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位知識工作者。既然如此,我的生活中自然充滿了需要探索不同領域、收集各種資料的機會。這些資料不僅是用來奠定研究的基礎,也常常在經過整理還有與任務連結後,被我納入實際的工作流程中。
不過,這樣的工作並不是持續性地進行,而是階段性地展開。往往是先做一波初階的資料研究,建立起某種基礎,然後再將這些基礎應用到正在進行的工作中,從中獲得反思,進而調整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也因為不是連續的進行,有時會中斷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怎麼讓自己再回去工作時,還能想起「自己做過什麼?」「當時有哪些思考?」就是一件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
我過去使用過許多工具:從早期的 OneNote、Evernote,到最近的 Notion、蘋果備忘錄,甚至是較少人使用的 Workflowy,以及被歸類為「第二大腦」工具的 Obsidian,全都是我曾投入過的系統。但工具越用越多,反而讓我有些心虛,因為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在整理架構與資料,感覺有點本末倒置。
加上最近,我開始在 Vocus 上投入寫作,整理我的數位應用思考,整體工作量變得更龐大,也同時需要處理幾個不同的主題。包括:AI 素養、自主學習、數位閱讀與數位應用等。如果每天都要在不同工具間切換,不但耗費心力,也很容易造成資料遺失。
所以當昨天有位老師問我,有沒有什麼工具能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整理龐大的資料時,我馬上就很同理的回答:「或許可以使用一些心智圖軟體來協助學生建立工作流」
為什麼會這樣建議?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AI 搜尋帶來大量資料,需經過加工處理
在使用 AI 的過程中,我們會快速搜尋到許多資料,但這些原始資料就像是尚未加工的原料,無法直接使用。我的做法是,先將研究主題放在心智圖中心,再透過 AI 工具或自己的思考,持續延伸出分支結構。以這個結構為核心,後續凡是相關的資料我都會歸納進相同的心智圖裡。這樣可以幫助我整理資料、建立資料之間的連結。(以下是我的書寫架構,我用的是Xmind裡面的組織圖架構)

二、圖像化有助於理清思路與結構
我很喜歡用圖像的方式來思考資料間的關係。文字有時候難以直觀呈現整體架構,但圖像,特別是具備階層性的圖像,可以幫助我迅速掌握脈絡。更棒的是,現在多數心智圖工具都相當彈性,不僅可以隨時調整架構,還能加入圖片、檔案、說明文字,甚至任務標記。有些還能結合 AI,幫助思考與整理,這些功能都為我的知識管理帶來很大的加值。

台東高中自主學習規劃流程

加入檔案連結與檢核

透過搜尋協助找到還沒完成的任務

加入註解

AI延伸應用
這也是我最後選擇用「心智圖」作為知識管理工具的原因。接下來,我會透過實際情境與大家分享 Xmind 的應用方式。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知識工作者,其實我蠻建議你可以考慮訂閱一個好用的心智圖軟體。畢竟「省下來的時間也是金錢」,當你花出去的金錢遠低於你節省下來的時間成本,這樣的投資其實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