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蔚小姐:
當我某一天冒出「也許我該寫信給20年後的自己,相信她會比現在的我更有想法、更成熟」的想法,某種程度上,是不是就在稱讚自己選對了前進的方向?
之所以我這樣想,是因為我太過於執著要變好,以至於我將過去都定義成了『不好』。我看著所有role model的成就或是心目中的偶像們,心目中漫出嫉妒,而我不喜歡這樣思考的自己。
問了chatgpt,它說也許我該試著正視自己『還沒有做到』而不是『做不到』,以及認清每個人的生命階段以及適合成長的方式都不同。
通常,理性的思考總是先一步將感性壓制,不知道是不是文化的洗禮,以致於我對情緒的感知總是慢半拍。大概直到最近,才開始明白兩者同樣重要,當我取其一,另一半即失衡。
那天看《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頭一句叩問:「你有沒有遇過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他把你看做是一塊璞玉、一顆原鑽,只要假以智慧磨練,就可以發出耀眼光輝。」我便思索起,我是不是渴望被某種權威或成就者肯定,於是我便能跟著去認同我自己的所有?這是某種懶惰或是信仰?而我一旦交出了自我價值的掌控權,我要去哪?能去哪?
追尋的相對,代表者我認為自己沒有。於是我突然停下來想,那個好老師可以是我自己嗎?只有當我開始認同、讚嘆、喜歡自己的一切,那些潛能才能夠真正被發揮和挖掘,我才能彰顯出自己的個人特質,因此而由內而外地驅動能量。
你知道我老是喜歡自我批評。但如果今天是為了寫一封信,獻給我景仰的人,我的措辭和想法會不會有所不同,那些一面倒的負面思維,是不是能夠以全新的角度觀看?
即便你不會給我答案,但我在自我書寫的過程中,卻漸漸理清一些思緒。
願你健康一生、於知識之海求知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