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在台灣販售醫療耗材的中小企業主,從口罩、手套、酒精到牙科器材,這些在疫情期間被大家瘋狂搶購的產品,到了今天,熱度消退,但它們依然默默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安全底線。
很多人問我:「這行現在還有什麼好做的?不是退燒了嗎?」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產業從來不是只靠一波疫情,而是一群在系統邊緣、資源缺乏、卻依然死守崗位的中小企業主與從業人員,靠著每一批貨、每一張訂單撐起來的。
我決定寫《醫療耗材內幕誌》,不為了行銷,不為了營業,而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冷門卻至關重要的產業,為什麼值得被看見。那場讓我徹夜難眠的斷貨危機
2020年2月,疫情剛爆發不久,我接到一通來自北部大型醫院的電話,他們說庫存的N95即將見底,希望我能幫忙找貨。我打了十幾通電話、動用了過去的人脈,才好不容易從一位馬來西亞供應商那裡調到300盒,但那時台灣幾乎封關,清關時間是平常的三倍。
貨終於到了,我親自開車北上送到院方手中。醫材部的主任對我說:「這300盒不只是N95,是我們醫護撐下去的命根子。」
那晚我開車回家,腦子裡不斷想著,如果我這樣的小公司沒挺住,這300盒N95就可能沒了。原來,我們這些人做的事,真的是救命。
這個行業,冷門又孤單
疫情高峰期過後,大企業、財團陸續撤出醫療耗材市場;政府的採購也回歸最低標邏輯。但我們這些靠著人情、信任與韌性在撐的中小業者,仍然在第一線。
沒有人看見我們的倉庫為了供貨不間斷而日夜加班,沒有人知道一張標單被棄標,我們要自掏腰包承擔的庫存與運費,也沒有人想過,一雙醫療手套的品質差異,可能導致一場感染。
我們不是研發疫苗的英雄,不上新聞,也沒有資源打廣告。甚至,很多政府政策與補助,我們連資格都不符合。
但我們還是撐著。
寫下來,是我能做的反擊
有一次,我在與某位地方民代的會議中提到:「台灣應該把醫療耗材納入戰略物資長期規劃。」對方卻說:「這不是已經有口罩國家隊了嗎?」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大多數決策者根本不理解這個產業的現況。更遑論手套、酒精、血袋、牙科用具這些「非主流」醫材。
如果我們不自己發聲,誰來替我們說?
我開始整理過去五年來的採購紀錄、供應鏈轉折、人員流動與產業趨勢,發現裡面有太多值得分享、也必須被記錄下來的東西。
不是抱怨,而是提醒。
不是揭弊,而是建議。
透過《醫療耗材內幕誌》,我想建立一座橋,讓消費者、醫護人員、政府單位與一般大眾能夠看見這個產業真實的樣貌,也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開始重視,我就覺得值得。
希望台灣更安全、更有韌性
我常說,醫療耗材產業就像自來水系統,平常你感覺不到它的重要,直到它斷水為止。疫情只是揭開這個問題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系統韌性夠嗎?我們有沒有在平時建立安全的庫存與供應鏈策略?
我不敢說自己能改變這一切,但如果有一天,我寫的東西能讓某位政策制定者多想一步;如果某位企業主因為讀了我的文章,決定對醫材供應多投入一點資源;如果有更多中小業者讀了內幕誌,感受到「我們不是孤軍奮戰」,那麼我就會繼續寫下去。
台灣不缺人才、不缺工廠,也不缺努力的人。我們缺的是理解、連結與制度的改變。
而這些,都從一篇又一篇的記錄開始。
【後記】
這個產業,沒有光鮮亮麗的行銷話術,也很難出現網紅帶貨。但我們是最貼近現場、最直接面對風險的一群人。希望你願意和我一起,了解這些看不見的日常,這些冷門但關鍵的角落。
因為,那正是支撐這個社會的真正底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