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確實常有一種傾向:覆誦他人講過的話,以為自己懂了,實際卻未必真正理解。這背後有幾個心理與文化層面的原因:
📌 1. 語言作為社會認同的工具
說出熟悉的話語,能讓人迅速獲得團體的認同感。比如說出流行語、名言警句,會讓人覺得「你是我們這一派的」。
例:很多人會講「宇宙會回應你的頻率」,但不一定真的理解量子場理論或顯化的本質。
📌 2. 重複是一種「學習的錯覺」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做 fluency illusion:重複聽到或說出某個觀點,大腦會誤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熟悉了而已。
📌 3. 語言與理解的斷裂
語言本身只是一種符號系統,不等於意義。人類能記住詞語的組合,但那不等於他能真正內化其中的概念。
📌 4. 虛假自信的保護機制
有時,人會選擇覆誦,因為這樣能減少暴露自己的無知,也避免思考帶來的不安。
🌀 一個小故事:
村裡有個少年天天跟著大人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他以為自己懂了。直到有一天,他問老師:「我怎樣才能『道法自然』呢?」
老師反問:「你知道什麼是『自然』嗎?」 少年答不上來。 老師說:「從你不懂的那一刻開始,你才開始靠近真正的理解。」
✅ 結語
這種「覆誦而非理解」的傾向,是人的慣性,也是一種安全感的來源。但若能有意識地去拆解語言、驗證概念、反思自己的認知,便能從模仿走向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