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As You Like It, Shakespeare
常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楚門的世界》將主角Truman的生活直接變成一部真人秀,個人覺得導演和編劇用了一種非常新奇且極端的方式,去探討如傳播媒體、生命意義等多面向的議題。電影從Truman的一天開始,如常洗漱後出門上班,在進辦公室前買早報和時尚雜誌,然後開始他的保險工作。下班回家後他在家整理庭院,當護士的妻子也正好回到家,跟他分享買了什麼新用品。偶爾他會跟從小玩到大的好友喝啤酒談心,一起在斷橋邊打打高爾夫。看似與常人無異的生活,觀眾卻會時不時感到困惑,但又分不清到底是主角本身的個人癖好?還是真的一切都有點奇怪。之後隨著劇情更多的揭露,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齣戲!可是當我們用一個人的一生來作為真人實境秀觀賞時,究竟是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和立場去觀看呢?對於戲裡外的觀眾僅是一場秀,對於主角Truman來說那可是他真實的人生,Truman的確娛樂了大眾,不過這建立在他的不知情和真實感受上,娛樂還是純粹的享受嗎?還是我們犧牲了Truman的生活,來成就自己的共情和激昂?我相信這是製作團隊想要討論的一個面向,其他如世界的真假交織、生命意義的追求等等,每個人觀影後都會因自身的生命經驗有不同反思,留待讀者去感受和想像。
引言用的是莎士比亞廣為流傳的金句:世界就是一個戲台,而每個人都在演戲。看完後我蠻好奇這部電影是不是有其他的拍攝手法,呈現出來的效果說不定會極為不同?於是再仔細地回想類似題材的作品,感覺上如果將今敏的《千年女優 Millennium Actress, 2001》和《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 1997》結合,或許會很相近。但今敏也是一個敘事鬼才,而且使用的媒介(真人演繹/動畫)本身就有差異,好像也難以相提並論。在樣本數不足的狀態下,只能先將現在看到的記下來,以後回來參考:D。
似有若無的怪異
我覺得這部電影有非常多的巧思,首先是切題的速度快,並沒有讓觀眾感到拖沓或匪解太久。從一開始掉落在路上的佈景燈開始,各種窺伺鏡頭、像是監視器的畫面,還有不時出現的轉播影像、收看真人秀的觀眾視角,都會讓戲外的觀眾感覺到,嗯,有些不太對勁。但這也是拍攝手法的一種,加上Truman本身的行為好像也藏有秘密:說要買給妻子的時尚雜誌,他卻將模特兒的眼睛部分撕下,還遮遮掩掩的打探另一個女性的資訊。看起來處處都怪,卻又不到不能解釋的程度。讓我意識到極其怪異的是妻子回家的那一幕,她購買了新的廚房用具,以非常清楚的正面向觀眾展示,還給特寫鏡頭配上妻子的背景音說明。電影是一種非常精鍊的藝術作品,當導演剪接師製片都同意給鏡頭時,說明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否則絕對不會放(在此討論認真製作的成熟作品)。這其實就是置入性行銷,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對商品感到好奇進而去購買。精妙之處在於如果不是突兀到不行,觀眾難察覺到他們的台詞是在打廣告,我看到廚房用具時是真的蠻疑惑的,想著那個用具之後是什麼關鍵嗎?而Truman好友的啤酒更是重看才發現是廣告,只能說導演非常巧妙地模糊了真假界線,看著好真實際上是被形塑出來的。
當一個人的生活被作為商品販售
其中一天Truman在海邊回憶父親後被淋成落湯雞回家,跟妻子滿腔熱血分享希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妻子卻冷淡地將現實一一陳述,企圖阻止Truman。那之後她便要Truman上樓睡覺,她會在床上等他。隨之鏡頭一切,警衛室裡的觀眾說劇組只會帶過幾個意境鏡頭含混過關,接著便是新的一天。對警衛來說他們想看的可能是激情,但Truman的妻子甚至也是一個演員,他們之間並沒有相愛的情意,那會有性生活嗎?劇組是不放出來,還是根本沒東西能放呢?在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裡,幾乎是所有人都在使用社群媒體,分享我們認定的「日常」。然而那真的是日常嗎?還是我們在有意無意間,希望他人看見的我們的生活?觀看Truman令人難過的地方在於他的真情流露被當成一種工具利用,因為他真實表露所以貼近日常生活有看頭,但他生命中的所有一切都被安排擺佈過,不論是心理的恐懼、愛人的選擇、物質上的選擇,所有都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選擇過。至於現代人所接觸到的種種是否也一樣,當真是細思極恐。
究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We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with which we're presented.
by Christof
戲中的節目製作人Christof像是創世主般為Truman打造了與世隔絕的佈景,出於這個節目能賺大錢的心態經營。反思他在戲中說過的話,多數都是真實的社會觀察,並沒有刻意扭曲或美化的成分。他能夠如此洞察現實世界,卻選擇將Truman放在一個人造的攝影基地裡,也許這出於一份真心、一份真的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斥更多謊言的保護欲呢?所謂真假到底是什麼?
以前曾讀過一篇貼文,裡頭提到在我們追尋夢想的路途上,初衷經歷各種消磨後難免化為一團粉塵,未必消失只是不再清晰,其中更摻了許多雜質。我看過很多碰觸真假議題的電影,心理得到的小結是難有純粹的真或假,而且還看當下是否受情感左右,或接受或否決。我們能透過不斷的思考來提醒自己是否與真心偏離,但有時認定真心本身就很難,一直不變更非明智的生存之道,人生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