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我受邀到《F集團》擔任董事進修課程講師,坦白說,壓力山大。為什麼?因為被指定的討論主題是「百年企業」。各位想想,一家公司,特別是像F這樣,在全球高爾夫球具製造領域已經是領導者,並且成功將精密金屬加工的核心技術 擴展到航太、車用零組件及其他運動用品等領域,而且已經成立了七十年,離百年企業也就數步之遙了。他們都已經這樣了,還找外部講師談百年企業?到底他們關心的是什麼!?
我在備課時,反覆地研究他們的資料,發現這家公司,從「技術佈局」(鈦合金、鎳基合金、鍛造、MIM、CNC加工等)、「產品佈局」(從高爾夫到航太、車用、多元運動)、「垂直整合」(掌握關鍵零配件、核心製程)、「海外佈局」(從台灣、中國到越南成為主核心,甚至經歷美國廠清算)、「購併成長」(○盛、民●、●野、Ⓥ鑫、Ⓧ博等一系列收購)、到「自有品牌投資」(○○創品)…幾乎,注意,是幾乎你可以想得到的成長策略方式與長線佈局,他們都已經做了,而且做得有聲有色。這家公司已經不是那個單純的高爾夫製造商了,它正在努力轉型成為一個更複雜、更多元化的精密工業集團。
那問題來了,既然他們已經走了這麼遠,積累了這麼多,為何此時還要談「百年企業」這個題目?難道是在「凡爾賽」(展示實力)嗎?不是的,這背後,是關於「如何從成功走向更長久的成功」,以及「如何在高速奔跑中,避免被自己絆倒」的深層焦慮。這正是從優秀到卓越、再到基業長青的路上,每個階段都會遇到的坎。於是,我給自己設定了三個方向,想跟F的董事會成員們一起探討:
- 打破「起手式」的束縛:
每個公司都有個「初始條件」(Initial conditions),就像基因一樣,它成就了你,讓你在特定環境下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例如F在高爾夫製造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地位。但當市場環境快速變遷,出現了「破壞式創新」,從你看不見、瞧不上的地方(例如,當代戰場出現低成本的無人機挑戰傳統戰法)冒出來時,你過去賴以成功的「基因」就可能成為適應新環境的阻礙。怎麼辦?你必須主動「打開組織疆界」,鼓勵「內部創業家精神」或找到方法釋放那股「沒有被好好善用的資源」的創造力。這可能需要「雙軌式組織安排」,甚至透過「CVC (企業創投)」 或建立孵化平台 去連結外部的新技術、新模式。但光有CVC還不夠,台灣很多CVC效果不好,因為它常常跟核心業務脫節、缺乏內部整合、評估者不夠專業。像佳世達那樣的「艦隊」模式,或者像嬌生(J&J)那種讓新創團隊相對獨立但能調用母體資源的做法,也許更值得參考。關鍵在於,你不能讓過去的成功路徑綁死自己。 - 管好「大帝國」,活化「內部市場」:
各位看看F現在的事業版圖:高爾夫、航太、車用、多元運動、自有品牌... 生產基地遍布全球 (台灣、中國、越南)。攤子大了,子公司多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隊也多了。這時候,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人才斷層」,特別是中階管理人才的稀缺,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製造業的認知落差。而且,怎麼讓這些多元的事業單位之間產生「綜效」?雖然近年來有一派觀點認為強力追求綜效反而有害發展,因為可能限制了各單位的彈性。然而,我比較偏向認為,「綜效」不應該是僵化的指令,而是應該視為一種「示出內部知識與經驗交流熱絡的市場化特徵」。換句話說,當內部各單位能夠像一個內部市場一樣,互相了解彼此的技術能力、資源優勢,並能順暢地進行交易與合作,那自然就會產生綜效。這就需要建立「組織整體面的交流機制」,例如刻意推動跨部門合作專案,或者透過策略會議 有效地協調各子公司,促進人才與經驗的流動,打破組織內部的壁壘,管好這個日益複雜的「大帝國」。 - 「新獵物」怎麼找,「吃下」後怎麼消化:
併購是F過去和未來重要的成長引擎。但問題來了:找哪些標的投資? 是要在既有產業鏈上下游深化整合(像Ⓧ博精密對高爾夫零配件),還是在相關或非相關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各位想想,新的機會可能來自那些跟你現在業務只有「弱連結」 的地方,甚至是你原先不熟悉的技術或市場。這需要一套方法去探索和評估。更難的是,投了之後該怎麼管? 這就是「併後整合 (PMI)」的巨大挑戰。如何整合不同企業文化、營運系統、技術平台、甚至跨國團隊?搞不好,併購非但沒帶來綜效,反而拖垮了主體。我在課堂上也分享了趨勢科技在跨國團隊融合上的經驗:統一溝通語言打破心理障礙、設計讓在地團隊參與的管理架構、強調實體互動,以及推動需要雙方能力結合的專案。這都是「消化」併購標的,使其真正融入體系、發揮價值的實戰經驗。這不是靠財報數字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深入的管理與文化融合。
出乎意料的,董事會成員們對這些議題的反應非常熱烈,交流也相當深入。他們不只是聽,而是積極地拋出自己遇到的真實問題,例如「怎麼激發傳統製造部門人員的創新意願?」、「還在虧損的自有品牌怎麼處理?」、「集團策略會議怎麼開才真正有效,而不是變成報告大會?」... 我也試著就以我所知的個案(例如利豐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變遷、Yamaha的多元化路徑與內部協作、嬌生的開放式創新實踐、佳世達的艦隊管理、飛利浦和奇異(GE)在多元化擴張中的挑戰與風險)與經手過的案子,試著參與討論,分析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思路。
我很感謝有這一場的對話經驗。百年企業不是「熬」出來的,而是「打」出來、「變」出來的。它需要持續不斷地在核心優勢上「精益求精」,同時對外部變化保持高度警覺。尤其對於F這樣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和多元化佈局的公司,未來的挑戰不在於「能不能」找到增長機會,而在於「如何有效地管理」這份複雜性,如何將購併來的拼圖真正整合成一幅美麗的畫作,以及如何讓企業內部那股「實事求是」 的務實精神,與「突破創新」 的前瞻視野巧妙結合。這不僅是對董事會智慧的考驗,更是對整個組織韌性與學習能力的考驗。
最後,我想引用課程最後F公司總經理給這場交流的反饋做為總結:
判斷一個公司是不是「過度擴張」,或者說是不是正面臨「結構性危機」,往往需要對環境變化有高度的「敏銳度」,特別是對那些看似「微弱的訊號」。這種敏銳度,不是靠單一英雄人物,而是需要制度設計,需要不同背景、不同視角的人共同去感知和判斷。F走到了這一步,挑戰升級了,但相應的,可以調動的資源也更多了。如何活用這些資源,讓它們成為應對下一個七十年、乃至一百年的動力,這才是今天討論最核心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