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愛」。——飯島愛《柏拉圖式性愛》
讀完書後查作者生平一直是我閱讀的習慣,總是不免去好奇是怎麼樣的經歷形塑了這樣的想法。看完書裡的最後一句話,按照慣例上網搜尋「飯島愛」,赫然發現她早已離世,結束僅有36年的生命。網路上充斥著各種對她的評價、為了博人眼球而扭曲書中內容的宣傳,似乎是名氣和職業形象,讓人很難拋開標籤去思考她身而為人,所經歷過的痛苦掙扎其實與他人無異。
「父愛則母靜(敬),母靜(敬)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這句話的出處並不可考,但強調在傳統父權社會的結構中,父親慈愛/父母之間的愛是家庭和樂的重要因素,若兩人關係不佳,對於孩子和整個家的和樂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飯島愛就是出自於一個父母關係既不對等又不緊密的家庭:父親承擔起經濟重擔僅看數字成果,母親遠嫁東京要承受親戚和其他人的管教指點和非議。她就在這樣一個父母之愛極為模糊、隱晦的環境下成長,身為一個孩子的她,根本無法理解父母的要求是源自於愛,因為更強烈的感受是被比下去了、表現不夠好父母就不愛我的焦慮。為了擺脫無法承受的期許,她開始往外逃尋求更直觀的愛、被「價格高昂的禮物」給吸引——她無法分辨什麼是愛,但如果有人願意很多花錢買禮物給她,那麼多少一定有愛的成分在其中吧?
逐漸的她感到越來越迷惘,因為原本以為得到禮物後,隨之而來的被愛並沒有到來,反倒是生活過得更不踏實。書中提到在跟某任男友分手後,她透過與其他男性發生性關係來填補空虛:生理上她的身體確實被填滿了,但心理上的空洞卻還是在,而身心感受失衡讓她的心變得更破碎,她卻也找不到修補的方法。書末她回到已經離開九年的家,並在接受媽媽的道歉、閱讀媽媽的日記後,意識到過去雙方立場太對立,以至於沒有哪一方能夠理解或是讓步。兜兜轉轉了一大圈,原來自己在追尋的愛一直都在。
坦白說,我並不完全相信她和自己的爸媽能和好如初,也不認為已經九年過上不同生活的她能再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書的結尾略有過度激勵之意。又有些好奇,在她的生命結束時,她是否真正地感受過愛和被愛,如同她的藝名所冀望的呢?愛是沒有辦法解決所有事情的,但從古至今,人們又不斷地歌詠愛的偉大和不易;我聽過有人錢很多覺得空虛的,卻沒有聽過有人愛很多而覺得空虛的。可是當人們選擇愛而非金錢事業成就時,又會被投以「不理性、想得不夠深遠、太天真」等負面目光,究竟身而為人,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