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善用方格子目錄》
【本篇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前言】
第一篇──難纏的符號
第二篇──你我她是誰
第三篇──章回就還好
第四篇──對話好好玩
第五篇──人稱大不同
第六篇──小說的種類
【結尾】

【前言】
這本小書是特別為了鼓勵小朋友,或是對寫作懷有熱情的朋友所製作的,尤其是在寫小說這一塊。
寫小說不只是寫字,它還能延伸出許多有趣的事情。比方說,可以替自己的小說繪製封面,或設定專屬角色,也可以去圖書館找資料,或者在網路上查資料。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在做功課,但這些過程會讓你的內心變得很豐富,等你真正投入時,會發現原來比想像中還要有趣!
不過我還在學習的路上,畢竟我也不是什麼專業的寫作者,也不知道能寫出什麼來吸引他人加入創作的行列。
後來想了想,我還是決定來嘗試看看,結果製作的過程有些繁雜,所以難免有些地方,可能不夠好或者有錯誤。如果你有發現問題,請多多包涵,如果能指正,那就更感謝了。
最後,希望這本小書能讓小朋友,以及那些還沒接觸或剛開始接觸寫作的朋友們,對寫作產生更大的興趣!
<第一篇 難纏的符號>


標點符號,是寫作中重要的一環,假如少了標點符號,讀者可能會無法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很難表達驚訝或疑惑等語氣。
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小說出現非正規的標點符號,這點我頗贊同的,只要是不過度改動的話,我認為是可以接受。
以刪節號為例,標準是由六個點組成,有些寫作者會使用三個點來表示。當大量需要用到刪節號時,整體畫面看起來三個點會比較舒服,也比較不會讓整體畫面顯得雜亂。
寫作本來就應該是自由的,若少了自由,那麼當初就不會有標點符號的誕生。當然,假如是要用在考試或是有強制格式規定的情況下,那就另當別論。
畢竟標點符號好幾年才更新一次,而小說或其他的文字創作,卻是每天都在進步的事情。
臺灣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由教育部公布,也就是現在大家常使用的版本。
句號【。】

名稱:句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用來表示一句話的結束,通常使用在說出一般事情的句尾,不使用在表達強烈情緒或發問的語句中。
例句一:「小白兔從她的兔窩裡探出頭來。」
例句二:「小太陽從學校回來了。」
補充說明一:句號是「語法」標點符號,段落是「文章結構」的單位,意思是句號「。」的作用是告訴你「這句話已經說完了」,並不代表「段落結束或必須換行」,一個段落可能包含好幾句話,因此裡面可以有好幾個句號。
例如:「小白兔從她的兔窩裡探出頭來。她輕唱了一聲,讓整個森林熱鬧了起來。」
這兩句可以是獨立但又有些關聯的完整句子,如果使用逗號「,」,反而會讓語氣顯得急促而不自然。
補充說明二:小白兔在例句裡被擬人化,因此使用「她」來稱呼。
補充說明三:基本上句號「。」不會單獨一行出現。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句末的句號不應該出現在下一行的開頭位置。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逗號【,】

名稱:逗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逗號「,」應該是書籍中最常見的標點符號,主要用來分隔語句,讓句子更清楚。適當加入逗號,也能避免讀者一次讀太長的句子,而產生疲勞感。
例句一:「小太陽說他已經完成作業,然後出去玩了。」
例句二:「小白兔出門玩耍,剛好在溜滑梯旁遇到小太陽,於是他們就玩在一起。」
補充說明一:如果引文只是整句話裡面的一部分,通常「不會在引號前面加上標點符號(不限於以下示範的逗號「,」)。」
例如:
正確:他說他「已經完成作業」,然後出去玩了。(是一般情況下的標準使用。)
正確:他說他「已經完成作業」然後出去玩了。(主要是特別強調「引號」裡的文字。)
錯誤:他說他「已經完成作業,」然後出去玩了。(逗號「,」不可以放在引號內,它屬於主句,不屬於引文。)
補充說明二:以停頓的時間來形容的話,逗號「,」停頓的時間,介於句號「。」的慢和頓號「、」的快之間。
補充說明三:逗號【,】也可以作為「千位分隔符號」把一千以上的數字用「千位分隔符號」分開,讓人比較好看懂。
例如:123,456,000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頓號【、】

名稱:頓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用來放在一堆詞的中間,或用來標示「條列順序」的內容,停頓時間很短暫。
例句一:「小太陽來到水果攤,看見前面擺著蘋果、西瓜和草莓等。」
例句二:「小太陽說他喜歡運動、逛街以及聽音樂。」
補充說明一:上面「用法說明」中,「條列順序」的意思是把事情一條一條列出來,讓大家一眼就能看懂每一項內容。
例如:
學校布告欄寫著:
一、請學生穿著運動制服。
二、請各班導師協助點名。
三、請師生當天記得早點到校。
補充說明二:例句最後的「和」與「以及」,通常會用在最後一個詞語的前面,能讓句子更加自然流暢,而不是整句都使用頓號「、」,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小建議。
補充說明三:「以及」與「或」的差別。
例如一:「小太陽說他喜歡運動、逛街以及聽音樂。」
例如二:「小太陽說他喜歡運動、逛街或聽音樂。」
例如一代表他三種都喜歡。
例如二代表他可能喜歡其中幾個,不一定全部都喜歡。
補充說明四:例句一的句末使用「等」,意思是不只有蘋果、西瓜和草莓,可能還有其他水果或其他類似的項目存在。
例句二沒使用「等」,意思是明確的表示他喜歡運動、逛街以及聽音樂這三樣。
補充說明五:在使用頓號時,「和」、「或」、「以及」等連接詞的前面,用頓號是錯誤的。
例如:
正確:「小太陽說他喜歡運動、逛街和聽音樂。」
錯誤:「小太陽說他喜歡運動、逛街、和聽音樂。」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冒號【:】

名稱:冒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用於帶出解釋、對話或說明的內容。
例句一:小白兔最喜歡:楊桃、櫻桃和胡蘿蔔。(冒號帶出解釋,「喜歡什麼」。)
例句二:小太陽說:「等等要去吃飯。」(冒號在這裡引出後句說話者說的話。)
例句三:小白兔今天很開心:她終於完成所有作業了。(冒號說明小白兔高興的原因。)
補充說明:像一些電影名稱或電視劇,有時也會以類似的方式來使用。
例如:《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分號【;】

名稱:分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當很多個句子結構差不多,話中的意思又很接近時,可以用分號「;」把語句分開。
例句一:「小白兔今天午餐吃紅蘿蔔;小太陽則是吃蘋果。」
例句二:「我喜歡蘋果;她偏愛胡蘿蔔。」
補充說明一:分號「;」可以在一個句子中使用好幾次,但前提是要符合「用法說明」內的意思。
例如:當我坐在桌前,靈感就像陽光照進腦袋,讓我不禁開始寫字;想法就像小溪慢慢流出,句子也跟著逐漸成形;我喜歡用比喻讓故事更有畫面感;每段話都是我的心情寫照。
補充說明二:上面的例如中,前後使用的逗號「,」沒一致,基本上沒硬性規定,只要整體句子的結構差不多以及話中的意思符合就可以。
補充說明三:分號「;」大多用在比較正式的文章或文件中,因為用法較為複雜,一般人常以逗號「,」來取代。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問號【?】

名稱:問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表示疑問的語氣。
例句一:「小白兔今天還好嗎?」
例句二:「最近都沒有看到小太陽,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補充說明:有些寫作者會同時使用「!?」,但這不是正規用法。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驚嘆號【!】

名稱:驚嘆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用來表達強烈的語氣或情緒,像是驚訝、激動或感嘆的感覺等。
例句一:「哇!小太陽真厲害!他每次賽跑都第一名!」
例句二:「上學快來不及了!快點走啦!」
補充說明:以下例句句末使用不同的標點符號表示,感覺也會不同。
例如一:「我終於把一本書看完了!」
以上例句語氣帶有「愉悅」和「大聲說」的感覺。
例如二:「我終於把一本書看完了。」
以上例句語氣顯得平靜和疲憊感。
有時同一段文字,使用不同的標點符號,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感覺。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間隔號【.】

名稱:間隔號【.】
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常用於人名或專有名詞的連接,特別是在寫外國名字時。
例句一:「威廉.莎士比亞」
例句二:《孟子. 梁惠王》
補充說明一:國字裡面整數和小數的分隔,也可以用間隔號「.」來表示,比如說:「四.七公分」。
補充說明二:間隔號「.」舊名為音界號。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單引號【「」】

名稱:單引號【「」】
位置:當它在直排時,單引號「」位於引文的左上角與右下角;橫排時,分別位於兩側的左上角與右下角,行中皆各占一格。
用法說明:主要用於標示對話的內容。
例句一:小白兔在公園裡,對小太陽說:「我想去圖書館。」
例句二:小太陽在操場上賽跑,喊道:「我要第一名!」
補充說明一:「說」和「道」在小說裡都是表示人物講話的動詞,「說」比較中性;「道」常使用在古典、武俠或是歷史小說,但是現代小說的作者也是很常使用,不強制。
補充說明二:單引號「」換行目前沒有硬性規定,但通常都應避免單獨出現在行首或行尾的位置,主要是怕影響美觀。
補充說明三:假如外層是夾注號「()」,內層需要使用引號時,用單引號「」即可。
例如:(「示範,這樣即可。」)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雙引號【『』】

名稱:雙引號【『』】
位置:當在直排時,雙引號『』位於引文的左上角與右下角;橫排時,分別位於兩側的左上角與右下角,行中皆各占一格。
用法說明:當單引號「」的句子裡,需要特別強調某個詞語或內容時。就可以使用雙引號『』來表示,使句中意思更加明確。
例句一:小白兔吃著胡蘿蔔,對小太陽輕聲說:「我剛才聽到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例句二:小白兔和小太陽說:「今年的『胡蘿蔔』特別好吃。」
補充說明一:雙引號『』換行目前沒有硬性規定,但通常都應避免單獨出現在行首或行尾的位置,主要是怕影響美觀。(通常來說,一般用法也很少讓雙引號『』單獨用在外層。)
補充說明二:教育部的標點符號裡,就屬以下這條最有趣,原文寫說:「引號分單引號「」及雙引號『』,通常先用單引號「」,如果有需要,單引號「 」內再用雙引號『』,依此類推。」
蠻有趣的,所以自己嘗試寫了一段,大家也可以試著玩看看唷!
我對小太陽說:「昨天在書店聽到一位老師說:『她曾聽一位同事講:「他的學生在日記裡寫著:『有次他的外婆說過:「她爺爺年輕時看過一本書叫作《三國演義》,裡面寫道:『曹操曾說過:「張飛是『萬人敵中的「萬人敵」』」』。」』。」』。」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夾注號【() ── ──】

名稱:夾注號【() ── ──】
位置:「()」在直排時,分別標在文字的上方與下方;橫排時,則標在文字的左右兩側,行中各占一格;而「── ──」則在直排時標於字的上方與下方,在橫排時標於字的前後兩側,各占兩格。
(以上兩種符號,都應避免單獨出現在行首或行尾的位置,怕影響美觀。)。
用法說明:常用在文中加注解或補充說明。
例句一:「小白兔(其實是我妹妹)吃飽了。」
例句二:小太陽吃著柚子──柑橘類的一種──,問我要不要吃。
補充說明一:
例句一:(指出「小白兔」是我的妹妹,因此是補充說明。)
例句二:(是在注釋柚子屬於哪一類水果。)
補充說明二:夾注號的單邊橫線(──)是單一條線,和破折號(——)的兩條橫線連在一起,長度是不相同的。
補充說明三:「()」一般口語話時,有些人會稱它為刮弧或括號。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書名號【《》 〈 〉 ﹏﹏】

書名號【《》 〈 〉 ﹏﹏】
位置:「﹏﹏」直排時標在書名左側,橫排時為文字的底下;而「《》」與「〈 〉」則分別標在直排的上下或橫排的兩側,行中各占一格。
用法說明:用在各種書名、篇名、文件名或歌曲名等。
例句一:「小白兔花了一個星期,終於把《胡蘿蔔遊記》看完了!」
例句二:「小太陽今天買了一份〈胡蘿蔔日報〉,感覺內容好有趣。」
補充說明一:書名號「《》、〈 〉」,應避免單獨出現在行首或行尾的位置。主要是怕影響美觀。)。
補充說明二:報刊雜誌的刊頭或宣傳海報等標題性文字,不必使用書名號「《》」。
補充說明三:「《》」多用在書名,而「〈 〉」常出現在篇名的使用,「﹏﹏」則為早期書刊經常使用,但排版與書寫不便,現在很少人使用。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刪節號【……】

名稱:刪節號【……】
位置:占行中二格,居中。(正確應該居中,因系統限制,部分無法正確呈現)
用法說明:表示話未說完、表現話語斷斷續續或情緒猶豫等情況。
例句一:「小……小太陽不是故意的……」
例句二:「……和小白兔吵了一架,好後悔。」
補充說明一:刪節號「……」可以放在句首,如上面的「例句二」來表示語句省略。這種用法,也會讓人覺得說話者的心情很複雜。
補充說明二:刪節號的標準使用是由六個點「……」組成,而且要居中。
補充說明三:有些寫作者會使用三個點「…」表示,這不是正規用法,而且中文小說的排版幾乎都為直式,「…」容易與冒號「:」相似,因此目前正確為六個點「……」。但三個點「…」會讓整段句子看起來不會顯得太攏長,尤其需要用到大量的時候,不過,若追求語言的正確性與出版標準,仍建議使用六個點「……」為佳。另外使用鍵盤輸入全形句號來當作刪節號,其實也是錯誤的。
例如:「。。。。。。」
補充說明四:尾末如果使用刪節號,就不應該再使用「等」這個字。
例如:
正確:「水果店有西瓜、鳳梨與葡萄……」
錯誤:「水果店有西瓜、鳳梨與葡萄……等。」
補充說明五:「……」正式名稱叫作刪節號,不過大家平常也會口語叫它省略號。
補充說明六:「在早期的西方,還有目前的英文裡,刪節號通常是三個點『...』。中文為了講究美觀,因此才演變出六個點『……』」。這段關於中文與英文、演變原因的歷史比較,在第一段沒有。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專名號【 】

名稱:專名號【 】
位置:直排標在專名左,橫排標在文字底下。
用法說明:用來標示人名、地名或國名等。
例句一:「三國時代有一位很有名的老將軍,他叫黃忠。」
例句二:「小白兔小姐今天去陽明山遊玩。」
補充說明一:「小姐」是稱呼,故不需要標上專名號( ),陽明山為完整地名,因此必須連「山」都要標注。
補充說明二:專名號的舊稱為私名號。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破折號【──】

名稱:破折號【──】
位置:與文字高度一致,占行中二格。(教育部沒寫)
用法說明:表示語意的轉折、延伸或補充說明。
例句一:「小白兔本來想放棄──但最後還是堅持了下去。」
例句二:原來是海鮮餐廳的員工林先生──送魚來了。」
例句三:小太陽今天要上國文課──也就是大家最喜歡的寫作時間!
補充說明一:
例句一:語意轉折。(由放棄又轉成堅持下去)
例句二:延伸說明。(語句前面只提到店名和人名,後面才說明來意。)
例句三:補充說明。(先說出主題是「國文課」,後面才又補充說明了具體內容。)
補充說明二:破折號的橫線(──)是兩條連在一起,和夾注號(──)的單邊橫線,是不相同的。
補充說明三:破折號(──)也能當作聲音的延長。
例如:「叮──叮──」電話響了!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連接號【– ~】

名稱:連接號【– ~】
位置:長度大約一個文字的位置,行中占一格,居中。
用法說明:用來表示數字或時間的範圍,符號比破折號短。
例句一:「西元2020 – 2024年。」
例句二:「這一根胡蘿蔔重達8~10公斤。」
補充說明一:用於產品型號,或用在兩個相關的名詞組成一個有意義的單位時,也能使用。
例如:這件燈具型號為「QB – 4880」。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第二篇 你我她是誰>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這篇主要介紹的是一些關於自稱或他稱的代詞用法,像是「我」、「你」、「他」、「她」這些常見的人稱代詞。
我們在寫作時,經常會按照故事的視角或角色的立場,選擇不同的代詞來表達內容。因此,了解這些代詞的使用方式,不但能幫助我們寫得更順利,也能讓故事更有代入感。
【我】(表示自己)
用法說明:「我」這個字。表示說話者自己。
例句一:「我昨天在路上遇見小白兔。」
例句二:「我晚一點能去找你嗎?」
補充說明:假如是寫實裡,這個「我」必須是人,因為其他任何動物或物品都不會說話,但在虛構的小說裡,以擬人化的動物或沒生命的物體當主角,是可以自稱「我」。
例如一:「我是一隻小白兔,我是誰?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例如二:「咦?我不是應該待在便利商店的電鍋裡嗎?現在竟然能跑出來,而已還能說話?」茶葉蛋滿臉困惑。
【自己】(表示我)
用法說明:中文裡,「自己」是用來指本身的意思。像我自己,也就是「我」本人。
例句一:「小太陽昨天在公園,把自己的雨傘弄丟了。」
例句二:「我看完一本書,感覺自己成長許多。」
補充說明:「我」後面又加上「自己」,語氣的感覺會更為強烈。
例如一:「我是一隻小白兔,我自己是誰?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例如二:「咦?我自己不是應該待在便利商店的電鍋裡嗎?現在竟然能跑出來,而已還能說話?」茶葉蛋滿臉困惑。
【個人】(表示自己)
用法說明:「個人」這個詞,指某一個人,常用來表達說話者自己意見或立場,也可以泛指其他人自己。語氣上比單用「我」來得正式或強調。
例句一:「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例句二:「我個人比較喜歡言情小說。」
補充說明:通常的情況下,「個人」用來表示說話者「自己」,例如「我個人覺得……」,但是改成「我自己覺得……」意思也一樣。
不過在口語中也可以指其他人,例如「這是他個人的決定,與我無關。」
有點特別強調「自己」的感覺。
【他、你】(指男生、男性、男人)
用法說明:「他」就是指男生,像爸爸、哥哥、叔叔、爺爺、男同學等。
例句一:「你都吃飽飯了,他才剛坐下而已。」
例句二:「他說他等了一個小時,你怎麼還沒到?」
【她、妳】(指女生、女性、女人)
用法說明:「她」就是指女生,像是媽媽、姊姊、阿姨、奶奶、女同學等。
例句一:「妳還沒說完,她就已經猜到妳在想什麼。」
例句二:「她說她還記得很清楚。你昨晚是幾點回到家。」
【祂】(一般是指神明,帶有敬意、敬畏的說法)
用法說明:拜拜時講到神佛就會用「祂」,比較有禮貌和莊重感。
例句一:「今天小白兔去廟裡向祂求籤。」
例句二:「小白兔星期六去媽祖廟拜拜,並且向祂祈求考試滿分!」
補充說明一:「祂」多用於尊稱神明,不論神明性別。媽祖為女性,但是祂是神明,因此用「祂」。
補充說明二:把神明、神靈或超自然現象當作偶像崇拜或者心存敬畏,都可以稱呼為「祂」。
一般人認為惡魔是邪惡或是不好的,因此多使用「它」或較具貶義的「牠」來稱呼,但若有人認為惡魔是正面或崇高的,把惡魔視為心中的偶像崇拜,則也可以使用「祂」來表達尊敬之意。
例如:小白兔皺著眉頭問:「你最近怎麼開始信奉惡魔了?它不是很恐怖嗎?」
小太陽有些不解地回說:「惡魔怎麼會恐怖?祂可是無所不能的啊!」
補充說明三:以上為範例,通常一般情況下,統一使用一個「它」或「牠」會比較好,因為才不會讓讀者搞混。
假如惡魔是男性或女性,使用「他」或「她」也是可以,只有在比較正向的神靈才會用「祂」作為尊稱,以示尊敬。
【牠】(指有生命的動物)
用法說明:「牠」就是在講有生命的動物或昆蟲,比如螞蟻、狗狗、兔子等。
例句一:「小太陽家的那隻小貓真的超級不乖!牠每天都會跳上桌子偷喝小白兔的牛奶。」
例句二:「螞蟻雖然很小隻,但是牠五臟俱全。」
【它】(指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植物)
用法說明:「它」通常在說沒有生命的東西,比如手機、冰箱、玩具等。不過植物也會用「它」來稱呼。
例句一:「小白兔今天買了一隻小太陽娃娃,把它擺在桌前當展示品。」
例句二:「小太陽家裡擺著一盆玫瑰花,它長得好漂亮。」
【其他】(常用來表示剩下的、額外的或是不同的人或事物。)
用法說明:「其他」和「其它」都能用來指不同的東西或人,兩者意思接近,但用法有差別。「其他」指用在人身上,「其它」則用於物品。但嚴格來說「其他」才是正確的,可以用來包含所有的人、事、物。實際上「其它」這個詞是錯寫。
例句一:「小白兔最喜歡吃胡蘿蔔,不過其他食物也喜歡。」
例句二:「我只想要和小白兔一組,其他的人我通通不喜歡。」
【您】(尊稱,用來禮貌稱呼對方)
用法說明:「您」是對別人表示尊敬和禮貌的代詞,常用來稱呼長輩、老師、客人或不熟悉的人。
例句一:「您好,請問需要幫忙嗎?」
例句二:「叔叔,您好。」
補充說明一:稱呼鬼怪或其他非人的對象時,只要帶有尊敬的語氣,用「您」也是可以的。
補充說明二:「台端」是書信和公文中的敬語,相當於「您」,用來尊稱對方。常見用法在書信開頭會寫「敬啟台端」,屬於比較正式或文雅的寫法。
【敝】(自謙稱與我方有關的人事物)
用法說明:「敝」是自謙詞,也可以用在建築物或地方。
例句一:「大家別客氣,歡迎來敝校參觀!」
例句二:「敝人能力有限,還請多多指教。」
補充說明一:
「敝人」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意思是自己品格或地位比較低。
「鄙人」比較口語話,帶有親切和謙虛的語氣。
補充說明二:「敝人」和「鄙人」不完全通用,但都用來謙稱自己。
【們】(為表示多數的詞)
用法說明:一般會跟在名詞或代詞後面,像「我們」、「你們」、「他們」、「朋友們」這些。
例句一:「我們晚一點去吃飯好嗎?」
例句二:「我今天和朋友們玩得很開心。」
【以下多為古代用語稱呼】
【賤內】又可稱為「內人」,是老公對外提到自己老婆時常使用,比較客氣的叫法。平常在家裡叫老婆,可以說「娘子」,如果想特別謙虛一點,也可以用「拙荊」,想文雅點也能稱「夫人」
【夫君】這是女子對自己老公的稱呼,通常是用來當面叫他,不太會用來對外稱呼自己的丈夫。
【郎君】古代用來稱呼男子,尤其是年輕俊俏的男性。女生稱呼自己的丈夫為「郎君」,是後世才開始流行的用法,與「夫君」意思差不多。
【外子】妻子對外稱呼自己的丈夫,或者指外婦(外室)所生的兒子。古代男主外、女主內,因此才有「外子」與「內人」的說法。
【家父】意指自己的父親,假如是母親,可稱「家母」。
【愚兄】在跟別人提起自己時,如果你是哥哥,就可以自稱「愚兄」,意思是「笨拙的哥哥」;如果是弟弟,就說「愚弟」,意思是「愚鈍的弟弟」。
【舍弟】用來向別人稱呼自己的弟弟,意思是「寒舍的弟弟」。
【小兒】這兩個詞是古人對自己兒子的自謙說法,「小兒」意思是「年幼的孩子」,另外像「犬子」則是「如狗般低微的兒子」,
【小女】對外提及自己的女兒時的稱呼,想更文雅正式一點可以用「令嬡」或「息女」。
【令郎】:對別人兒子比較正式客氣的尊稱。
【孺子】這個詞多為古代文言文使用,主要用來指自己的兒女或年幼子弟。
【兄台】對年齡相仿的男子叫法。
【賢弟】這是對關係不錯、年紀或輩分比自己低一點的男性朋友的稱呼,通常都帶敬重或親切的意思。
【賢達】尊稱有才德的人。
【隱士】隱居深山,不問外頭世事的人。
【尊駕】對身份地位高的人敬稱,也能用「上尊」一詞代表。
【本座】多為法師或修練有為的人自稱。
【某家】多用在小說裡的江湖人自稱,有一種豪邁或不拘小節的感覺。
【老朽】年長者向他人自稱的謙詞,也能稱「老夫」。
【登徒子】古對不務正業且輕薄好色男子的貶稱。
【愚生】通常是古代學生對學士淵博的人,或是對老師的自稱。
【公子】對男子的稱呼。
【姑娘】對女子的稱呼。
【奴家】女子的自稱,現在大多用於小說或戲劇。
【晚輩】自謙詞,就是年齡或輩分比較小或比較後輩的人,也能稱「晚生」。
【不才】跟「鄙人」意思差不多,自謙詞。感覺讓人看起來比較客氣。
【在下】跟「鄙人」以及「不才」差不多意思。
【小生】在古文或文言文裡,男性多用「小生」來自謙。
【草民】平民百姓對官或皇帝的自稱,又可稱作「小的」,另外平民百姓稱官職的人為「大人」。
【閣下】稱對方的尊稱,意思為同輩間或下對上的敬稱。
【足下】與閣下意思相似。
【汝】古代常用詞,指對方,「你」的意思,在布袋戲中也經常出現此叫法。
【君】古代文言文中對「你」的尊稱,用來表示禮貌。
【咱】表示「我們」,帶有親切感,常用在口語居多。
【俺】表示「我」,多用於北方方言,較為口語話。
【孤】多為戰國時期的王侯自稱。
【朕】是中國古代皇帝專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只有皇帝自己使用。
【寡人】君王自稱的謙詞,意思是寡德的人。
【微臣】臣子跟皇上或君主說話時,用來自稱。起於漢朝,但在魏晉南北朝以後變得很常用,特別在文人或高官上奏時常用「微臣」。
【陛下】對皇帝或女皇的尊稱,此稱呼剛開始是出現在秦朝,但後來真正普遍使用是在漢朝以後。
【奴才】僕人或宮中太監的自稱。
【本宮】只要是一殿之主,都能自稱「本宮」,有些山寨頭頭或王爺會自稱「本王」。
【哀家】並非古時候每位太后或皇太后都使用,此詞原為太后或皇后喪夫後的自稱,意含哀痛與自憐之意。至元明清時多見於戲曲,才漸漸為人熟知,現代則為宮廷劇裡,太后或皇后常使用。
【臣妾】原本是地位卑微的奴僕或婢女對主人表示的自稱,用來表達謙卑和服從之意。後來,妃嬪身為皇帝的侍奉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謙恭,也自稱「臣妾」,以表達對皇帝的恭敬和順從。
<第三篇 章回就還好>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現在小說裡最常見的段落叫法是「章」,而古風小說常會用「回」來取代。其實不管叫章還是回,都是用來分段,只是讓讀者更容易看懂故事的進度。像「第一章」或「第一回」,其實功能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章】
網路小說很常使用,故事主要的大段落,古代則通常用來呈現一個完整的小事件。
例句:第三章 第四回 胡蘿蔔的世界
【回】
古代風格的小說常用的單位,每一回就像說故事的一集。古代來源為戲曲或說書人常使用,原本是指「說書或演出中的一段」,後來被用來標示小說的分段,形成「章回體」這一說法。
例句:第十回 古典小白兔
【卷】
古人用絲帛(布料)來書寫文字,寫完後會捲起來,稱為「帛書」,所以用「一卷」來計算。通常用在比較長篇的小說裡,比「章」或「回」還要大,是把好幾章或幾回合在一起的單位。
例句:第一卷 第二章 第五回 小白兔的成長
【冊】
古人用竹簡或木簡記錄,成書時用繩子穿起來。「冊」是「卷」組成的一部分,但也有人認為「卷」和「冊」是相同的觀念,紙本如佛教經典常使用。
例句:第三卷 冊一 胡蘿蔔
【節】
通常是章裡面的小單位,用來呈現不同場景或角度,常用於課文或教科書。
例句:第六章 第一節 初見胡蘿蔔
【篇】
一篇故事的單位,短篇小說或整本小說裡的某一段都可以叫「篇」。
例句:上篇 小白兔的成長。
【集】
表示章節或段落的單位,常用於電視連續劇或動漫等。
例句:第一集 小白兔出發
【部】
一個很大的階段,就像小說的「第一季」、「第二季」。
例句:第一部 小白兔的考驗。
【單元】
通常使用在課文或教科書上。
【系列】
一整套相關的故事,可能有很多部作品組合在一起。
例句:第一系列 小白兔的考驗
【(一)】
傳統書籍常用的章節編號方式。
例句:(一)小白兔的窩
【(01)】
數位小說、現代電子擋或報告常見的編號方式。
例句:(01)小白兔的窩
【序言】
通常是作者或別人寫的,主要用來介紹整本書的內容或想法,常常會比較像是在評論。
例句:《兔子與太陽》序言/胡蘿蔔老師的推薦
【前言】
這是作者自己本身寫的,會說明寫這本書的原因和內容大概是什麼,又或是怎麼讀比較好。
例句:《兔子與太陽》前言/寫給正在努力奔跑的你
【契子】
就是故事開始前的小引言,能幫助營造氣氛,或者埋下一些伏筆讓讀者期待。
例句:契子/日頭剛升起,小太陽在日蝕時出現……
【後序】
在故事結束的最後面寫的,用來回想寫這本書的過程或分享一些感覺。
例句:後序/寫給曾經一起奔跑的小白兔
【末】
故事的最後一部分,作用是幫忙把故事收尾,或留下讓人回味的感覺。
例句:末/太陽下山了,小白兔笑著回頭。
【附註】
通常是加在書頁面底下,常用來補充資料來源或額外的說明,學術書常使用,也稱「頁註」。
【注釋】
不一定加在頁面底下,常用來解釋故事的詞語或意義,「註釋」為異體字。
<第四篇 對話好好玩>

【本處僅供參考,實際請以教育部或專業為準】
通常小說裡的對話,基本都包括人物角色以及說話內容的架構。
例句:小白兔說:「小太陽,你好!」
小太陽回:「妳好啊!」
以上的對話顯得過於單調,當連續對話時會讓讀者感覺乏味,會很像在背台詞。
改成以下模式看看:
例句:
小白兔揮了揮手說:「小太陽,你好!」
小太陽從椅子上站起來回:「妳好啊!」
以上多了動作,就比較豐富了。
另外也能嘗試以下的方式:
小白兔揮了揮手,「小太陽,你好!」
小太陽從椅子上站起來,「妳好啊!」
都是由逗號代替冒號,通常表示不是直接「說出來」,而是配合動作或語氣的感覺,現代小說常會用這樣的方式表現。
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建議用冒號來表示,因為用逗號會顯得突兀。
小白兔起身大喊:「小太陽,你好!」
小太陽驚訝地問:「妳不是去玩了嗎?」
小太陽看著小白兔說:「看來我的記憶力有待加強。」
假如是用逗點:
小白兔起身大喊,「小太陽,你好!」
就會很像「大喊」是整句話的一部分。
【對話在後】
小白兔從包包裡拿出一瓶罐泉水,遞給小太陽,輕聲說:「給你。」
小太陽接過礦泉水,開心地擰開瓶蓋喝了一口,笑著回:「謝謝妳。」
重點在於先描述動作和語氣,最後再呈現對話讓讀者更清楚角色的行為與話語之間的連貫性。
有些寫作者會去掉「說」或「回」,改成以下對話。
例如:小白兔從包包裡拿出一瓶罐泉水,笑著給小太陽:「給你。」
小太陽接過礦泉水,開心地擰開瓶蓋喝了一口:「謝謝妳。」
以上的對話,節奏就會比較自然輕鬆。
補充說明:你也可以想像這名角色是先動作還是先說話,再來決定要用哪種方式描寫。
【對話在前】
「小太陽,你好!」小白兔揮了揮手。
「妳好啊!」小太陽從椅子上站起來。
這是「先講話再補動作」的寫法,現在比較多人再使用。因為寫作者一開頭就把重點對白寫出來,讀者會比較容易進入小說的情節裡。
【對話換行】
小白兔坐在座位上,神神祕祕地轉向旁邊的小太陽,從書包裡慢慢拿出——
「一根巨大的胡蘿蔔!」
她笑得超得意,還特地拿給小太陽,問他要不要吃。
先鋪成氣氛、動作,然後下一行突然一個短句對白,就像電視劇打了個「特寫鏡頭」,一下子就把讀者注意力抓住,個人很喜愛這種寫作方式,但也不能常用,否則會讓讀者失去新鮮感。
【對話前後夾】
「小太陽,你好!」小白兔說完,笑嘻嘻地拿出一根胡蘿蔔說:「這超好吃的!」
「真的啊?」小太陽瞪大雙眼,湊過去說:「真的看起來好新鮮!」
像這樣讓對話前後都有動作或表情,可以讓角色感覺更有真實感。這種方式超適合有互動變化的場景。
【只有對話】
前面說過,只有角色名字加上說話內容,會讓整體看起來有些乏味,像是在背台詞,但是還有一種,就是只有「互相純對話」。
純對話的寫法只適合兩人的場景,因為三個人以上容易讓讀者搞不清楚誰在說話。當對話節奏快速,且場景只有兩人時,純對話反而更自然。不過,如果對話太長,故事就會顯得不夠生動。
以上就是對話方式的介紹,其實在故事或小說中。對方方式交替使用,會讓故事看起來更精彩。
<第五篇 人稱大不同>

人稱總共有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我個人最喜歡使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因為這種方式能更深入地描寫主角的內心想法,也比較容易投入情感。
【第一人稱】「我」的視角
這種寫法就以「我」為中心。就像是我在講我自己的故事一樣。
所有的經歷、情緒、感覺,都是從「我」的眼睛看到的。
你會知道我在想什麼或感覺到什麼,甚至我心裡的秘密讀者通通都知道,因為「我」是主角。
例句:我在山谷中,感覺到涼爽的風吹過臉頰,心裡既興奮又有點害怕。
優點:容易讓讀者代入主角的視角,情感連結強。
缺點:劇情擴張比第三人稱相對侷限。
【第二人稱】「你」的視角
這種寫法極少,就像是我把你當成主角,整個故事是「你」在經歷。我寫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感覺,好像你真的正在感受。
例句:你走到山谷中,感覺到涼爽的風吹過臉頰,你能感受到那份既興奮又害怕的心情。
優點:沉浸感強,讓讀者像親自參與冒險。
缺點:比較難長篇使用,容易讓部分讀者感到突兀,而且用「你」的視角在表達時,也可以被「我」或「第三人稱」取代,因此較難建立獨特風格。
【第三人稱】所有人的視角
第三人稱也就是「上帝視角」,這是最常見的寫法。你會看到故事主角是「你」或「他」,寫作者可以把每個角色的內心或外表,都刻劃的詳細。
例句:他走進山谷中,感受到涼爽的風吹過臉頰,心裡既興奮又有點害怕。
小太陽走進山谷中,感受到涼爽的風吹過臉頰,心裡既興奮又有點害怕。
注意:第三人稱,使用名字或他都可以。
例句:小太陽走進山谷中,他感受到涼爽的風吹過臉頰,心裡既興奮又有點害怕。
優點:視角靈活,可以描寫多個角色和廣大的世界觀。
缺點:情感距離沒有第一人稱來的強。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有些作者會在同一故事裡,同時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來寫。這種方式常見在主角用第一人稱講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的時候,同時也會用第三人稱來描述其他角色和周圍的場景。
這樣的方式比較考驗作者的技巧,因為必須自然切換視角,讓讀者不會感到混亂,且保持故事帶入感。
以下的示範為錯誤的。
例句:我走進山谷,感覺涼風吹過臉頰,心裡既興奮又害怕。
遠處,小白兔偷觀察著我。
第一句是整段都在描述「我」內心和感受。
但是第二句轉成第三人稱,小白兔觀察著「我」。
用「我」來說故事的時候,就像你真實的自己,只能知道自己周圍的一切,所以不可能會知道小白兔在偷觀察自己。
優點:能深入描寫主角內心感受,同時展現更全面的故事場景與其他角色動態。
缺點:容易讓讀者搞混,對作者寫作功力要求高。
<第六篇 小說的種類>

在文學中,小說與故事是有差異的,主要在於它們在形式與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有所不同。
「故事」是一種描述事件的方式,強調的是事件本身的發展,人物與背景通常以簡短的語言帶過。故事重點在於「發生了什麼事」,因此故事類似一段短文,甚至可以口語方式來呈現。
「小說」是一種偏向文學的創作形式,除了具備故事的基本要素外,還強調背景的描寫技巧、人物的心理,還有刻畫與情節的鋪陳,篇幅與結構也相對更為複雜,有些小說甚至從開頭到結尾的劇情可達上百萬字。
因此故事可以視作是小說的基礎,而小說則是在故事這個基礎上,透過豐富的文字與細節建構,成為更完整的作品。
在小說裡,包含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劇情,以下是各類小說的大致分類。
【寫實社會】強調以真實世界為基礎,描繪現代人生百態。
【輕小說】(日文:ライトノベル,英文常譯為 Light Novel),是源自日本,內容讓人通俗易懂,適合快速閱讀。
【武俠】 以古代、江湖、門派、武學招式為基礎。
【仙俠】包含大量中國神話或不同於西方背景等題材。
【修仙】以修煉成仙為目標,故事可能包含靈根、法寶、渡劫等。
【玄幻】世界觀融合古代與魔法,有奇獸、神力等。
【歷史】通常以歷史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或背景為主。
【穿越】主角從現代穿越到古代或異世界。
【言情】著重男女戀愛的過程,背景通常以現代或古代。
【愛情】所有以愛情為主軸的故事,含多樣性向。
【耽美】帶有唯美風格的男男戀愛故事,偏重文藝感。源自於日語的「耽美主義」,意思為「沉迷於美、追求美的藝術表現」。目前「BL」的描述有模糊的空間。
【BL】(Boys’ Love)通常角色有「攻(主動)」和「受(被動)」分別,主要以超脫現實風格呈現。來自日本,是「Boys’ Love」的簡寫,早期稱為「やおい(Yaoi)」,後來被「BL」取代成主流。目前與「耽美」的描述有模糊的空間。
【同志】同志小說偏向寫實,內容多描述真實的愛情或人生經歷。
【百合】偏浪漫、細膩,女女之間的感情故事,注重氛圍或唯美走向,目前與GL的描述有模糊的空間。來自日本,最早出現在 1970 年代的雜誌《薔薇族》裡,用「百合族」來指稱女性同性戀者(對應男性的「薔薇族」)。目前與「GL」的描述有模糊的空間。
【GL】詞源:來自日本「ガールズラブ(Girls' Love)」,意指「女孩之間的戀愛」。女女戀愛關係,偏向限制級取向,但也可單純戀愛取向,目前與「百合」的描述有模糊的空間。
【BG】通常為男女戀愛情節,稱為Boy × Girl。
【LGBT】以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等性別多元角色為主角,描寫他們相關的故事。
【都市】以現代城市為背景,有職場或社會生活等百態。
【虐心】主要以主角遭遇各種負面或艱難的事件為題材。
【宮鬥】通常以古代宮廷的後宮心計鬥爭為主。
【青春】 以青少年友誼或戀愛為主。
【校園】以學生描寫故事為題材。
【懸疑】以營造緊張氣氛與謎團為主。
【推理】主要以偵探破案為主,重視邏輯與線索分析。
【刑案】以警方或刑偵組相關辦案為題材。
【犯罪】著重描寫犯罪行為或罪犯心理。
【黑暗】題材為暴力、絕望或人性扭曲的陰暗負面劇情。
【恐怖】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或情節為,不一定有鬼怪或靈異情節。
【驚悚】可包含恐怖或血腥等題材。
【靈異】不一定會描寫出鬼怪,也能偏向詭異的超自然現象。
【鬼怪】有明確的妖魔鬼怪為背景。
【末日】世界毀滅或喪屍爆發等極端生存情境。
【科幻】題材為未來科技、外星人或人工智慧等先進的背景為主。
【奇幻】有西方魔法或異界設定等。
【童話】可用夢幻或可愛的方式呈現,充滿寓意或動物擬人化等風格,適合兒童閱讀。
【架空】指完全虛構的世界或以真實世界改篇。
【冒險】主角在未知的世界中挑戰或成長,偏重於熱血。
【遊戲】以遊戲世界為舞台,如升級、任務等。
【療癒】可以溫暖人心、帶來希望與平靜的作品。
【日常】描寫平凡生活中的趣味或溫馨時光。
【幽默】以搞笑、諷刺或惡搞為主,讓人輕鬆看待。
【二創】改編他人的作品(例如動漫、小說或遊戲等)。
【情慾】以性慾或情慾為主要題材,大多包含「性」有關。
【R18】限制級的內容,限滿18歲以上的群眾閱讀,內容包含色情、暴力或血腥等成人題材。
【散文】抒發感想或描寫事物為主,接近口吻方式表現,沒一定的規則。為五四運動後發展起來的現代詩。
【新詩】主要為意象和比喻的表現。起源於1917年,胡適主導的白話文運動(文學革命、新文學運動),目的是要打破傳統的詩詞格律的規則,使用比較白話或是自由的風格創作。
【詩詞】古典詩詞,有格律、韻腳與意境要求、包含古體詩、樂府詩、七言律詩或五言絕句等,規則可簡單或可繁雜。
【語錄】通常代表某些人說出有意義的一段話的紀錄。
<結尾>
這本小書就介紹到這裡了,本來還有其他「標點符號介紹」的內容,但後來還是先遵照教育部裡公布的標點符號為主,避免造成混淆。
此外,像是「相似詞比較」和「詞性介紹」,寫完後覺得表達不夠清楚,離自己理想的樣子還有段距離,所以就沒介紹。
讓我比較遺憾的是,除了第一篇章有使用圖片外,其他篇章都沒有用到,主要是我也想不到該畫些什麼。當初之所以想到用圖片,是因為先想到圖片中那些屬於符號自己擁有的句子,才由藉此畫出圖片。
不過,這本小書也花費許多時間才完成,真的比寫小說還要累,希望這本基礎入門的小書,能讓大家覺得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