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4227971?pr=true
小:懸浮粒子,引伸細小。
過:支離破碎的道路,引伸經過、過失。
初六:飛鳥以凶。
飛:鳥在空中拍翅的動作,引伸飛行。
鳥:雀鳥。
以:胎兒離開母體,仍連臍帶,引伸完成、關連。
凶:地面下陷,引伸凶險。
意思是鳥在空中拍翅飛行,帶來凶險。
三國時期蜀漢的李嚴,可解爻義。
李嚴(?—234年),三國時期荊州南陽郡人,字正方。
李嚴少為郡職吏,以才幹著稱,早年任職於荊州牧劉表麾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荊州,李嚴時為秭歸縣令,流亡入蜀,劉璋任命為成都令,政事頗有名聲。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璋任命李嚴為臨時護軍,與參軍費觀督綿竹軍抗拒劉備。
李嚴、費觀陣前倒戈,率眾投降劉備,同拜裨將軍。
劉備攻取益州後,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性情孤傲,行事功利,難以與人相處。
在任犍為太守期間,大蓋房舍滿足一己之私,因遷移郡治官邸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東漢晚期,戰亂頗繁,都江堰、六水門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嚴重失修。
犍為郡的江橋名叫漢安橋,寬一里半,每到秋、夏時水盛,橋就會被沖斷,年年需要修理,百姓十分不便。
建安十九年(214年),李嚴重新修築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連接江的兩岸。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李嚴鑿通天社山,連通車道,省橋梁三津,犍為郡吏民大為高興。
李嚴建築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在漢中交戰正酣,蜀中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聚眾五萬造反,攻佔資中縣。
當時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漢中前線,李嚴無法調集別處軍隊,率領犍為郡五千士卒討伐反叛,以五千兵力消滅數萬叛軍。
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
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領郡如故。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天,孟達將進攻上庸,劉備擔心孟達難獨力擔此重任,派遣劉封自漢中乘沔口而下,犍為太守李嚴與孟達於上庸會合。
劉封、孟達、李嚴等於上庸攻申耽,上庸太守申耽率領全郡投降,申耽派遣妻子及宗族到成都作人質。
益州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劉備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李嚴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成為蜀漢法律體系基礎。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李嚴上奏祥瑞,說: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鑄黃龍鼎,澆注龍形,沉入江中,於距縣城二十八里的導江東岸,修建黃龍廟。
黃龍廟落成的清晨,出現大量露水,李嚴上奏說出現甘露祥瑞,益州定有王氣。
李嚴與郡丞宋遠、武陽縣令陰化等人立右《黃龍甘露碑》,派員至荊益兩地收集官員簽字,勒碑紀念,參與簽字官員前後共約一百五十餘人。
碑寬三尺,高五尺,碑文十行,群臣列名上下四排,每排二十餘人。
大碑側面題有犍為郡太守南陽李嚴、郡丞宋遠、武陽縣令陰化等人立碑,大小兩碑皆刻寫蜀漢官員名字,可辨認與不可辨認者共一百五十餘人。
黃龍與甘露祥瑞事件後,群臣紛說各地出現帝像符瑞,認為上天給予啟示。
曹丕篡漢自立,人心所向希望劉備稱帝,復興漢室,前後上書者共八百多人,劉備稱帝,改年號章武。
214年-222年,李嚴在犍為太守任內,表現出優秀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敗回,召李嚴到永安宮,拜尚書令,輔助丞相諸葛亮處理國政。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夷陵兵敗屯兵白帝城,臨終時託孤丞相諸葛亮,以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少主劉禪,委任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白帝城托孤後,諸葛亮回到蜀漢都城成都掌控大局,李嚴留下鎮守永安白帝城。
建興元年(223年5月),劉禪繼位,李嚴受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南中雍闓在益州作亂,李嚴寫六張紙書信給雍闓,向他解釋利害。
雍闓不聽,回了一張紙的信,說:聽說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如今天下鼎立,卻有三種不同曆法在施用,處在僻遠地方的人深為惶惑,不知歸附何方。
雍闓依舊煽動南中叛亂,被諸葛亮率軍平定。
建興三年(225年),李嚴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
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
建興四年(226年),李嚴轉前將軍,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李嚴被委以管理後方事務,移屯江州。
留護軍、征西將軍陳到駐永安,江州、永安等地軍政皆歸屬李嚴負責。
李嚴寫信給從劉備陣營轉投曹魏的新城太守孟達,勸其反戈一擊,回歸蜀漢,信中說:我與孔明都受到先帝託付,憂慮重重、責任艱巨,想找到復興大業的良伴。
諸葛亮寫信給孟達,信中言道:處理事務像流水般迅速而又條理,決定重大事項的取捨時毫不猶豫,這就是李正方的性格啊。
都督江州後,李嚴與屬下牙門將王沖發生摩擦,王沖自知為李嚴所忌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叛逃降魏。
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他差不多,李嚴卻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
諸葛亮積極籌備北伐,李嚴志不在此,而是希望得到更多權力,與諸葛亮平權。
李嚴向諸葛亮暗示,想要同樣享有開府治事之權,提議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這些想法都被諸葛亮拒絕。
222年-230年,李嚴在中都護任內,擴建巴郡郡治江州城,周迴十六里,打穿江州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變成洲。
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勸他接受九錫進爵稱王。
諸葛亮回信說:我與閣下認識很長時間了,為何還未能互相了解!閣下應該想光復漢室之事,謹戒不能肆意而行。
在下本來是來自東方的下士,被先帝破格恩典委以重用,已經位極人臣,俸祿豐厚,現在討賊未見成效,知己未荅,而卻妄想着方寵齊、晉坐自貴大之事,並非情理大義之所為。
若有天消滅魏國、斬曹叡,漢帝歸還故居,那時再與諸位一齊晉升,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況於九錫呢!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發兵三路伐蜀,諸葛亮準備遣軍西入隴右武威擊退曹魏偏師,以加強漢中防務為由,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
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與諸葛亮的書信中說魏國的陳群、司馬懿等都開府,諸葛亮亦已經開府,暗示自己也想得到開府之權。
諸葛亮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作安撫,表其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管理江州防務,李嚴無法再推搪,這才願意北上漢中。
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建興九年(231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北伐,李平負責催督運糧。
此戰開始以木牛運糧,參軍王平守南圍。
司馬懿率軍拒諸葛亮,張郃拒王平。
諸葛亮擔心糧運不濟,定立上中下三策詢問都護李平意見說: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
司馬懿等亦都糧盡,正席盛夏雨水,李平擔心蜀漢一方因漕運受阻不能維持補給,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向諸葛亮傳達宜退兵。
夏天六月,諸葛亮聽取李平意見撤軍。
諸葛亮退軍,李平故作驚訝表示:軍糧充足,不明白為何退兵。
打算殺死督運領岑述,推卸運糧不力責任。
李平上表蜀漢後主劉禪稱: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諸葛亮出示李平書疏對質,李平辭窮理屈,叩頭認罪,諸葛亮上奏彈劾李平。
八月,李平被免去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爵土,貶為庶民,安置於梓潼。
李平被免職貶為平民後,諸葛亮與李平兒子李豐說:李平還有望復職,失去的可以復還。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一帶逝世消息傳到梓潼後,李平認為繼任者不可能再給他戴罪立功機會,悲憤而亡。
李豐後來官至朱提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