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展覽,不只是一場視覺饗宴,更像是一次與藝術家靈魂深處的對話。
空間與色彩:記憶的囚禁與疼痛

展覽主題圍繞著她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對複雜情緒的釋放。她將這些生命經驗透過作品抒發,強烈地傳達出私密與自傳性,那份重量感讓我感到共鳴。
展場中,巨大到無法忽視的蜘蛛,像極了我們對「母親」的想像:既是守護,也是壓迫;既溫柔,又纏繞。那是一種讓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的複雜情感。有點黏,有點疼,有點喘不過氣。
「牢籠系列」 中的作品,特別是門裡有一張椅子的那個,也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那種小小的自己被困在裡面,不被關心、關愛的感覺,精準地捕捉了孤立與壓抑的氛圍,也映照出我內在的某種感受。我一邊看,一邊想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她是不是就像那樣,一直安靜坐在那張椅子上,等著有人推門走進來,抱她一下,跟她說:「我在這裡。」
此外,布爾喬亞作品中常出現的紅色運用也讓我印象深刻。我將紅色解讀為心理受傷帶來的「撕裂與痛」。紅色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多,例如試卷上的紅叉、流血、紅燈停止等,都與錯誤、危險或痛苦相關。當展覽中部分作品透過紅光照明時,那種強烈的壓抑感和不適感被無限放大,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品所承載的痛苦。
如果不是被人潮影響,不舒服的感受會更強烈,這正是我對於布爾喬亞的稱讚。因為當作品能強烈到引起觀者內在的不適感時,正說明了藝術家情感傳遞的成功,以及作品本身極具「重量」。這種「不舒服」讓我深深地與藝術家共鳴,而非單純的感官刺激。
藝術真的是一個絕佳的抒發管道,如果我在觀看時都能感受到不舒服,那她本人在創作當下該有多受傷啊。
記憶的本質:真實與主觀的交織
還有一個是關於她生小孩、用凹凸鏡呈現的作品,讓我對記憶、創作與真實性有了新的思考。凹凸鏡會扭曲影像,這正暗示了記憶有時候不是真實的,大腦只會記得自己想記得的樣子。我們的記憶是受情緒、時間和個人視角篩選重塑的,並非客觀記錄。
這讓我聯想到我寫前任的文章時,雖然事實部分完全照實寫,但在情緒表達上會用更強烈、更主觀的字眼。因為這些事件對我來說造成了巨大刺激,受傷和忿忿不平的感受被無限放大。我的記憶源自於我的情緒,即使在他人看來可能沒那麼嚴重,但由於是我的角度,所以都帶有我獨特的色彩。
藝術作為理解與表達的橋樑

這次觀展讓我體認到,藝術是將內在感受具象化的極佳媒介。它讓我理解到,即使是「好看」這樣簡單的詞,其背後也能有豐富而深刻的層次。我所缺乏的並非感受能力,而是將這份深刻感受轉化為清晰語言的工具。
布爾喬亞的藝術,正是透過對色彩、空間和形象的運用,將她極度私密且主觀的內在世界展現出來。她透過藝術處理創傷、焦慮,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式,而藝術,是最誠實的出口。
這次觀展不僅是藝術的體驗,更是一次我對自我內在情感的深刻探索。有時候,看展不只是在看作品,而是看見自己藏得很深的那個角落。
- 所有內容為本人創作,圖片為本人所攝。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引用或改作,感謝理解與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