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
拒絕當「乖孩子」的勇氣:克服罪惡感,擺脫父母的干涉、束縛與攻擊
■ 觀點
所有問題的根源都來自親子關係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煩惱,其實都源自於親子關係或是家庭關係。
自我中心心理學
在如此親子關係中學會的言行模式中,最具特徵性的就是「以他人為中心」,而相對的言行模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從諮商經驗中彙整出來的理論,稱為「自我中心心理學」。若「以自我為中心」,判斷事情、做選擇、行動時會以自己的心情、需求與想法為基準,會盡力貼近自己的心靈、不對自己撒謊、不背叛自己,並滿足自己。
由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心願
母親完全沒意識到,期待孩子完成自己的願望或理想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相反的,還很多人因此認為自己是「好媽媽」。
無論是多麼棒的心願或多麼崇高的理想,只要是由父母將孩子推往那個方向,而非孩子憑自己意願去努力,就等於剝奪了孩子選擇的自由。
而且無法意識到這個事實的孩子,會因為無法實現母親的期待而覺得自己不孝。若他們因為重視自己的想法而違背父母期許,會覺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反覆的忍耐使扭曲現形
在這個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公司、為了家庭的「以他人為中心」系統中,每個人都是一路忍耐並自我犧牲,而現代親子關係中的「扭曲」,正源自於這種連綿不絕又不斷重複的「犧牲」。
忍耐不能讓你變強
日本社會的典型家庭形式,就是母親默默忍耐、遵從父親,並向女兒傾訴自己的委屈。這樣的相處模式與現代的年輕夫婦不同,但是不少現代的年輕父母,都成長於這樣的家庭形式。
接著將這個狀況轉換到社會上,就變成「自己默默忍耐、遵從主管命令,並向同事抱怨或是惡言相向」。
支撐黑心企業的,正是「自己默默忍耐著遵從主管命令,並向同事抱怨或是惡言相向」這種心態。
父母的埋怨是「同情的支配」
我將此稱為「同情的支配」。因為母親就是藉由「向女兒訴苦獲取同情」支配女兒,使女兒成為自己的同伴,依自己的心意行事。雖然不想遵從丈夫,卻又害怕與丈夫面對面談判,因此母親無意識間便使出如此巧妙的策略:「拉攏女兒,我們兩人一起對抗丈夫。」
然而,母親的埋怨卻毫無建設性,絲毫不可能解決問題。「訴苦」通常沒有在追求問題的解決。因為訴苦的目的就是訴苦本身。
「施恩圖報」無法產生滿足感
以「施恩圖報」的心態為他人做事,要是對方不肯付出相應的代價就會覺得不滿。這種「為了他人」的背後,就藏有「希望對方受到自己支配」「希望對方感謝自己」等以他人為中心的心態。
有時,即使女兒沒有任何表示,母親仍會想著「女兒肯定想要」,將自己購買的物品強塞給女兒。這樣的做法就源自於「希望女兒受到自己支配」,或是藉此「讓女兒依賴自己」的欲望。
■ 解方
表現自我的練習
- 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 捫心自問是「想做」還是「想施恩圖報」
- 自我肯定才能真正保護自己
- 將自己的心情化為言語,同時堅定意志
- 「自我表達」可培養自我肯定感
必須懂得「拒絕」
原本「反抗」與「自由」是兩碼子事,但是恐怕大多數的人,都誤以為「自由」等於反抗。
「自由」其實不用與他人爭鬥。「反抗」才是與他人爭鬥。如果不知道這樣的差異,會覺得自由就等於爭鬥,對其抱持恐懼感。想要保護自己的心,必須懂得「拒絕」。
自我中心心理學中的「自我表達」
「將自己的心情化為言語+意志」的表達方式,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中已經是種既定公式。
將自己的心情化為言語,能夠帶來自我滿足。此外明確表達出「我決定這麼做」的意志,也能夠提高自我滿足程度。
為此,就算對方無法接受自己的主張,也能夠拯救自己的心靈,提高滿足程度。這就是自我中心心理學中的「自我表達」。
■ 評論
這本書介紹的是「自我中心心理學」,雖然不屬於主流學派,但從亞洲的視角來看,反而比起西方觀點更容易引起共鳴。當然,日系書籍的寫法普遍較為鬆散;若熟悉家庭治療中的「分化」、「三角關係」與「假我」等概念,將能從中獲得更深一層的體會。相較於西方個人主義直來直往的困境,亞洲集體主義的問題更為迂迴隱晦,單是一個「乖」字,就蘊含多面向的探討空間,正如書名《拒絕當「乖孩子」的勇氣》。
作者提出的解方是「自我中心心理學」,顧名思義「以自我為中心」,傾向西方個人主義,聚焦於「自我表達」與「學會拒絕」。確實,在亞洲社會、經濟、職場與家庭,往往仰賴「犧牲自我」的忍耐來成就他者,最終,少子化的原因可能就是認為這樣的「犧牲」到此為止的一種最終犧牲,令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