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導讀這段文字:
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上述代際更替轉換之所以會發生,一個背景是東亞社會共通的少子化現象吧。在東亞地區,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最多兩個。在中國,雖然獨生子女政策被廢除,但我們依然看不到孩子增加的跡象。養育孩子的高昂成本,成為壓迫家長的沉重負擔。孩子數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育兒變得輕鬆;相反,正因為孩子數量少,所以育兒成為一項絕不允許失敗的壓力很大的工程。在這樣的少子化社會裡,女兒也像兒子一樣被期待、被關注、被珍愛,成為投資的對象。被精心地養大的女兒們走上社會後,發現眼前是一個性別歧視的社會,不禁愕然震驚……這就是“女性主義重新啟動”的背景吧。自然地形成了男女平等意識的年輕女性,壓根兒沒感覺到過男人生來就比女人優越這回事兒,她們沒有任何理由要忍耐這種不合理的性別歧視,所以發出聲音……此乃今日之現狀吧。
摘取自2023出版作者序
這段文字闡述的概念是「少子化所引發的女性意識抬頭」這個議題我很有共鳴,我們家是三個女孩子,從小也是媽媽帶大的,成長過程沒有許多男性參與,很多事情獨自完成,所以我在兩性互動上也從不覺得女孩子就需要男生幫忙、或是女孩子的地位較低,直到長大才發現到社會常吵「同工不同酬」而我待的產業沒有面臨這個問題,因為品管的工作需要技術含量,所以不會有歧視的問題,但是我常常在看電視劇或是網路評論的時候都發現,這社會還是有性別的歧視。
比如說好了,我在家中跟爸爸互動是互相的,爸爸沒有所謂「大男人主義」,所有家事他都會做,但朋友家是,爸爸吃完飯就去做自己的事,不會幫忙收拾善後;像之前家人去相親的對象,男生覺得花錢買星巴克很奢侈;或者是網路評論覺得女生買85的單片蛋糕、星巴克是拜金女。
我不知道在台灣這麼自由的社會,人們還是會有性別的刻板印象,只覺得這些封建的思想應該要翻篇了,不是世界趨勢,而是思想進步,雖然也可以說這是文化的影響,但這就是知識分子該做的,去影響、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