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的本文雖然跟ASD完全無關 但它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聽不到的再怎麼練 還是聽不到」 我在團裡常用的比喻是: 「如果雷達偵測不到,無所謂預防應對」 這根本就跟我們AS在人際互動上的死穴異曲同工嘛~~ 所以它的題只要改幾個字,句式完全適用於AS: [社交改進≠一直互動一直撞牆] 所以不用再怨AS怎麼看不懂人情世故 AS也不用哀自己看不到地雷 這是正常狀況 有些人在視力、聽力、舌頭、顏色、動作不靈敏 我們在情緒與直覺 就這樣 文中說明為什麼聽不到的理由 也可以借過來 人們會使用母語習用的音 來理解/替換不熟悉、不能辨識的音 我們也會用我們的認知腦補我們對人情事理的判讀 只是我們基於不夠充份或正確的資料庫 判讀就會不準 更麻煩的是 社交不像語言有一條明確的基準 基準還會依情境而變動 我們更不好判別自己有沒有出錯 「既然這是正常的無知無覺 是不是代表我們可以躺平?」 這個也可以倒過來用語言的角度去理解 我從大學就來台灣定居 目前在台居住的總時數 已經持續超越在原生地居住的總時數 但「鄉音無改鬢毛衰」 講了二十年,我還是一口廣東腔台灣國語 那麼我究竟有沒有必要正音呢? 如果我想精進自己,可以 如果我要教國文,需要 如果別人經常無法聽懂我的話,必要 同理 在我看來 AS要不要練社交呢? 如果想要精進自己,可以 -----有練可以多開無數的門 這社會太多的門檻與資訊 都要靠夠高的社交值才可能觸及 如果我有職業或生涯規劃需求,需要 -----如果能獨善其身 當然也是可以找不需要互動的工作或伴侶 但可遇而難求 現實狀況的常見互動要求我們要有一定能力 我們還是得勉力觸及 就像我剛來台灣國語不靈光 還是得硬著頭皮聽課 如果我在人際互動經常誤解/被誤解 造成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遭遇困難 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 調整就是必要的 有些人在這裏會被卡住: 「我___就是不成啊,不成又要我硬幹 這是對我的歧視」 啊,「我國語就是不行啊,又說只能講國語溝通 這是對我的歧視」 在台灣通用語種就是國語台語客語 我要在台灣活下去,就是得要學會最少一種 如果我堅持在台只講廣東話 我就是要自己找到配套 無論是只住在香港人較多的社區 還是抓住一個隨身通譯 這在台灣不是沒有的 例如很多在台外國人 就沒怎麼學國語 主要活動區就在天母 有需要就找翻譯 這些外國人也不會因為這些生活限制 或是被說國語很破 而感到被歧視 我認為ASD也不能光因為被要求要貼近社交常範 就說被歧視 我們也不必被說不懂人情世事就說被歧視 我們只要實事求是地接受: 「我很容易忽略或誤解人際互動」 僅僅是有這個概念 就有助鬆動、接納自己能想到以外的其他可能 用一個現在常用稍微尷尬的詞就是: 「要有『病識感』」 -----不是說AS是或不是病(這個讓團友自由心證) 而是要知道自己在某些區塊 並沒有絕對的把握 只不過 看不到的還是看不到、不懂的還是不懂 怎麼辦? 這篇也給了一些指引: 「不能只埋頭苦幹」 文中的第二節,就是用認知去確認結構規則 我會類比為:「強化資料庫用認知補足」 我們本來就會做這樣的事 所以AS的邏輯與見理通常比NT一般值來得好 -----熟能生巧 但我們現在是要「有意識」地做: 收集情緒辨識的特徵 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徵兆 多看小說影劇看看一般人怎麼形容/呈現不同情緒 靜心聽八卦,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判讀、應對人際是非 ........ 資料庫越強,可用的工具或對策越多 判讀的準度會提昇 遇事的緊張也可以緩和 -----緊張往往是為不知所措 文中的第三節 還是委請專業調整 找信任的朋友請教 與伴侶建立信任接受提醒 找心理師協助解讀 或是來社團集思廣益等等 都是可以試看看的路徑 撞牆觸雷都太痛了 除了「埋頭苦幹撞牆」與「避世角落生物」 我們還是可以再試試一些能協助自己的方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又能改進生活品質的調整方向 ------ [原文重貼] 【發音改進≠一直聽一直念】 現在我可以毫無困難地發出彈舌音,但這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 在我剛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的時候,我根本無法理解這個聲音是怎麼出現的。甚至連本該較簡單的R/L的區別都聽不出來。 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一直聽一直練,應該就會有辦法變好吧? 結果一練就是三年,毫無改進。 直到某一天,我很偶然地看到一個西語發音的教學影片,半信半疑地照它所教,躺下來練。 魔法出現了:半小時就會了。 怎麼會這樣?我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 一、聽不見的聲音就是聽不見 成年人對發音的辨識能力,會受到自己的母語限制。 換言之,外語發音若是不存在於母語之中,成年人會聽不見。他們會自動把它代換成一個相似的音。 前述西班牙語「R/L」之辨,就是中文世界常見的案例:因為沒有R,所以聽起來都像L。 只靠大量聽有用嗎?有緣份的人或許能因此「發現」本來聽不見的聲音,但通常,聽不見就是聽不見。 二、正確的發聲部位更重要 正因為聽不見,所以重複鍛鍊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就好比「R/L」之別,聽不見R聲,那麼練一百遍,都只是在把L聲發得更好。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推根溯源:那個R聲是怎麼樣的口腔肌肉、喉嚨和舌頭作用下才發得出來的? 試著用這些部位發聲,馬上就會感覺到生澀遲鈍,但那樣就對了:因為在母語中,你不曾用過這樣的組合發音。 發出來的聲音,可能還不理想,而且自己也分辨不出跟先前的替代聲音有何區別,但卻會感覺有「哪裡不一樣」,這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三、也用不著土法煉鋼 自己去對口型、放舌頭位置,還是挺辛苦的,而且事倍功半。 雖然毅力論此時可以解決問題,但我們可以交給專家處理。 好的老師會為「糾正發音」設計一套容易操作的練習,幫助學生訓練發聲能力。就好像健身教練怎麼教人練肌肉一樣。 前述躺著練彈舌音,就是這樣的小技巧之一。聽起來簡單,但不說還真難想像這樣有用。 而且,發聲部位只是發音的一部份。還有其他很難注意到的細節,這靠專家Cover比較快。 而這也是判斷老師好壞的一個標準:如果老師沒辦法在發音痛點上設計一套可操作的方法,那各位可以考慮Fire他——除非他有其他教學優點。 最後,雖然不是要賣什麼東西,但有兩位語言教師關於發音和聽力,都有寫一些不錯的文章,大家可以前去參考: Kay's English and More 游皓雲 x 多語教學 x 老闆思維 謝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