China severely,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aid in protecting Taiwan.

在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美國總統競選中的政治多樣性並非如一些美國政治人物所描繪的那樣堅固。儘管雙方都站在反對共產中國的立場上,但國內政治競爭可能會削弱對台灣的支持。

拜登和特朗普在對待中國的關鍵差異在於,前者主張國際主義,強調共同價值觀,而後者則堅持孤立主義,對盟友不加理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兩位候選人可能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但不一定會協助保護台灣。


美國有跨黨派共識嗎?    Ryan Hass@自由 20240317

美國聯邦眾議員蓋拉格(威斯康辛州共和黨籍)和克利胥納莫提(伊利諾州民主黨籍),二月下旬率領一個跨黨派代表團訪問台灣。在與台灣各界領袖的多場會晤中,這支美國代表團從不錯過任何機會,強調他們在台灣和中國相關議題上,展現跨黨派共識的力量。

蓋拉格和克利胥納莫提是眾議院中國共產黨特別委員會的領袖。他們在執掌該委員會時做出的指示,是希望在對於各類議題嚴重分歧的華盛頓,中國議題可以做為跨黨派合作的最後堡壘。他們在極大程度上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可是,他們在兌現承諾的過程中,採取的行動宛如在暴風中點燃一根蠟燭。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但確實發揮作用了嗎?

美國總統大選 成為幾近平手僵局

這個特別委員會已經提出一長串的跨黨派建議,但其中大部分都不了了之。原因很簡單,這個特別委員會從未被賦予立法的權力。立法的職責仍由國會的常設委員會負責。

在國會對於中國議題的論辯之外,美國內部嚴重撕裂。總統選戰成為幾近平手的僵局。未來幾個月將是一場動員負面情緒的腥風血雨。兩位總統候選人都會試圖恐嚇他們的支持者,讓他們相信除非自己當選,否則美利堅合眾國將會陷於危殆。

在這些存在主義爭論的背後,民主、共和兩黨之間,正在浮現更深刻的哲學斷層。拜登總統認為,美國是世界上的為善正能量,他試圖召喚美國的良知良能,為那些受到攻擊的人挺身而出,反擊侵略者,在烏克蘭尤其如此。拜登本質上是一個國際主義者。他將美國在世界各地的盟友和夥伴,視為力量乘數(force multipliers)和重要資產,而不是負債。

前總統川普則企圖復歸一個不同的時代。正如《紐約時報》政治評論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所言,川普已經讓共和黨重返一九三○年代的孤立主義窠臼。川普及其支持者提出一種「美國浩劫」(American carnage)的想像,認為這個國家支離破碎、道德淪喪,無法領導世界。他們開出的處方是「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美國應該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上,讓其他國家去面對自己的挑戰

二○二三年,大多數共和黨人首次表示,美國應該置身於國際事務之外,而不是積極參與。這種情緒正在影響共和黨領袖對烏克蘭的態度。共和黨反對支持烏克蘭,並不表示他們熱中於支持台灣。相反地,這是一種信念的延伸,即美國應該專注於處理自身事務。

如何強化對台支持 存在尖銳分歧

美國外交政策的辯論,也延伸到中國和台灣議題。在國會跨黨派團結的表象背後,對於美國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以及是否或如何強化對台灣的支持,存在著尖銳的分歧。川普自己在擔任總統時,還曾經質疑過美國是否應該保衛台灣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川普主張,美國需要將對中國課徵的關稅提高到六十%。在戰術層面上,川普將藉由這種策略圍剿拜登,並將拜登的形象塑造成在對抗中國時表現軟弱和膽怯。即使川普對六十%的關稅缺乏信念,但他的顧問,例如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相信這些關稅有助於抑制美中貿易失衡。他們認為,這類計畫會加速美國和中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並在此過程中削弱中國的工業產能。他們的目標是讓製造業和就業機會重新回流到美國。他們受到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精神的引導。他們優先考慮的並不是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推動價值鏈回流對台灣產生的任何間接影響,也不是他們的主要關切所在。

即使如此,現代國際體系的結構,仍是由美國的積極領導維繫而成的。如果美國被自身陷入衰落的恐懼所吞噬,並且向內退縮,權力真空就會出現。一旦出現這種真空,復仇主義和修正主義大國將窮盡一切力量,尋求填補這些真空

需要闡明的是,我的主要論點並不是促進對於美國二○二四年大選的任何黨派偏好。恰恰相反,我的目的是要戳破美國兩大政黨在台灣和中國議題上存在平靜和諧的幻想這種水乳交融是不存在的

交好美政壇新秀 對台至關重要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台灣的領導者積極爭取與美國兩黨領袖建立關係是明智的,反之亦然。對台灣領導者來說,與美國下一代領導者建立關係也很重要。無論是拜登還是川普在二○二四年贏得大選,他們都將在二○二八年受到任期的限制。正如當年名不見經傳的阿肯色州年輕州長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台灣應該與美國正在崛起的政壇新秀建立關係,他們將推動這種關係向前發展。

與此同時,台灣將睿智地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控管兩岸關係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台北無法控制北京擴大對台施壓的決策,但它可以剝奪北京執意咄咄逼人的正當性。

最後,即將就任的賴清德政府,將承接持續與世界其他主要大國建立關係的機遇。台灣愈是能夠與其他重要國家建立密切關係,就愈不容易受到北京的孤立和恫嚇。

對台灣來說,好消息是它在美國享有廣泛而深厚的跨黨派支持。在川普總統和拜登總統任內,美台關係都有所成長。美國的政治發展並不是導向宿命論的理由。然而,這些政局演變應該足以讓台北對美國政治辯論的不穩定性,進行清晰思考,即使來訪的國會議員持續鼓吹美國在中國和台灣議題上達成跨黨派共識這類令人寬慰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計可施:最後一招是自我毀
    有關於中配入籍規定較外配不同之爭議,國民黨提案時間入籍時間從6年縮短為4年。民進黨則提議增加宣誓的程序。陳建仁澤表達目前無修法規劃。
    這幾年,是台積電的戰略關卡。短期的利益不一定是長期的利益,但長期的架構又很難被洞悉出來。這是經營者偌大的重擔。
    「上帝歸上帝,凱薩歸凱薩」,這句話規範的對象不僅是凱薩,也是上帝。
    中國在金廈的行為只是其在西太平洋與南海相同行為的一環,它有更大且非做不可的急迫性。
    無計可施:最後一招是自我毀
    有關於中配入籍規定較外配不同之爭議,國民黨提案時間入籍時間從6年縮短為4年。民進黨則提議增加宣誓的程序。陳建仁澤表達目前無修法規劃。
    這幾年,是台積電的戰略關卡。短期的利益不一定是長期的利益,但長期的架構又很難被洞悉出來。這是經營者偌大的重擔。
    「上帝歸上帝,凱薩歸凱薩」,這句話規範的對象不僅是凱薩,也是上帝。
    中國在金廈的行為只是其在西太平洋與南海相同行為的一環,它有更大且非做不可的急迫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想嘗試把水彩畫鳥和文學結合,想找找現在仍存在的雀鳥在古代會有什麼記載,覺得這是一件頗有趣的事。
    Thumbnail
    前兩期談完經濟景氣的觀察,現況以及未來。我們這期就來談談一般性的投資框架(framework)。但是,為何我們要談投資框架(?) 投資如果從投資組合角度來考量,就是標的跟權重間的權衡。 (再補充一個,挑選以及思考標的,則是對於標的在時空中軌跡的想像與衡量) 而投資組合的權衡,則會變成,你到底在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官僚制度 中國歷朝歷代 自 漢武帝起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數千年幾乎沒有改變過 我們先談談中國傳統的官僚制度 這要先說一下中國社會制度階級 皇家一門宗族 就是統治階級 但是皇族間由宗親主政 缺點太多 不是族親相殘 就是外戚干政 所幸到了隋朝 一個昏君 卻想出了斧底抽薪之法 將分享權
    Thumbnail
    中國由於美國轉變對其態度,由友好轉為敵視,因此改革開放政策無法持續下去。中共為了維持政權穩定,須將經濟制度轉為計劃經濟,並且將政治轉為極權主義,文化轉為紅色文化(保守文化),對外開放轉為鎖國,以避免在如此衝擊下造成中共政權瓦解。本篇文章預測並解釋中國政府正在實施或者之後會實施的政策。
    隨著習近平喊著共同富裕後,這1年中國不少富豪、企業紛紛捐出不少錢,然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這些錢的流向是流向填補地方財政漏洞?還是流向增加社會福利達成共同富裕? 或許有些人覺得,既然填補到的是地方財政那麼國家就不用跟人民徵收稅金,自然也算共同富裕,在此我需要糾正廣大的人民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中的國家治理能力的比較,就是美國的「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威權主義」政治的比較。中國在高鐵,飛機場,5G等基建領域,不受兩黨議會政治運作制肘,已領先美國,而「貧窮」則是兩國國家治理共同的問題。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因為香港國安法事件談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我寫了一點加中外交關係的回顧。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
    美國已經意識到,中共想透過「中國製造2025」與「千人計劃」,從西方國家源源不絕的取得關鍵技術,在一些關鍵領域甚至取得領導地位。科技優勢的爭奪,與優秀人才的網羅,是大國博弈的重中之重。
    美國、日本與德國政府最近表態,打算提供搬遷費用的補助,給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撤出來。這個「產業鏈脫鉤」,從經濟邏輯與產業脈絡來看,顯然是一個起點而已,後面還有三個階段可以走下去。 首先做一個背景說明:在美中貿易戰之前,跨國企業原本就已經開始在脫鉤,把一些製造業生產線遷移到東南亞。原因至少有兩個,第
    Thumbnail
    <p>在中國近代化乃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教會始終扮演者重要的介入者的角色。但1949年中共接掌政權以後,教會受到打壓,教會的領導者不是被驅逐出境,就是被關進監獄。當我們以為教會已經失去了在中國發展中的作用的時候,《被隱藏的中國》一書讓我們看到事實並非如此。</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想嘗試把水彩畫鳥和文學結合,想找找現在仍存在的雀鳥在古代會有什麼記載,覺得這是一件頗有趣的事。
    Thumbnail
    前兩期談完經濟景氣的觀察,現況以及未來。我們這期就來談談一般性的投資框架(framework)。但是,為何我們要談投資框架(?) 投資如果從投資組合角度來考量,就是標的跟權重間的權衡。 (再補充一個,挑選以及思考標的,則是對於標的在時空中軌跡的想像與衡量) 而投資組合的權衡,則會變成,你到底在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官僚制度 中國歷朝歷代 自 漢武帝起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數千年幾乎沒有改變過 我們先談談中國傳統的官僚制度 這要先說一下中國社會制度階級 皇家一門宗族 就是統治階級 但是皇族間由宗親主政 缺點太多 不是族親相殘 就是外戚干政 所幸到了隋朝 一個昏君 卻想出了斧底抽薪之法 將分享權
    Thumbnail
    中國由於美國轉變對其態度,由友好轉為敵視,因此改革開放政策無法持續下去。中共為了維持政權穩定,須將經濟制度轉為計劃經濟,並且將政治轉為極權主義,文化轉為紅色文化(保守文化),對外開放轉為鎖國,以避免在如此衝擊下造成中共政權瓦解。本篇文章預測並解釋中國政府正在實施或者之後會實施的政策。
    隨著習近平喊著共同富裕後,這1年中國不少富豪、企業紛紛捐出不少錢,然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這些錢的流向是流向填補地方財政漏洞?還是流向增加社會福利達成共同富裕? 或許有些人覺得,既然填補到的是地方財政那麼國家就不用跟人民徵收稅金,自然也算共同富裕,在此我需要糾正廣大的人民一件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中的國家治理能力的比較,就是美國的「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威權主義」政治的比較。中國在高鐵,飛機場,5G等基建領域,不受兩黨議會政治運作制肘,已領先美國,而「貧窮」則是兩國國家治理共同的問題。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因為香港國安法事件談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我寫了一點加中外交關係的回顧。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
    美國已經意識到,中共想透過「中國製造2025」與「千人計劃」,從西方國家源源不絕的取得關鍵技術,在一些關鍵領域甚至取得領導地位。科技優勢的爭奪,與優秀人才的網羅,是大國博弈的重中之重。
    美國、日本與德國政府最近表態,打算提供搬遷費用的補助,給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撤出來。這個「產業鏈脫鉤」,從經濟邏輯與產業脈絡來看,顯然是一個起點而已,後面還有三個階段可以走下去。 首先做一個背景說明:在美中貿易戰之前,跨國企業原本就已經開始在脫鉤,把一些製造業生產線遷移到東南亞。原因至少有兩個,第
    Thumbnail
    <p>在中國近代化乃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教會始終扮演者重要的介入者的角色。但1949年中共接掌政權以後,教會受到打壓,教會的領導者不是被驅逐出境,就是被關進監獄。當我們以為教會已經失去了在中國發展中的作用的時候,《被隱藏的中國》一書讓我們看到事實並非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