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課裡的陪談助教急躁著重複者侃侃而談的樣子讓我煩躁,使我原本期待能多分享自我經驗與感覺的興致都沒了,原以為只是團體課程的協作如此而已,沒想到個人陪談時陪談助教更是像學校老師一樣高談闊論甚至反覆問我是否理解了?是否跟上了?這彷彿已成為他一個人的舞台,我放棄聊聊自己的渴望了,靜靜地看她一個人口沫橫飛!課程結束後我對於自己有如此的想法感到莫名不好意思,心裡責備自己:憑什麼這麼挑惕陪談師?對於他人的付出不感恩還也如此不自量力、自以為是。
讓這樣的想法盤旋在心裡兩天了,我嘗試只看著那個煩躁及害臊的情緒,並嘗試往更深處看見背後的信念。果然有驚訝的發現:不夠完美就不該站上台?這樣的信念讓我對周遭人處處挑惕,從外貌、談吐、學識到工作表現,一旦未達我心裡的標準,不靠言語我都能散發出犀利或不屑一顧的眼光。我相信這樣的『眼光』必然透過心電感應或氣場傳達給對方,這也說明了過往某些學生或同事初識我便對我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厭惡我,原來我在心裡已經傳遞出了輕蔑及不爽的訊息。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在審視週遭人的我,突然發現我也是如此嚴厲地審視著自己。從小到大的學業表現、外表外貌是我唯一能與他人『競爭』的項目,因此我極度要求自己必須夠完美才能出現在眾人面前,極端手段包括:像機器人一樣地終日讀書、禁食或催吐減肥等,一旦我感到我無法在此兩個面向保持『完美』,我便會陷入深深地焦慮、不安中,深怕被別人拆穿我『不完美』的面具,就跟我看穿她人不完美的挑惕心態一樣,我必須時刻警覺地鞭策自己並確保自己在別人眼裡算得上優秀。
這樣的看見讓我驚呼起來,原來『看別人不順眼就是看不自己不順眼』是這麼個意思!已經受『冒牌者效應』之苦而焦慮、疲憊及恐慌多年的我,不僅是想要透過外在成就來獲得別人的認同與愛外,更是因為我深深相信不夠完美就不該站上台的信念所致。近一年來想要好好躺平、擺爛、睡到自然醒的自己,就是在自己『挑惕』的眼光底下難以達成,卻苦於在想放鬆卻無法真正放鬆間掙扎而更加疲憊,又或者打不過就逃避的心態,乾脆直接砍掉棄守,像個頭砂子裡的鴕鳥一樣,當作沒看到發福、鬆垮而逐漸崩解的外表(邋遢且足不出戶)。
看見了挑惕的自己,我希望那個被『挑惕』折磨的自己被疼惜:『沒關係,慢慢來,犯錯是正常的,犯錯也是學習可能真正發生的時候。累了就先休息一下,一步一步走,出門就會慢慢接近目的了!』這樣疼惜自己的看見頓時轉換了我原本想挑惕陪談員的心情,我也想告訴他:慢慢來,你的努力我看得見,你已經在出發的路上了。謝謝你讓我看見挑惕的自己,我終於知道若我能對別人多點寬容及疼惜,也一定能對自己多點寬容與疼惜。不好意思,我的挑惕必也傳遞給了你,讓你緊張焦慮了。未來,我會帶著更輕鬆及疼惜的心情來面對可能不夠好的情境,我相信心情的共振可能可以協助我們彼此找到更舒服的陪談頻率與方式。而我的挑惕能力可能轉化成給你進步的建議,若有機會我將把我所看到的你的優勢及可以調整的地方提供給你,幫助你看到如何助人的可能策略。
我從挑惕他,看見對自己挑惕的我,再看見那個『不完美就不該站上台』的信念。這個信念不需要丟棄,他也的確給了我犀利的眼光及鞭策成長的動力,但當我已經為此焦慮、疲憊與不安時,我需要給那個挑惕的自己多點疼惜及鼓勵,轉換能量我相信我會更加有信心前行。由此同理我與週遭人的關係,若我也能同樣給予夥伴放輕鬆及疼惜的心電感應時,我堅信彼此間的共振能量將能成為萬物效力的愛的互助合作關係,為彼此創造出心想事成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