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貼文,可能是你未來一年最想回頭看的廣告筆記
⠀⠀
每一段踩坑經驗、每一個策略拆解,都是我們自己用幾十萬廣告費換來的實戰心得
⠀⠀
→ 問卷成本怎麼抓?
→ 再登場為什麼會滑鐵盧?
→ 廣告到底要用 CBO 還是 ABO?
→ 一支素材怎麼拆成三種角色?
→ 顧客留言要怎麼轉成最強的再行銷文案?
⠀⠀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把我們實際操作時用的邏輯、數據、公式,全寫進來了
⠀⠀
這不是一篇理論文,而是一份你可以直接拿來對表單、改素材、跑再行銷的操作手冊
⠀⠀
建議你做這三件事:
先收藏
再分享給團隊討論
最後拿一篇來馬上實作
⠀⠀
這些坑,我們已經踩過一次
希望你可以少走幾步彎路
⠀⠀
⠀⠀
問卷轉換率與成本的真相
• 如何用客單價反推問卷成本的健康範圍?
• 為什麼你以為問卷很便宜,其實只是老客撐起來?
• 真正該看的:新客的「實際預購意願」與「平均購買件數」
⠀⠀
再登場專案,如何突破「熱度不夠」的陷阱?
• 沒有問卷就沒期待感,怎麼拉高初期轉換?
• 定錨價格與品牌信任感如何補強?
• 再登場應該上的是「特別版」而不是「便宜版」
⠀⠀
廣告投放架構拆解:ABO 與 CBO 怎麼選?
• 什麼時候用 CBO 更適合?學習期怎麼觀察?
• 調整預算為何不能「一次 Double」?
• 廣告組合如何設定上下限,避免失控燒錢?
⠀⠀
素材佈局與角色策略
• 素材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分工」
→ 創造需求 vs 驅動轉換素材怎麼判斷?
• 用素材拆出轉換邏輯,用報表抓出「隱形爆款」
⠀⠀
品牌口碑再行銷:使用者回饋才是最強的轉換武器
• 出貨不是結束,而是信任堆疊的開始
• 如何用使用者開箱照打造「做功課的場景」?
• 怎麼邀請留言+照片+心得回饋的流程設計?
⠀⠀
⠀⠀
▋#第1篇:問卷轉換率與成本的真相
⠀⠀
你以為問卷很便宜,其實只是老客撐起來
⠀⠀
• 為什麼你回收 300 份問卷,還是沒人買?
• 你以為問卷很便宜,其實只是老客救場
• 客單 2500,問卷不能超過 50 元,為什麼?
• 問卷不是收越多越好,是看「誰填完會掏錢」
• 廣告漏斗第一層,從問卷就決定了勝負
⠀⠀
⠀⠀
▋第一天收了 269 份問卷,我以為廣告超神
⠀⠀
結果一對數字才發現...
這根本是老客戶在幫我救場
⠀⠀
很多品牌在上募資前,喜歡「廣撒問卷」
開頭看數字很漂亮,回收破百、點擊很便宜
⠀⠀
但真相是:
→ 真正有意願下單的,往往不是最早回的人
→ 而是「慢一點回、但有帶錢來」的陌生客
⠀⠀
我們抓出一個標準值:
如果客單價是 2,500 元,那你的問卷成本最好控制在 50 元以下
⠀⠀
因為每 10 份問卷,可能才會成交 1 筆訂單
那就代表:
每份問卷不能超過「客單價的 2%」
⠀⠀
很多人以為問卷沒什麼成本
但一個填寫者背後,有素材成本、廣告成本、後續追蹤成本
⠀⠀
你還要搞清楚這三件事:
老客與新客的比例
新客的平均件數
願意互動者的留言率(健康標準是 15%)
⠀⠀
像我們這次觀察到:
→ 回填最多的選項,是「兩件組」
→ 單件價格落在 1,380,兩件是 2,380(平均每件省了近 200 元)
→ 新客反而更傾向「買兩件來試」,因為優惠強度感受最強
⠀⠀
這也再次驗證了一件事:
→ 問卷不是看誰填得快,而是看誰填完會買
⠀⠀
問卷,是「廣告漏斗的前哨戰」
廣告素材是「戰術」
回填數據是「情報」
而真正的勝負,是你能不能根據這些情報,
在 7 天內決定下一階段要主推哪一組價格組合
⠀⠀
因為錯的組合,不只沒人買,還會讓好商品毀在錯價格上
⠀⠀
這場廣告,不是為了曝光數字
是為了找出
誰會掏錢
他願意掏多少
他想買幾件
⠀⠀
不是問卷不準,是你沒把問題問對
你現在的問卷,真的幫你看見新客了嗎?
⠀⠀
・・・
⠀⠀
▋#第2篇:再登場專案,如何突破「熱度不夠」的陷阱
⠀⠀
問卷沒了、期待感沒了,但你還能做這幾件事
⠀⠀
• 再登場沒問卷怎麼辦?你還能做這三件事
• 為什麼你再登場銷售反而變低?
• 再登場 = 信任的期中考,不是第二次開賣
• 不靠問卷怎麼救再登場?
• 再登場轉換低,不是廣告不夠,是信任沒補齊
⠀⠀
⠀⠀
▋產品再登場,不是失敗,而是「信任的期中考」
⠀⠀
我們幫一款商品做再登場的專案時,發現一個超明顯的差異:
第一次上線有 800 份問卷,還沒開賣就滿滿討論
第二次再登場,連老客都冷靜……
⠀⠀
不是商品不好,而是少了「起手式」的熱度堆疊
→ 沒有問卷
→ 沒有懸念
→ 沒有新的誘因
⠀⠀
但再登場,不等於只能吃老本
其實,它更像是一次「更成熟的銷售設計考」
⠀⠀
以下三個策略,是我們用來救回再登場失速廣告成效的做法
⠀⠀
⠀⠀
▋策略一:打造「高價定錨款」,讓商品看起來更值得
⠀⠀
你不是要賣那款定價 8,800 的高單價版本
你是要讓顧客看完後對 4,380 的主力產品說一句:「好像還可以」
⠀⠀
→ 讓貴的變成標準
→ 讓主打的變成便宜
⠀⠀
高價款的功能不一定要最實用
反而可以是最「氛圍感」、最「有收藏價值」、甚至是最「特殊聯名」
⠀⠀
你不是為了轉單而設計,是為了「打開心理空間」
⠀⠀
消費者買的不是便宜,而是「相對不貴的感覺」
⠀⠀
⠀⠀
▋策略二:用開箱回饋做「再行銷」,不是補流量,是補信任
⠀⠀
很多品牌錯過了一個黃金素材:
→ 出貨後的買家開箱照
→ 使用者留言+家中情境
⠀⠀
我們曾幫一個品牌整理出 30 張買家秀
放到再行銷的廣告素材中,轉換率提升 34%
⠀⠀
為什麼?
因為這些素材會解決顧客心中三大疑問:
→ 放在我家會不會怪?
→ 實際質感有差嗎?
→ 其他人買回去怎麼用?
⠀⠀
你可以不賣貴的,但你不能不做功課幫消費者「做功課」
⠀⠀
→ 再登場不是讓你重打一次,而是讓信任感從此補齊
⠀⠀
⠀⠀
▋策略三:網紅開箱不是「曝光」,是「擴圈」
⠀⠀
第一次上線,靠的是核心粉絲與熟客
但再登場,要做的是「破圈」
⠀⠀
你不能再只找跟你風格一致的 KOL
而是要設計出「每個家都不一樣」的使用情境
⠀⠀
• 有人放書房:當閱讀燈
• 有人放床邊:當療癒音響
• 有人送朋友:當高質感禮物
⠀⠀
你找的不是「最大聲」的人
是能讓「陌生人看完會想買」的說故事者
⠀⠀
一個好的再登場,不是把廣告投更兇
是把廣告素材說得更對
⠀⠀
⠀⠀
▋再登場不是復刻,而是重編劇本
⠀⠀
這次我們設定的任務只有一個:
→ 幫產品找到一個「被需要」的理由
⠀⠀
第一次上線是說服
第二次上線是沉澱
⠀⠀
很多品牌在這裡焦慮轉換、焦慮流量
但其實你只要記住一句話:
→ 沒有人記得你講過什麼,只有人記得你帶來什麼感覺
⠀⠀
再登場真正的任務,不是再紅一次
是要讓消費者產生:「這次我不能錯過」的感覺
⠀⠀
別只想怎麼重賣,先想「這次要怎麼被記住」
⠀⠀
・・・
⠀⠀
▋#第3篇:廣告投放架構拆解:ABO 與 CBO 怎麼選?
⠀⠀
不是錢丟得多就有效,學會拆帳法才能守住預算
⠀⠀
• CBO / ABO 到底差在哪?你先搞清楚這三件事
• 為什麼你的廣告沒轉換?因為你順序錯了
• 廣告學習期還沒過,你就開始燒錢?
• 錢丟得多 ≠ 效果好,廣告不是靠預算撐
• ABO 是挖礦,CBO 是開怪手:你有先找礦嗎?
⠀⠀
⠀⠀
▋你把錢全丟給廣告了,但演算法根本不認識你
⠀⠀
一個品牌上線第一週,預算直接開 CBO 一天 5,000 元
結果學習期一直過不了,轉換掉到谷底
⠀⠀
後來改成 ABO,每組預算分開設定,轉換數竟然暴增兩倍
⠀⠀
我們才發現,大多數人不是不會下廣告
而是搞錯了順序
⠀⠀
一開始就用 CBO,只會讓演算法把錢「灑給表現好看但沒轉換」的素材
⠀⠀
CBO = 錢丟給系統,自動選擇出價強的廣告組
ABO = 錢分配給你指定的每組廣告,自己控制預算與方向
⠀⠀
ABO 是你自己指揮戰場,CBO 是請 AI 幫你決定該打哪裡
⠀⠀
但問題是,一開始,你自己都還不知道哪裡該打
⠀⠀
→ 所以 CBO 根本沒辦法幫你
→ 更常發生的情況是:廣告組還沒上線,預算就被系統花完了
⠀⠀
⠀⠀
▋學習期沒過,不是你沒優化,而是素材亂丟
⠀⠀
一個廣告要進入穩定期,學習期至少需要 50 次轉換
如果你一次上十組素材、五種受眾,根本學不完
⠀⠀
你要做的是「順序」:
第一週先用 ABO,鎖定一個受眾 + 2~3 組素材
每組廣告分別觀察 1,000 元內的轉換與互動
找出轉換成本最低的,才改用 CBO 放大
⠀⠀
很多人廣告失敗不是錢太少,而是太早放大
⠀⠀
→ 學習期還沒學會,你就逼它考試
→ 廣告當然掛掉
⠀⠀
⠀⠀
▋素材報表看不懂?你只要抓這三組數字
⠀⠀
廣告報表不用看 50 個指標
只要看懂這三件事就夠了
⠀⠀
點擊率(CTR)有沒有破 1%
→ 如果連點進去都沒有,代表封面或標題不吸引人
⠀⠀
點擊單價(CPC)有沒有超過 5-8 元(短影音) / 10-18 元(圖文)
→ 如果太貴,代表受眾設錯 or 素材吸引力不夠
⠀⠀
每轉換成本(CPA)有沒有壓在客單價的 30% 以內
→ 如果客單價是 2,000 元,那你最多不能花超過 600 元才成交一單
⠀⠀
只看互動率、留言數都不準
真正的「好素材」,是在低預算就能帶轉換的那一組
⠀⠀
⠀⠀
▋花錢快的,不一定賺得快;沒設定上限的,就是開水龍頭
⠀⠀
CBO 最常見的誤區:
→ 你設定 5,000 元預算,但其實只有一組廣告消耗 80% 預算
→ 其他四組表現好但學習期沒過,根本沒機會發揮
⠀⠀
所以我們的做法是這樣:
先用 ABO 分散測試(小額下注)
等贏面素材出現,再開 CBO 集中火力(放大轉換)
⠀⠀
ABO 是挖礦
CBO 是開挖掘機
⠀⠀
→ 你要先找出哪裡有礦,再決定要不要丟機器進去挖
⠀⠀
花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你丟得有沒有用
廣告沒轉換,不是系統爛,是你順序錯了
⠀⠀
・・・
⠀⠀
▋#第4篇:素材佈局與角色策略:不是多,而是分工清楚
⠀⠀
你不需要 50 支素材,你需要一支打得贏的主力片
⠀⠀
• 為什麼你拍了 50 支影片,卻只有一支有轉換?
• 素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分工清楚
• 三種素材角色,教你提高廣告轉換率
• 廣告素材的勝負,只看 5 秒
• 再行銷不是重播影片,而是補齊信任
⠀⠀
⠀⠀
▋我們曾經一次拍了 30 支短影音
⠀⠀
結果真正帶來 80% 訂單的,其實只有 3 支
⠀⠀
有趣的是,這三支看起來都不華麗
一支是「畫面很普通,但一句話打中痛點」
一支是「素人開箱,邊用邊念自己媽媽的話」
一支是「價格搭配手寫字卡,畫面停留率超高」
⠀⠀
不是畫質最好贏
也不是笑點最多贏
⠀⠀
是那支影片「剛好幫顧客講出了他自己都講不出來的需求」
⠀⠀
所以我們後來做素材,從來不追求「拍很多」
而是拆成這三種角色分工:
⠀⠀
⠀⠀
▋素材角色一:創造需求(破防片)
⠀⠀
這類影片不見得直接成交
但會讓消費者點完之後留下印象
⠀⠀
• 問一個反常識問題
• 戳一個沒被滿足的日常痛點
• 用生活小細節去做強烈比喻
⠀⠀
例如:
→「你有沒有發現,你洗碗總是洗到最後一個才後悔煮太多」
→「一天上班 10 小時,結果花 40 分鐘收便當盒」
⠀⠀
這種影片不一定會馬上下單
但會讓人忍不住分享或留言:「真的有被說服到」
⠀⠀
⠀⠀
▋素材角色二:驅動轉換(直球片)
⠀⠀
這就是「主打銷售力」的片
畫面越簡單越好,目標只有一個:讓你想買
⠀⠀
• 簡單清楚的開頭
• 明確說明產品解決什麼問題
• 關鍵資訊 5 秒內出現:價格、優惠、限時、預購開跑
⠀⠀
我們觀察到成交最多的一支片:
開場第一秒就是倒數計時
第二秒直接跳到:「今天下單,第二件只要 990」
⠀⠀
現在的使用者滑手機,給你的注意力不到 2 秒
能不能在 5 秒內給出行動誘因,是關鍵
⠀⠀
⠀⠀
▋素材角色三:信任堆疊(陪伴片)
⠀⠀
這類影片通常比較長,會出現在再行銷階段
目的不是轉單,而是補齊信任感
⠀⠀
• 真實用戶的開箱
• 不完美但有共感的對話
• 使用後的心得感受
⠀⠀
像我們之前有個影片,是一位媽媽邊煮飯邊說:
→「我以前最怕煮飯,因為每次煮完都要洗兩大鍋,現在我有點喜歡煮了」
⠀⠀
這種素材不會爆轉換,但會讓人心裡覺得:
→「欸她用得不錯,我應該也可以試試看」
⠀⠀
這才是品牌真正的記憶點
⠀⠀
⠀⠀
▋素材佈局不是量產,是劇本分工
⠀⠀
一個完整的廣告計畫,不是亂槍打鳥
是「有邏輯、有情緒、有節奏」的三層設計
⠀⠀
前期破防:創造痛點、讓你停下來
中期轉換:限時限量、讓你掏錢包
後期陪伴:使用心得、讓你留下來
⠀⠀
→ 不是素材不夠,是你根本沒有「分工設計」
⠀⠀
素材的本質,是幫顧客說話
好的素材,說的是「顧客自己都想不到的話」
⠀⠀
不是拍得多才有效,而是說得對才成交
⠀⠀
・・・
⠀⠀
▋#第5篇:品牌口碑再行銷:使用者回饋才是最強的轉換武器
⠀⠀
最好的廣告不是你說得多,而是顧客願意幫你說
⠀⠀
• 最強再行銷素材不是影片,而是顧客留言
• 品牌要被記住,不是靠廣告,而是靠使用者真心話
• 為什麼出貨後 30 天才是品牌的真正起點?
• 顧客說一句話,勝過你花三萬寫的腳本
• 再行銷不是重播,是信任補丁
⠀⠀
⠀⠀
▋一個顧客寫的留言,勝過我們花三萬請的廣告腳本
⠀⠀
那段話是這樣的:
→「本來只是想買個好看的便當盒,結果我男友看到也說想用,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買生活用品買到有人搶」
⠀⠀
當下我們決定:
把這段留言做成圖片,加上她拍的開箱照,拿來跑再行銷
⠀⠀
結果這組素材轉換率直接打敗所有廣告稿
⠀⠀
這讓我們徹底理解:
顧客真心話 > 品牌華麗話
開箱照片 > 平面商攝
一句共鳴留言 > 十段精緻腳本
⠀⠀
⠀⠀
▋出貨後的 30 天,才是品牌真正開始的第一天
⠀⠀
很多品牌覺得「募資結束、出貨完畢」任務就結束
但我們在這時候才開始做一件事:
→ 一對一聯繫回購顧客,請他們「幫下一批顧客做功課」
⠀⠀
具體怎麼做?
出貨一週後簡訊提醒:「可以拍張照片分享給我們!」
引導式留言範本:「你是送人?還是自己用?」
有回饋就送限量小禮 or 優惠碼(增加回購機率)
⠀⠀
不是為了蒐集好評
而是要讓下一批顧客在「懷疑」的時候,有真實參考依據
⠀⠀
→ 人們不相信品牌說的,但會相信另一個消費者的經驗
⠀⠀
⠀⠀
▋再行銷廣告,不是重播素材,是信任補丁
⠀⠀
曾有一組再行銷廣告素材,畫面很普通
是一位媽媽用手機自拍,邊開箱邊說:「我平常沒在留言的,但這個盒子真的不一樣,關起來有一種療癒感」
⠀⠀
沒有高畫質
沒有特效
但這段話後來成為我們品牌最強的 tag line
→「關起來有療癒感」
⠀⠀
你以為再行銷要花很多錢,其實是「信任感」先輸了
⠀⠀
我們的再行銷素材邏輯是這樣:
買家留言擷取
開箱照片拼圖
使用者回饋文案擴寫
⠀⠀
→ 素材不是重拍,而是重組「真實感」
⠀⠀
⠀⠀
▋品牌信任感,不是靠廣告砸出來的,而是「被相信過」的痕跡
⠀⠀
品牌的終點是什麼?
是有一天你可以不說話,顧客會幫你說
⠀⠀
你幫顧客解決生活一件小事
他就會記住你一次
⠀⠀
→ 記得他留言的那一刻
→ 記得他轉發你產品的那一張圖
→ 記得他主動回來買第二次的理由
⠀⠀
這些,才是品牌的護城河
⠀⠀
做廣告可以讓人認識你,但只有口碑能讓人記住你
⠀⠀
⠀⠀
最後提醒: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們自己踩坑後的真實體悟。
追蹤我,真的有一天你會用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