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封面
《蝌蚪的諾言》:蝌蚪與毛毛蟲相戀,蝌蚪和毛毛蟲不能控制就是會長大,我們看過蝌蚪和毛毛蟲,他們長大會變成不同的樣子,他們的戀情還能持續嗎?
心裡還記得他人對自己的無效承諾,當下草率的答應對方根本沒放在心上,情況已非天時地利人和諾言不該存在,答應的當下就已經知道沒允諾的機會,這些推測只是為了讓自己期望落空找個理由,反而那些自己的食言不太記得。以前滿喜歡揪朋友一起做事,剛開始大家願意投入,時間一拉長大夥紛粉轉移注意力,淡忘當初的諾言,身為主揪,對於團隊的瓦解難免有些自責,還沒達成的目的也覺得可惜。
但沒找夥伴不太代表就不能開始吧?這是對於自己的提問。
夥伴沒繼續參與不代表就得放棄吧?這是對自己另一個提問。
對於別人的邀約或自己主動邀約他人,我都得先自我提問:這是我真心想要參與的嗎?
發現有了事先對自己的提問,不管有沒有組成團隊,我都能繼續前行,而自責也減少許多,慢慢明白誰都得為自己負責,不管做什麼選擇與決定終究面對自己的拷問。

《蝌蚪的諾言》尾聲
蝌蚪與毛毛蟲真心相愛過,變成青蛙和蝴蝶他們認得彼此嗎?聽說書絕版了,圖書館還借得到,去看看他們怎麼了?
以下是參加貓印子老師帶領的繪本讀書會心得:
順著故事脈絡貓老師有一連串的提問,夥伴有較多的回饋在於情愛部分,相對於我把大多都重點擺在諾言,讀書會幫我打開看繪本的另一個可能性。
討論起青蛙是男的?毛毛蟲是女的?蝌蚪長出兩條腿表示劈腿?遵守諾言跟不知變通的差異是什麼?諾言跟誠實有一樣嗎?是什麼讓他們的愛情改變呢?是不是作者對男女的刻板印象?
明明就是簡單文字、幾個跨頁圖片,夥伴總能從中看見不同的可能性,關於自己對作者的推敲及生活的反思。
其中遵守諾言跟不知變通的差異?這似乎是個大哉問,也沒有標準答案,我琢磨一陣子,當事人的決定就是最好的答案,旁人的論斷就不太重要了,因為後果得由當事人自個負責。
課程的尾聲貓老師丟出另個提問,我們跟著作者運用擬人法進入故事中,所以才有一連串的議題,如果我們回到現實的視角看這個故事呢?只是動物的變態過程。
對,不光只是繪本裡的故事,生活中我們主動投射到別人的角色中,所以心中才有這麼多的小劇場發生。若把自己發生的事情,用他人的視角看自己,而且不再有多餘假設議題,可能心裡麼麼的小事也就淡淡散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