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論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一、


1.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 注釋


1. 為政以德:「為政」指治理國家;「以德」指依靠道德,意思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



2. 譬如北辰:「譬如」指比喻;「北辰」指北極星,古人認為北極星恆定不動,是眾星環繞的中心,意思是「就像北極星一樣」。



3.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居其所」指處在固定的位置;「眾星共之」指眾多星辰環繞並依附它,意思是「北極星固定在一個位置,而眾星環繞著它運行」。




3. 白話文


孔子說:「以道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它固定在自己的位置,而眾多星辰自然圍繞著它運行。」


4. 總結


這句話闡述了儒家的治國理念:


1. 以德治國:領導者應該以道德為核心來治理國家,而不是單純依靠權力或強制手段。



2. 君主的影響力:君主若自身具備崇高的德行,就能夠自然吸引百姓效仿,而無需強硬的管制。



3. 以身作則:像北極星一樣,君主應該堅守道義與德行,讓百姓自然而然地向其靠攏,而不是透過嚴刑峻法來強制管理。




這句話對現代社會同樣具有啟示意義,無論是領導者還是個人,都應該以道德立身,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與追隨。





二、


1.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 注釋


1. 詩三百:指《詩經》,共三百零五篇,古人習慣稱為「詩三百」。



2. 一言以蔽之:「一言」指一句話;「蔽」指概括,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全部內容」。



3. 思無邪:「思」指思想、情感;「無邪」指純正、沒有邪念,意思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3. 白話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的內容,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詩經》的核心價值觀:


1. 文學與道德的結合:詩歌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應該具有正面的道德影響,幫助人培養純正的思想。



2. 詩教的重要性:《詩經》被視為儒家教育的重要教材,能夠陶冶性情、提升品德,使人思想端正。



3. 正心修身:「思無邪」不僅是對詩歌的要求,也體現了儒家修養的核心——思想純正,行為才能端正。




孔子認為學習《詩經》不只是學習文字與韻律,更重要的是透過詩歌培養正直善良的品格,這對現代人閱讀文學作品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三、


1.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 注釋


1. 道之以政:「道」指引導、治理;「政」指法令、政策,意思是「用法令來治理人民」。



2. 齊之以刑:「齊」指整頓、約束;「刑」指刑罰,意思是「用刑罰來約束人民」。



3. 民免而無恥:「免」指避免犯錯;「無恥」指不知羞恥,意思是「人民雖然會因為害怕刑罰而避免犯罪,但內心卻沒有羞恥之心」。



4. 道之以德:「德」指道德,意思是「用道德來引導人民」。



5. 齊之以禮:「禮」指禮儀、規範,意思是「用禮儀來規範人民的行為」。



6. 有恥且格:「恥」指羞恥心;「格」指端正、歸正,意思是「人民會因為內心有羞恥心而自覺行為端正」。




3. 白話文


孔子說:「用法令來治理人民,用刑罰來約束人民,他們只會因為害怕懲罰而避免犯罪,卻不會有羞恥心;但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儀來規範人民,他們就會因為有羞恥心而自覺端正行為。」


4. 總結


這句話闡述了治理國家的兩種方式:


1. 法律與刑罰的局限性:單靠法律與刑罰雖然可以讓人不敢違法,但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人的品德,人民只是因懼怕懲罰而遵守規矩,內心並沒有真正的羞恥心。



2. 道德與禮儀的重要性:若以道德為根本,用禮儀來規範社會,人民會因為內心有羞恥心,而自覺遵守規範,這樣的治理方式更長久、更有效。



3. 內外結合的治國之道:法律與刑罰是必要的,但最理想的治理方式是道德與禮儀的教化,使人民自發地向善,而不是僅靠懲罰來約束行為。




這句話對現代社會的治理仍然有啟示,強調應該重視道德教育與文化建設,而不僅僅依賴法律來維持秩序。




四、


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 注釋


1. 十有五而志於學:「十有五」即十五歲;「志於學」指立志學習,意思是「我十五歲時立志專心學習」。



2. 三十而立:「三十」指三十歲;「立」指自立,意思是「三十歲時確立人生方向,能夠獨立做人做事」。



3. 四十而不惑:「四十」指四十歲;「不惑」指不再困惑,意思是「四十歲時對事理有清晰的理解,不再迷惘」。



4.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指五十歲;「知天命」指理解人生的天命與使命,意思是「五十歲時明白自己在世上的責任與命運」。



5. 六十而耳順:「六十」指六十歲;「耳順」指能夠順利接受不同的意見,意思是「六十歲時能夠聆聽他人的意見,不再固執己見」。



6.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七十」指七十歲;「從心所欲」指隨心所欲;「不踰矩」指不違背規矩,意思是「七十歲時能隨心所欲地行事,卻不會逾越道德與規範」。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確立人生方向並能自立,四十歲時不再對事理感到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人生的使命與天命,六十歲時能夠順利接受不同的意見,不再固執己見,七十歲時能夠隨心所欲地行動,卻不會違背道德與規範。」


4. 總結


這句話概述了孔子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反映出儒家對人生修養的進程:


1. 學習與立志(15歲):年輕時應該確立志向,專注於學習與修養。



2. 自立與確立方向(30歲):到了三十歲,應該能夠獨立面對人生,並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



3. 智慧與洞察力(40歲):四十歲時,應該對世事有透徹的理解,不再輕易動搖與困惑。



4. 天命與責任(50歲):五十歲時,應該理解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接受人生的安排。



5. 包容與理解(60歲):六十歲時,應該能夠從容面對他人的意見,廣納不同觀點。



6. 自由與規範(70歲):七十歲時,即使隨心所欲行事,也能保持在道德與規矩的範圍內。




這段話不僅總結了孔子個人的成長經歷,也為後人提供了一個人生進步的指引,強調學習、修養與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五、


1.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 注釋


1.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孟孫氏家族的成員。



2. 孝:指孝道,即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



3. 無違:「違」指違背,意思是「不違背禮制與父母的意願」。



4. 樊遲御:「御」指駕車,意思是「樊遲為孔子駕車」。



5. 生事之以禮:「生」指父母在世時,「事」指侍奉;意思是「父母在世時,要依照禮儀來侍奉他們」。



6.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死」指父母去世後;「葬」指安葬;「祭」指祭祀,意思是「父母去世後,安葬與祭祀都應該依照禮儀」。




3. 白話文


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回答:「不要違背禮制。」

後來,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主動跟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回答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在父母在世時,應該依照禮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應該按照禮制安葬與祭祀。」


4. 總結


這段話闡述了孔子對孝道的看法,強調孝順父母應該遵循禮制:


1. 孝道的核心:並非單純的順從,而是應當依照「禮」來行事,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



2. 生前與死後的孝:孝道不僅僅是在父母在世時要恭敬侍奉,更重要的是父母去世後,也要依照禮制妥善安葬與祭祀。



3. 「無違」的意義:這裡的「無違」不是指對父母的話絕對服從,而是強調在一切孝行中都應遵循禮儀,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孝道的精神。




這段話展現了儒家思想中「孝」與「禮」的結合,認為孝道不只是情感上的尊敬,更應該落實在行動中,並以「禮」為依據來實踐孝道。




六、


1.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 注釋


1. 孟武伯:魯國大夫,孟孫氏家族的成員。



2. 孝:指孝道,即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



3. 唯其疾之憂:「唯」表示唯一;「疾」指疾病;「憂」指擔憂,意思是「父母只會擔憂子女的健康與安危」。




3. 白話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道,孔子回答:「讓父母唯一掛心的,只有你的健康與安危。」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的核心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讓父母安心:


1. 真正的孝順:並非單純地侍奉與供養,而是要讓父母無憂無慮,特別是不讓他們擔心自己的安危。



2. 健康與平安:子女應當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這樣父母才不會擔憂。



3. 減少父母的牽掛:如果子女行為不當,讓父母擔心受怕,即使物質上豐足,也稱不上真正的孝順。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孝順不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更是精神上的安慰。子女應當行為端正、身體健康,讓父母能夠安心,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七、


1.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 注釋


1. 子游:孔子的學生,名言偃,擅長治理地方。



2. 孝:指孝道,即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



3. 今之孝者:指當今社會所認為的孝順。



4. 是謂能養:「是」指這種孝道,「謂」意為稱作,意思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孝順,就是指供養父母」。



5. 犬馬,皆能有養:「犬」指狗,「馬」指馬匹,意思是「連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



6. 不敬,何以別乎:「敬」指尊敬;「別」指區別,意思是「如果沒有敬意,那麼人對父母的供養與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3. 白話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現在的人認為孝順只是指供養父母。但連狗和馬都能被餵養,如果沒有尊敬之心,那子女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孝道的核心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尊敬與關懷:


1. 孝不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如果僅僅提供飲食,卻沒有發自內心的敬愛,那與養狗養馬無異。



2. 孝道重在態度與情感:真正的孝順,不只是讓父母衣食無缺,而是要發自內心地尊敬和關心他們。



3. 區別於禽獸之養:人類有情感和道德,孝順父母應該包含敬愛,而不僅是基本的生存供養。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孝順不能只是物質上的付出,更要有內心的尊敬與愛,否則就失去了孝的真正意義。




八、


1.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 注釋


1. 子夏:孔子的學生,名卜商,以博學著稱。



2. 孝:指孝道,即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



3. 色難:「色」指態度與表情;「難」指困難,意思是「保持和顏悅色最難做到」。



4. 有事弟子服其勞:「弟子」指年輕人或子女;「服其勞」指承擔勞務,意思是「遇到事情時,年輕人去做苦力」。



5. 有酒食先生饌:「先生」指長輩或父母;「饌」指飲食,意思是「有酒食時,讓長輩享用」。



6. 曾是以為孝乎:「曾」表示反問語氣,意思是「僅僅做到這些,就算是孝順了嗎?」




3. 白話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孝順最難的,是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子女幫忙做事,或讓父母優先享用酒食,這些算是真正的孝順嗎?」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孝順的關鍵在於態度,而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


1. 孝順的難點在於態度:提供飲食、幫忙做事並不難,難的是能夠始終保持恭敬與和善的態度。



2. 孝道不僅是行動,更是內心的表現:如果只是在物質上供養父母,卻態度冷漠、不耐煩,這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3. 真正的孝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敬愛:孝順不只是表面上的行為,而應該帶著真誠的尊敬與愛心,讓父母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孔子提醒我們,孝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態度上的尊敬與愛護。如果態度不恭敬,那麼即使供養得再好,也稱不上真正的孝道。




九、


1.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 注釋


1. 回:指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品行高尚、聰穎好學著稱。



2. 言終日:整天與之交談。



3. 不違如愚:「不違」指毫無異議,不提出反駁;「如愚」指表現得像愚笨的人,意思是「整天與他談論,他從不反駁,看起來好像很愚笨」。



4. 退而省其私:「退」指退下後;「省」指反思、檢討;「私」指個人的行為,意思是「回去後再觀察他的行為」。



5. 亦足以發:「亦」表示結果,「足以發」指能夠領悟並有所發展,意思是「他能夠領悟並實踐所學」。



6. 不愚:並不愚笨。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整天與顏回交談,他從不反駁,看起來像是個愚笨的人。但當他退下後,我觀察他的行為,發現他能夠融會貫通,並加以實踐。顏回並不愚笨啊!」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了顏回的謙虛好學與深思實踐的精神,並突顯了真正聰明人的特質:


1. 聰明不在於辯駁,而在於內化與實踐:顏回不急於與老師爭論,而是靜心學習,回去後消化吸收,並應用到行動上。



2. 真正的學習是深思後的實踐:不是光聽、光記,而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轉化為行為。



3. 謙遜是智慧的表現:表面上不爭辯,並不代表愚笨,反而可能是因為深思熟慮、專心學習。




孔子藉此話告誡弟子,學習不只是表面上的聰辯,而是要能夠深刻理解並實踐,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十、


1.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 注釋


1. 視其所以:「視」指觀察;「所以」指行為方式,意思是「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表現」。



2. 觀其所由:「觀」指深入觀察;「所由」指行為的動機與原因,意思是「了解他為何這樣行動」。



3. 察其所安:「察」指仔細觀察;「所安」指內心所歸依之處,意思是「看他內心真正的追求與安身立命之處」。



4. 人焉廋哉:「焉」表示疑問語氣;「廋」同「偸」,有隱藏之意,意思是「人怎麼能隱藏自己呢?」




3. 白話文


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分析他的動機,深入了解他內心真正的追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隱藏自己呢?怎麼能隱藏自己呢?」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觀察一個人的方法,也強調了一個人的本性終究難以掩飾:


1. 看行為,知本質: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往往能反映他的品德與個性。



2. 察動機,明其心:了解他為何做這些事,可以進一步洞悉他的價值觀與目的。



3. 觀內心,見真誠:長時間觀察一個人所真正安定、依靠的價值與選擇,能夠看清他的本質。



4. 人難掩飾本性:一個人的本質無法長久偽裝,透過行為、動機與內心的趨向,終究會顯露出來。




孔子提醒我們,識人不應只看表面,而要透過行為、動機與內心的安適之處,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





十一、


1.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 注釋


1. 溫故:「溫」指溫習、復習;「故」指舊知識,意思是「回顧並復習舊有的知識」。



2. 知新:「知」指領悟、理解;「新」指新的道理或發現,意思是「從舊知識中領悟出新的道理」。



3. 可以為師矣:「可以」表示能夠;「為師」指成為別人的老師;「矣」為語氣詞,表示肯定,意思是「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能夠經常溫習舊知識,並從中發現新的道理,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習與成長的關鍵:


1. 學習不能停留在記憶,而要持續深化理解:不斷複習舊知識,才能讓學問更紮實,並發現其中更深層的道理。



2. 學習應該融會貫通,推陳出新:不只是機械地記憶,而是要從舊知識中推演出新的領悟。



3. 真正的老師不只是傳授舊知識,而是能創新與啟發:能夠不斷從學問中發現新義,才有資格教導他人。




孔子這句話提醒我們,學習是一個循環與深化的過程,只有不斷思考與探索,才能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十二、


1.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 注釋


1. 君子:指品德高尚、有學識修養的人。



2. 不器:「器」指器具,有特定用途的工具;「不器」意指不應該像器物一樣只有單一用途或功能。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只具備單一的用途。」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具備的多面才能與靈活適應能力:


1. 不局限於單一才能:真正的君子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只擅長某一個領域。



2. 具備應變能力:君子應能適應不同環境與情境,不該像器物一樣只能發揮固定的作用。



3. 追求全面發展:人格與才識的發展應當多方位提升,而非拘泥於單一技能。




孔子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狹隘的專業或角色之中,而應該不斷學習與提升,讓自己成為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全才。





十三、


1.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 注釋


1. 子貢:孔子的學生,名端木賜,以善於言辭著稱。



2. 君子:指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3. 先行其言:「行」指行動,「言」指言語,意思是「先實踐自己的話」。



4. 而後從之:「而後」指之後,「從之」指讓言語跟隨行動,意思是「之後再說出來」。




3. 白話文


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孔子回答:「先去實踐自己的話語,然後才說出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應該注重行動,而非空談:


1. 重行動,輕空談:真正的君子會先付諸行動,而不是光說不做。



2. 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會讓自己的言語與行為相符,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3. 言語需有實踐的基礎:不輕易承諾,而是在有了行動與成果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話語才更有說服力。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與其空談理想,不如踏實行動,當我們真正做到了,言語才更具份量與價值。




十四、


1.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 注釋


1. 君子:指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



2. 周:公平、周全,指待人公正、廣結善緣,不偏袒。



3. 比:結黨營私,指拉幫結派,講私情,不講公理。



4. 小人:指品格低劣、心胸狹隘的人。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待人周全,但不拉幫結派;小人則結黨營私,但不顧大局。」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君子與小人的待人處事之道:


1. 君子公正無私,關心大局:君子與人交往時,能夠照顧所有人的利益,不會因為私情而偏袒某些人。



2. 小人結黨營私,損害公義:小人只顧小圈子的利益,排擠異己,不考慮公平與整體的和諧。



3. 人際關係應該建立在正義與誠信上,而非私利:真正的君子能夠廣結善緣,但不會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而做不正當的事。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與人相處應該光明磊落,講求公平,而不要只顧小團體利益而損害整體和諧。





十五、


1.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 注釋


1. 學:指學習知識。



2. 思:指思考、反思。



3. 罔:迷惘,指學習但不思考,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



4. 殆:危殆,指思考但不學習,容易陷入危險或錯誤的結論。




3. 白話文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會迷失方向;只思考而不學習,則會陷入危險。」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習與思考必須並重:


1. 學習不能只是機械記憶:如果學了卻不去思考,就像填鴨式學習,容易囫圇吞棗,無法真正理解和應用。



2. 思考不能脫離學習的基礎:如果只靠自己的想像而不學習前人的知識,就容易陷入主觀偏見或錯誤推理,導致危險的結果。



3. 學與思互相結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學習提供材料,思考則是消化這些材料,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內化知識並靈活運用。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學習不能只是背誦,也不能只是空想,而要將學與思結合,才能真正獲得智慧。




十六、


1.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 注釋


1. 攻:研究、鑽研。



2. 異端:指不正統的學說或邪僻偏離正道的思想。



3. 斯:則、就。



4. 害:禍害、危害。



5. 已:止、結束,表示強調語氣。




3. 白話文


孔子說:「過度鑽研偏邪的學說,將帶來禍害!」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學習應該專注於正道,而不應沉迷於偏邪之學:


1. 學習應當正本清源:應該學習正統的知識與道德,而不要過度研究偏邪不正的思想,以免迷失方向。



2. 異端之學可能導致誤入歧途:如果專注於不正當的學問,可能會影響道德觀念,甚至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3. 學習應該有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學習不只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確保學習的內容符合道義與社會價值觀。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在求學與思考時,應該堅守正確的方向,不要沉迷於邪僻的學說,以免對自己與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十七、


1.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 注釋


1. 由:孔子對學生子路的稱呼。



2. 誨:教誨、教導。



3. 女:同「汝」,指你。



4. 知之:指對事物的了解與認知。



5. 是知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3. 白話文


孔子說:「子路啊!我要教導你關於知識的道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誠實面對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並且展現了真正智慧的態度:


1.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學習的開始:勇於承認不知道,才能促使自己去學習,而不會因為自以為是而停滯不前。



2. 求知必須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虛偽、不裝懂,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避免誤導自己或他人。



3.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知道一切,而在於知道自己的局限:聰明的人不會裝作無所不知,而是能夠誠實評估自己的知識範圍,並努力去填補不足。




孔子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應該保持謙虛、誠實的態度,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十八、


1. 原文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名叫顓孫師。



2. 干祿:謀求官職與俸祿。



3. 多聞:廣泛聽聞。



4. 闕疑:對於存疑的事應該保留,不妄下斷語。



5. 慎言其餘:對於確定的部分謹慎發言。



6. 則寡尤:這樣就能減少過失。



7. 多見:廣泛觀察與學習。



8. 闕殆:對於可疑、不確定的事要保留,避免危險。



9. 慎行其餘:對於確定的事情謹慎行事。



10. 則寡悔:這樣就能減少後悔。



11. 言寡尤,行寡悔:言行謹慎,減少過錯與悔恨。



12. 祿在其中矣:這樣自然就能獲得官職與俸祿。




3. 白話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謀取官職。孔子說:「要廣泛聽取意見,但對不確定的事情應該保持保留態度,對確定的事再謹慎發言,這樣就能減少過錯。要多觀察、多學習,但對可疑和有危險的事應該保留態度,對確定的事再謹慎行動,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犯錯,行動少後悔,這樣官職與俸祿自然會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謹言慎行、避免犯錯的重要性,並點出了成功的關鍵:


1. 言行應謹慎,不可輕率:廣泛學習與觀察,但對於不確定的事情要保持沉默與警覺,避免因妄言妄行而犯錯。



2. 減少過錯與悔恨,才能獲得成功:說話少犯錯、行動少後悔,自然能夠獲得別人的信任,最終達成目標。



3. 謀取官職不在於投機取巧,而在於自身德行與能力:有智慧的人會在學習中積累知識,在行動中積累經驗,當自身能力足夠時,自然會獲得應有的報酬與地位。




孔子的這番話告誡子張,與其急於求取官職,不如先修養自身的言行,當自己足夠穩重可靠時,機會自然會來臨。




十九、


1. 原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 注釋


1. 哀公:魯哀公,魯國的國君。



2. 何為則民服:如何治理國家才能讓百姓服從?



3. 舉直:提拔正直的人。



4. 錯諸枉:「錯」通「措」,安置的意思;「枉」指邪惡、奸詐的人。意思是讓正直的人處於高位,壓制邪惡之人。



5. 舉枉錯諸直:反之,提拔奸邪之人,壓制正直之人。



6. 則民服:百姓就會信服並遵從。



7. 則民不服:百姓就會不服從,也不會有安定的生活。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怎樣做才能讓百姓心服?」

孔子回答:「提拔正直的人,讓他們壓制邪惡的人,百姓就會信服;反之,如果提拔奸邪之人,壓制正直之人,百姓就不會服從。」


4. 總結


這句話闡述了選賢任能的重要性,對治理國家和管理組織都極具啟發性:


1. 用人唯賢,社會才能穩定:正直的人在上,能帶動公正的風氣,使百姓信服;若小人掌權,則社會動盪,人心不穩。



2. 領導者的選擇影響全局:一個國家的繁榮與衰敗,取決於領導者是否選對人。好的管理者能讓組織興盛,反之則會導致衰敗。



3. 公平正義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只有讓正直之人執掌公權,百姓才會有安全感,社會才會和諧運作。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治國,也適用於企業管理與團隊領導,強調了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二十、


1. 原文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 注釋


1. 季康子:魯國的權臣,當時實際掌控國政。



2. 敬:尊敬、敬畏。



3. 忠:忠誠,盡心盡力。



4. 勸:勉勵,鼓勵人向善。



5. 臨之以莊:領導者自身端莊嚴肅,百姓就會敬重他。



6. 孝慈則忠:「孝」指孝順父母,「慈」指慈愛百姓。領導者有孝心與慈愛,百姓就會忠誠。



7. 舉善而教不能:選拔賢能之人,並教育那些能力不足的人。



8. 則勸:百姓見賢思齊,受到鼓勵,會努力向善。




3. 白話文


季康子問:「怎樣才能讓百姓敬重、忠誠,並且樂於向善?」

孔子回答:「領導者自己端莊嚴肅,百姓就會敬重他;自己孝順父母、愛護百姓,百姓就會忠誠;提拔賢能之人,教育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會受到鼓勵而努力向善。」


4. 總結


這句話說明了如何以身作則、以德服人,適用於治國、管理與領導:


1. 以身作則,才能讓人敬重:領導者自身端莊嚴謹,才會贏得尊敬,若言行不端,則難以服眾。



2. 有孝有愛,才能得人忠誠:領導者若能孝順父母,仁愛待人,百姓才會感受到他的德行,從而忠心效命。



3. 選賢任能,才能促進進步:推舉賢能的人,幫助不足的人,這樣能形成良性競爭,激勵百姓向上。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在於領導者的德行與行為,會直接影響人民的態度與行為,因此無論是在治理國家、管理企業,還是帶領團隊,都應該以身作則、關心下屬,並建立良好的選才與教育機制,才能讓整個組織興旺發展。




二一、


1.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 注釋


1. 或謂孔子曰:「或」指有人;「謂」指對……說,意思是「有人對孔子說」。



2. 子奚不為政:「子」指孔子;「奚」指為何;「為政」指從政,意思是「先生為什麼不從政呢?」



3. 《書》云:「《書》」指《尚書》;「云」指說,意思是「《尚書》上說」。



4.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孝乎惟孝」指要真正做到孝順;「友于兄弟」指要友愛兄弟;「施於有政」指這些美德可以推廣到治理政事,意思是「真正的孝順與兄弟和睦,可以影響到政治」。



5. 是亦為政:「是」指這件事;「亦」指也是;「為政」指治理政治,意思是「這也是從政」。



6. 奚其為為政:「奚」指何必;「其為」指特意去做;「為政」指從政,意思是「那為什麼一定要特意去從政呢?」




3. 白話文


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什麼不去從政呢?」

孔子回答:「《尚書》上說:『真正做到孝順、友愛兄弟,這些品德就能推廣到治理國家。』這本身就是在從政,為什麼一定要特意去擔任官職才算是從政呢?」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政治觀與人生哲學:


1. 家庭倫理與政治的關聯:孔子認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美德可以影響社會,並推及到政治治理,說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2. 廣義的為政觀:孔子認為「為政」不僅限於擔任官職,而是從品德修養與社會影響力出發,凡是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的行為都可視為從政。



3. 崇尚德治:孔子強調以德化人,認為道德影響力比官職權力更重要,推動社會向善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4. 對現代人的啟示:這句話提醒我們,影響社會並不一定要在政府機構任職,只要從自身做起,樹立良好品德,影響周圍的人,也是一種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





二二、


1.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 注釋


1.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指做人;「信」指誠信;「不知其可也」指不知道怎麼可以立足,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不知道他怎麼能夠立身處世」。



2. 大車無輗:「大車」指運輸重物的車;「輗」指車軛上的橫木,用來固定牛馬,意思是「大車如果沒有輗,就無法固定車軛」。



3. 小車無軏:「小車」指輕便車;「軏」指車軛與車輞相連的部件,意思是「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與車身連接」。



4. 其何以行之哉:「其」指這樣的車;「何以」指怎麼能;「行之」指行駛,意思是「這樣的車怎麼能行駛呢?」




3. 白話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不知道他怎麼能夠立足於世。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這樣的車怎麼能行駛呢?」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誠信對於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


1. 誠信是立身之本: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沒有誠信的人難以讓他人信任,也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2. 誠信如車之關鍵部件:誠信就像車輛的關鍵零件,缺少它,車子就無法運行,象徵著沒有誠信的人無法順利處世。



3. 社會運作的基礎:社會中的合作、交易、人際關係都建立在誠信之上,若缺乏誠信,社會運作將陷入混亂。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個人交往還是商業活動,誠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堅持誠信,才能贏得信任並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三、


1.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 注釋


1. 十世可知也:「十世」指十代以後的事情;「可知」指是否能夠預見,意思是「未來十代的情況可以預測嗎?」



2. 殷因於夏禮:「殷」指商朝;「因」指沿襲;「夏禮」指夏朝的制度與禮制,意思是「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禮制」。



3. 所損益,可知也:「損」指減少;「益」指增加,意思是「商朝對夏朝的禮制做了哪些增減變革,這是可以知道的」。



4. 周因於殷禮:「周」指周朝;「殷禮」指商朝的禮制,意思是「周朝沿襲了商朝的禮制」。



5. 其或繼周者:「其」指那些;「或」指可能;「繼周者」指繼承周朝的王朝,意思是「未來繼承周朝的政權」。



6. 雖百世可知也:「雖」指即使;「百世」指一百代,象徵極長遠的未來,意思是「即使過了一百代,也可以推測」。




3. 白話文


子張問:「未來十代的情況可以預測嗎?」

孔子回答:「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禮制,所做的增減變革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了商朝的禮制,所做的增減變革也是可以知道的。那麼未來繼承周朝的王朝,即使過了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測的。」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1. 歷史具有延續性:歷代王朝雖然更替,但大體上會沿襲前朝的制度與文化,只會根據時代需求進行調整。



2. 歷史變遷可預測:透過分析過去的演變規律,可以推測未來的發展,即使時間延續到百世,也仍然有跡可循。



3. 強調制度的影響:孔子認為禮制和文化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會有改變,但其核心精神會被繼承與調整。



4. 對現代人的啟示:歷史的發展並非毫無章法,研究歷史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趨勢,從而更好地應對社會變遷與挑戰。






二四、


1.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2. 注釋


1. 非其鬼而祭之:「非」指不是;「其」指自己的;「鬼」指祖先的神靈;「祭之」指祭祀,意思是「祭祀並非自己祖先的鬼神」。



2. 諂也:「諂」指諂媚、討好,意思是「這樣做是諂媚奉承」。



3. 見義不為:「見」指看到;「義」指正義的事情;「不為」指不去做,意思是「見到應該做的正義之事卻不去行動」。



4. 無勇也:「無」指沒有;「勇」指勇氣,意思是「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




3. 白話文


孔子說:「祭祀並非自己祖先的鬼神,這是諂媚奉承的行為。見到應該做的正義之事卻不去行動,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做人應該誠信正直,有勇氣去行義:


1. 誠信與尊重祖先:孔子認為祭祀應該出於真誠,而非為了討好別人,對祖先的尊重應該是發自內心,而非虛偽的表現。



2. 批評諂媚行為:不屬於自己祖先的鬼神卻去祭祀,是為了迎合他人,這種行為是虛偽且沒有原則的。



3. 提倡勇敢行義:見到正義的事情卻不去做,這顯示了缺乏勇氣,君子應該具備敢於行動的精神。



4. 對現代人的啟示:做人應該誠信、不討好他人,也要勇於見義勇為,這樣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並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9會員
54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的學生。 2. 士:有志於道義之人。 3. 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時能捨身赴義。 4. 見得思義:看到利益時想到是否合於道義。 5.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2025/04/07
一、 1. 原文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 注釋 1. 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名啟,見國將亡而離去。 2. 去之:離開他,指離開紂王、離開朝廷。 3. 箕子: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直諫被貶為奴。 4. 為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介紹天梁星在命宮中的特徵與影響,天梁星象徵正義與養生,代表公正無私、擅長養生、早熟老成、喜歡助人、清廉自守和適應能力強。擁有天梁星的人通常具備強烈的正義感和良好的健康意識,智慧內斂,樂於助人並保持清廉,適應環境變化能力強,但需注意避免過度管閒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天梁星在命宮中的特徵與影響,天梁星象徵正義與養生,代表公正無私、擅長養生、早熟老成、喜歡助人、清廉自守和適應能力強。擁有天梁星的人通常具備強烈的正義感和良好的健康意識,智慧內斂,樂於助人並保持清廉,適應環境變化能力強,但需注意避免過度管閒事。
Thumbnail
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並稱,是道教中重要的星君,掌管北斗七星,分別是貪狼星君(天樞星)、巨門星君(天璇星)、祿存星君(天璣星)、文曲星君(天權星)、廉貞星君(玉衡星)、武曲星君(開陽星)、破軍星君(瑤光星)。民間傳說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在每年除夕下凡,考察人間善惡。據說,北斗星君能夠決定人的死期
Thumbnail
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並稱,是道教中重要的星君,掌管北斗七星,分別是貪狼星君(天樞星)、巨門星君(天璇星)、祿存星君(天璣星)、文曲星君(天權星)、廉貞星君(玉衡星)、武曲星君(開陽星)、破軍星君(瑤光星)。民間傳說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在每年除夕下凡,考察人間善惡。據說,北斗星君能夠決定人的死期
Thumbnail
金星與海王星合相在星盤中是一個充滿浪漫和夢幻色彩的相位,結合了金星的愛、美麗與和諧以及海王星的幻想、直覺與精神性。這種合相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愛情和美感,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現實和幻想之間的挑戰。馬上來看看吧!
Thumbnail
金星與海王星合相在星盤中是一個充滿浪漫和夢幻色彩的相位,結合了金星的愛、美麗與和諧以及海王星的幻想、直覺與精神性。這種合相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愛情和美感,同時也帶來了某些現實和幻想之間的挑戰。馬上來看看吧!
Thumbnail
本篇來談水星土星合相,土星作為一個社會行星,它代表著規則、社會現實,也有壓力與恐懼的意義在,而水星又是充滿智慧的,所以其實這是個蠻有趣的組合(?)
Thumbnail
本篇來談水星土星合相,土星作為一個社會行星,它代表著規則、社會現實,也有壓力與恐懼的意義在,而水星又是充滿智慧的,所以其實這是個蠻有趣的組合(?)
Thumbnail
天相星是南斗星,「化氣為印」。是專司衣食享受的星宿,是官祿(事業)主,居事業宮為得位。也是掌印官,是中天界的宰相星,是輔佐之星,是"印星",能善亦能惡,全看執印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形產生。 命宮坐天相星的人為人敦厚,性情溫和,待人誠實,行事小心謹慎、具正義感,天相五
Thumbnail
天相星是南斗星,「化氣為印」。是專司衣食享受的星宿,是官祿(事業)主,居事業宮為得位。也是掌印官,是中天界的宰相星,是輔佐之星,是"印星",能善亦能惡,全看執印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形產生。 命宮坐天相星的人為人敦厚,性情溫和,待人誠實,行事小心謹慎、具正義感,天相五
Thumbnail
星盤中的宮位和行星分佈在十二個領域,為你的生命旅程提供資源和方向。瞭解星盤讓你瞭解自己的潛力、發展方向和挑戰,幫助你規劃未來。
Thumbnail
星盤中的宮位和行星分佈在十二個領域,為你的生命旅程提供資源和方向。瞭解星盤讓你瞭解自己的潛力、發展方向和挑戰,幫助你規劃未來。
Thumbnail
天秤座 是一個注重公平,原則 同時擁有大愛與專一的星座
Thumbnail
天秤座 是一個注重公平,原則 同時擁有大愛與專一的星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占星學中的第一宮到第十二宮,涵蓋了自我展現、家庭環境、日常責任、合作與競爭、轉化與深層意義、信仰和遠方事務、事業與社會地位、社交圈與理想、潛意識和靈性等議題。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占星學中的第一宮到第十二宮,涵蓋了自我展現、家庭環境、日常責任、合作與競爭、轉化與深層意義、信仰和遠方事務、事業與社會地位、社交圈與理想、潛意識和靈性等議題。
Thumbnail
『熒惑守心,月離於華,得凶星則煞氣盛,吉星入廟則國運昌隆』。又連著三天漏夜觀測星象,客星無犯,紫微坐鎮廟堂且天祿炙亮,此雙星伴月乃是大好的吉兆,諭示著我南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熒惑守心,月離於華,得凶星則煞氣盛,吉星入廟則國運昌隆』。又連著三天漏夜觀測星象,客星無犯,紫微坐鎮廟堂且天祿炙亮,此雙星伴月乃是大好的吉兆,諭示著我南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太陽是一顆動態強的驛馬星、政治星,可為律師、民意代表、外交官等工作。太陽代表男命自己、父或子,也代表女命的父、夫或子,故凡太陽坐命者......
Thumbnail
太陽是一顆動態強的驛馬星、政治星,可為律師、民意代表、外交官等工作。太陽代表男命自己、父或子,也代表女命的父、夫或子,故凡太陽坐命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