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有人說:「身為台灣人,一生中有幾件事值得體驗:登玉山、泳渡日月潭、單車環島——還有,參與媽祖遶境活動。」今年,我再次踏上這條長達九天八夜、超過三百公里的繞境旅程。雖然只走了其中一段,但親身參與後我發現,這不僅是一場信仰行動,更像是一場活生生的文化實作現場。整個過程就像走進了一座移動的劇場:鑼鼓齊鳴、陣頭穿梭、香客奔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段街道都被轉化為充滿意義的神聖場域。這不只是宗教儀式的延續,更是一場龐大且有機的文化資源調度與創造性組織的展演。這段親身經驗讓我聯想到一篇蕭老師建議我閱讀的學術文章——Labaronne 與 Tröndle(2021)在《Managing and Evalua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Value Creation Through Resource Transformation》中提出的論述。文章指出,藝術表演組織的價值,來自於如何持續轉化資源、協作配置與保存知識,進而實現長期的藝術成就。而當我以這個觀點回觀媽祖遶境活動時,發現兩者之間竟有著高度的結構相似性:同樣講求節奏與調度、同樣依賴參與者的集體記憶與即時反應,也同樣仰賴跨領域的協作與對傳統的創新詮釋。
資源配置:從藝術季編排到遶境行腳的路線設計
Labaronne 與 Tröndle 在論文中指出,表演藝術組織的第一個核心能力,在於資源的配置(resource disposition),也就是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包括場館、演出人員、作品風格與受眾期待——進行有機組合,構成一個富有藝術張力與長期發展性的節目結構。在這個觀點下,組織並非只是分配人力或資金,更重要的是「如何創造一個能激發共鳴的文化場域」。
這個思維放在媽祖遶境中,我們同樣看到高度結構化又靈活的資源配置:
- 路線的安排如同演出季節的編排,須兼顧宗教傳統、交通可行性與民眾參與度;
- 陣頭與香客的出現節奏,就像演出中節點分明的角色登場,讓整體氛圍維持節奏與張力;
- 每晚的駐駕與地方廟宇合作,則構成一個又一個「文化轉場」,讓地方資源被融入遶境體系。
這些安排,不僅僅是宗教儀式的執行,更是一場深具組織設計思維的文化場域動員,與表演藝術中節目策劃的邏輯幾乎如出一轍。
也正如Labaronne在論文中指出的:「藝術的價值,不僅來自於作品本身,更來自資源如何被配置於適當的文化脈絡中。」
資源發展:從藝術共創到信仰行動的文化再生
論文提出的另一理論架構為「資源發展(resource development)」,其中包含三個核心子項:共創(co-creation)、教練(coaching)、保存(preservation)。這些能力是組織得以創造長期藝術成就的關鍵:表演藝術組織不只是演出一齣戲,而是建立一套可以持續培養人才、轉化知識並傳承風格的系統。
媽祖遶境同樣展現出相似的資源發展機制:
共創:遶境路線沿途常見的地方文化演出、創新儀式與文創物件,是由廟方、在地社群與信眾共同參與設計,像是服裝,帽子,甚至是繞境推車,這正是一種文化版的「集體創作(co-creation)」。
教練:資深信徒指導新進參與者如何祭拜、怎麼扛轎、如何禮儀應對,猶如舞團中的排練導演與日常訓練。
保存:媽祖繞境的每一個儀禮、每一項流程、每一段口述歷史,都是「活的文化資本」,透過每年反覆實作來傳承,就如同論文中所說的「tacit and embodied knowledge(內隱與身體化的知識)」。
這樣的信仰儀式早已超越靜態的文化遺產,而是一種活的、由參與者共同實作的文化組織系統。正如Labaronne所言,真正的藝術成就是一種長期、有機、遞迴式的資源組合過程。遶境中的文化實作也正是如此。
資源創造:創新形式與再生潛力
這次的繞境經驗,讓我重新思考「文化資源」的定義。它不是被動保存的文物,也不是表層的表演形式,而是一種能夠持續被轉化、再生與擴張的組織能力與創造性實作。
Labaronne 與 Tröndle(2021)在論文中指出,藝術表演組織本質上是一種「具備自我轉化能力的開放系統」。這類型的組織是否成功,關鍵在於它能否不斷整合內部資源,並靈活回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這個觀點,與媽祖遶境的現象不謀而合。每年,宮廟與相關組織都必須回應不同的挑戰與需求——從城市交通與地方接待能力,到媒體直播、社群經營與GPS追蹤APP的導入,再到疫情時期的防疫配套措施。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行政調整,而是信仰文化如何保持能動性與時代對話能力的體現。
論文也進一步指出,對於這類文化組織的評估,不應僅停留在可量化的結果導向(如收入、觀眾人次),而應注重長期、內在、系統性的價值生產歷程。
回到媽祖遶境——也許我們無法僅用香客人數或媒體曝光量來衡量它的文化貢獻;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套由信仰、實踐與地方組織交織而成的「文化實作網絡」。這是一種動態的社會能量系統,不僅延續傳統,更在每一次參與與轉化中產生新的文化意義。正如 Labaronne 所強調的主張:「組織的成功,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持續創造與轉化什麼。」
反思與啟發:文化的價值不僅於保存,而在於實踐與再創造
從Labaronne 與 Tröndle 所建構的資源轉化理論出發,我們能以全新視角詮釋媽祖遶境活動,它並非只是宗教活動,而是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的「動態資源管理系統」——如何透過資源的流動、整合與轉化,讓文化在時間中得以延續並產生新的價值。
媽祖遶境,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文化創新的長期實驗。它透過無數信眾、在地社群與志工的共創,構築了一個極具彈性與生命力的文化系統。這正是Labaronne 所描述的「策略性文化組織發展」(strategic cultural development)的最佳例證——不是管理制度的套裝化,而是從實踐中長出來的文化智慧。
參考文獻
Labaronne, L., & Tröndle, M. 2021. Managing and Evaluating the Performing Arts: Value Creation through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51(1),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