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一邊洗澡一邊想,如果之後還會寫一些書本的讀後感的話,碎碎念自己應該就可以變成一個系列了吧……可是一旦這麼想,卻覺得閱讀便得不再純粹,好像又有一點反感,雖然是這樣說,還是默默地作到筆電開始打字,想來也是挺好笑的!
沒有一如既往,但我想大體而言還是跟之前《假面飯店》那本一樣在自說自話,怎麼看都沒有在推薦或是評論。雖然也不是很重要,不過差不多就是那種想到什麼說什麼的Fu囉,反正是我的部落格。
直接進結論吧!這本書我沒什麼感覺。比起推理小說,《黎明》(好懶我要代稱!)更像是一本環繞在日本外遇文化的情感角力故事。這裡並不是要進行婚外情是好還是不好這種價值評斷,而是覺得《黎明》它描繪了東野圭吾身處的社會中,外遇當事人有可能出現的反應跟作為,這些人則包括家庭中的夫、妻、小孩與第三者。(單論書中出現的人物關係,不討論多元性別、家庭在相關討論的應用)然而,我也不能說這些情感的轉折與思考有多麼地令我印象深刻或為之動容,其實就也只是讓我一閃而過,日本的社會、家庭究竟各自在兩性身上,套上了何種枷鎖,讓他們傾向維持家庭的完整與圓滿呢?「演技」,這是番外故事中對我來說非常刺眼的形容。倒也不是帶有貶意,只是這個詞在一定程度而言也可以說是貫穿全文,所以很深刻地留在腦海中。正如前面所說,這是情感的角力嘛,夫與妻、外遇者、情人都勢必有所為來達到自己的目地或取得某種利益。那麼,歇斯底里、漠然以對跟選擇放過彼此的心態又有什麼差別?
突然覺得我開始在胡言亂語了,還是應該說未竟之語?就像書中的故事其實還正持續下去,個人與家庭某種意義的權力關係或將隨著外遇而有所改變,直到演出者謝幕為止…到頭來,我還是不太理解「外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情感的背叛?還是責任的逃避?不知為何便又想到王鴻泰對中國青樓名妓與文人的論述,畢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媒妁之言所伴隨的義務與情愛的追求是不衝突的。但,故事中從愛情昇華而來的婚姻生活又是何時變質成責任義務而讓人重新追尋熱烈的愛?
我想我還是沒能習得如何用文字好好闡述自己,但我也是邊寫邊想好像也不需要對自己太苛刻。先這樣吧,最後留下一段解釋作為今天的結束,畢竟前面都在問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紅線不是天生註定,而是兩人協力紡織而成。唯有走到最後,才能瞧見這線若隱若現的牽起這緣。」想法從書來的,但好像超譯了,具體說了什麼我也不是很記得,但這個人物對我來說,或許才是書中的靈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