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堂課開始前,我與 Miles 透過 Line 討論了隔天活動的方式。原先 Miles 打算以講座形式進行,但我建議改以「運動表演藝術」的形式,原因是我在 Miles 到來之前,已多次前往南社社區推動教師社群活動,這些活動多半是我與資訊學院的學生共同規劃完成的。
舉例來說,我們曾邀請澄清醫院的劉金明院長到社區進行健康看診,並將健康問診內容進行逐字稿整理,製作成長輩專用的健康手冊。這份手冊的靈感來自USR國企系老師所推動的「長輩生命故事」概念。在田野調查中,我們發現長輩最在意的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尤其是退休前的職涯榮光。但在退休後,這樣的高光時刻日益減少,也可能因身體退化導致自信下滑。
因此,我們認為單純設計某種產品並不能貼近長輩的需求。相反地,讓學生從「文本分析」入手,解析長輩的生命故事,再進行腳本撰寫與訪談訓練,才可能讓教學與生活產生真正的連結。這些經驗也曾應用於我在台中興安社區進行的多元文化行銷課程,當時我帶領學生進行長輩生命故事分析,並設計腳本後,親自前往社區招募八位願意受訪的長輩。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讓長輩分享他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再將其製作成影音紀錄,於社區舉辦展演或映演會。當天活動共有42位長輩參與,八位熱情地舉手報名成為主角。學生除了進行影片製作的技術學習,包括三機三鏡拍攝概念(與導演好友陳宇暘討論得出),還需完成短影音(快問快答)與5至8分鐘的長影音剪輯。
成果在聖誕節當天的「高齡者同樂會」中放映,這八位主角的生命影片也成功成為現場的「高光時刻」。這個高光時刻不只是記錄,而是一種情感的峰值體驗。這讓我意識到,「第三人生大學」的教學脈絡,其實是從田野觀察中自然發展出來的結果。
與國企系老師的對話也印證了這點:多數老師最初都是懷抱著「想做好事」的單純心情加入USR計畫,而當選對了主題與社群,就彷彿得到了命運中的一份小幸運。
這些教學實踐顯示,當長輩的故事被重視、被呈現,他們的自信與成就感會大幅提升。靜宜大學在USR課程中設計了這樣的機制,不只為長輩帶來尊嚴,也讓學生學會如何轉譯這些故事,轉化成「韌性影片」或「健康促進手冊」等實用成果。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前往日本矢岳町推動長輩生命故事計畫,其中一位受訪者上原先生在我們訪談後,特地送來蛋糕致謝。蛋糕內附的三個達摩杯,象徵著他祝福我們這群從台灣來的師生能夠事事順利。此次活動由校長親自帶領,讓我深刻感受到,只要學生、老師都盡力把每件小事做好,即使在地方創生或活化上,也能「小兵立大功」。
若這樣的「品牌」持續深化,不僅對社區,也能對學校、企業甚至整個社會產生多贏效益。然而,這樣的教學實踐對教師本身也是一種挑戰。老師不再只是教課本內容,而是需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教案。若希望學生考取證照,老師也要親自考一次,才能真正理解學生可能面臨的挑戰。
以設計思考為教學路徑,不僅能貼近生活情境,也能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我很幸運能在靜宜大學遇到這樣的USR課程環境,它鼓勵專案教師不斷累積教學經驗,也讓老師本身進入「參與式學習」的狀態。
此外,我們也在課程大綱中加入「學習契約」,明確列出學生需完成的任務與預期成果。當學生親手簽下這份契約,代表他們對整個學期的學習負起責任。這與我參加的「書店老闆創作課程」非常類似,課程要求學員每週完成一篇文章或影片,藉此換取參加導覽與活動的資格。
這種機制同樣可以應用於學校,例如在期末舉辦成果同樂會,表揚學生的努力與認真。從健康促進到生命故事的展演,再到運動器材的運用,我與 Miles 在設計過程中也發現,彈力帶可作為AI健身器材的補充工具,幫助長輩在等待排隊時持續活動,亦可成為同儕教練指導的延伸工具。
這些都是第三人生中,不容忽視的「高光時刻」──而我們正試圖,透過課程、陪伴與實作,一點一滴地把這些時刻找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