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缺工潮:深入觀察
一、缺工潮不只是「缺人」,而是「缺對的人」
當前的缺工現象,表面上看是人手不足,實質上反映的是「人力錯置」與「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轉型的滯後」。以往企業多以量補質,但當今社會面對的問題,是:
有勞動力卻沒有合適技能。
有應徵者卻無法承受工作條件。
有潛力員工卻留不住。
這代表人力資源發展策略必須升級,從「人事管理」轉向「人力資本經營」。
二、從人力供需結構深入檢視缺工本質
人口紅利消失 → 人口結構危機
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自2015年起呈現負成長。
生育率低導致未來新進人力來源緊縮。
結構性缺工 → 學用落差持續擴大
高等教育升學率高,但畢業生不符合產業現場實務需求。
技職教育與企業需求斷層明顯。
產業勞動條件競爭力下降
薪資成長緩慢,尤其基層職位與傳統產業。
工時長與工作強度高無法吸引年輕世代。
青年與熟齡雙重流失
青年尋求更彈性、多元、有意義的工作。
熟齡人口則在法定退休年齡後退出勞動市場,未被再活化。
三、傳統人資制度已難應對現代缺工潮
傳統人力資源制度強調穩定、層級分明與長期服務,但在現今高變動、高流動的環境下,缺乏以下幾點將會加劇缺工問題:
敏捷式人力資源策略:反應遲緩、難以因應產業快速變化。
人才發展不具前瞻性:只強調短期人力補充,缺乏中長期培育與接班規劃。
忽視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無法滿足新世代對工作意義、參與感與成就感的追求。
四、因應對策:從操作性轉向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1. 從「招募」轉向「價值鏈人才規劃」
採用「人力地圖」與「職能模型」進行未來關鍵職能預測與資源布局。
整合招聘與人才數據,提前建立人才池(Talent Pipeline)。
2. 導入「HR數位轉型」與AI應用
運用AI進行簡歷篩選、能力匹配、離職預測等分析,提升人資效能。
導入HR Analytics,從數據中挖掘組織痛點與人才風險預警。
3. 設計「個人化職涯旅程」留才
為員工設計「職涯成長地圖」,結合個人目標與組織發展方向。
透過內部輪調、跨部門專案、學習平台激發員工潛力。
4. 建立多元彈性工作制度
推動「混合式工作模式」(Hybrid Working),釋放潛在人力。
採行「工作設計」(Job Crafting)方式,提升工作自主性與成就感。
5. 打造「雇主價值主張 EVP」吸引與留才
清晰傳達企業文化、價值觀與發展機會,與人才產生「文化契合」。
建立「候選人旅程」(Candidate Journey)優化應徵體驗。
五、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治理
缺工潮不僅是企業挑戰,更是國家競爭力的警訊。建議政府與企業採取以下合作模式:
強化產學鏈結:建立「預聘式教育」與「企業導師制度」。
激勵銀髮再就業:修法提高彈性退休制度,活化熟齡人力。
整合外籍與本國勞動資源政策:建立公平與永續的移工制度。
六、結語
缺工潮是人力資源管理邁向「變革性創新」的重要轉折點。企業若仍以傳統人資思維應對,將被人才市場淘汰。唯有深化人資策略、強化人才發展體系,並善用科技工具,才能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勝出。
人才不是成本,是資本;人力資源管理不只是支援部門,而是企業永續的核心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