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3日,《美聯社(AP)》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將於未來兩年額外投入 65 億歐元軍費,提前至 2027 年將年度國防預算從 2017 年的 320 億歐元 增至 640 億歐元,等於翻倍。 這不僅是單一國家的預算調整,而是一個訊號:歐洲正在集體進入備戰時代。
🇫🇷 為什麼馬克宏要在此時「加倍」?
從表面看,馬克宏的說法很直接:因應俄羅斯威脅、全球軍備競賽升溫、以及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不確定性。
但深層來看,這背後有三個更關鍵的「轉折線」:
1. 美國靠不住的戰略真空
自川普以來,美國對 NATO 的安全承諾出現動搖。而馬克宏早在 2019 年就說過一句重話:「北約正處於腦死狀態。」
雖然這句話當時爭議很大,但如今看來,他其實預判到:歐洲不能再單靠美國保護自己。
而隨著川普可能重返白宮,馬克宏選擇提前「結帳」,在川普還沒上任前就先部署自己的防禦籌碼。
2. 烏俄戰爭徹底改變歐洲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整個歐洲集體覺醒:戰爭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事,而是隔壁家的真實火光。
這也是為什麼不只法國,德國、波蘭、北歐諸國紛紛大增國防預算,啟動所謂「歐洲軍事正常化」時代。
法國的特殊性是:它是歐洲唯一擁有核武的國家、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不只是自保,更是負有「區域軍事穩定器」的角色。
3. 內部財政壓力與國族敘事
法國目前國債已高達 GDP 的 113%,社會對高失業與退休改革仍高度不滿,馬克宏為何還能說服國會支持這筆巨額預算?
因為他不是「只談國防」,而是講了「戰略自主」這個法國人聽得懂的語言。
馬克宏在演說中說:
「我們不是為了戰爭而備戰,而是為了和平而讓人不敢開戰。」
這句話讓國防預算變成了國族論述的一環。正如他多次強調:「歐洲若不掌握自己的命運,終將為他人的選擇買單。」
📊 軍費從 320 億 ➜ 640 億,是什麼概念?
從數字上看,這筆支出將用於:
• 發展 電子戰、太空、AI、量子技術
• 強化 核威懾能力與潛艦部隊
• 更新 飛彈防禦系統與無人機群
• 強化與德國、西班牙合作的 新一代戰鬥機與坦克聯合計畫
這不只是國內裝備升級,而是參與未來戰爭規則重寫的門票。
🔍 法國加軍費,會引發什麼效應?
1. 歐洲會走向軍事一體化,還是軍備競賽?
馬克宏曾主張建立「歐洲戰略自主軍隊」,但目前歐盟國防政策仍由各國自行決定,彼此軍工體系、作戰思維不一。
如果每國都拚命擴軍卻不協調,那最終可能不是變強,而是各打各的「無效重複」。
2. 中國與俄羅斯怎麼看?
法國此舉,除了針對俄羅斯,也等於間接回應中國在印太的軍力擴張。馬克宏雖在印太仍試圖「中立」,但軍費擴張意味著西方集體備戰的態勢已不可逆轉。
3. 對台灣與全球投資者的啟示?
這場軍備結構變動,可能改變未來的全球資源配置:
• 軍工與新科技(AI、太空、防衛能源)將成為關鍵產業
• 「和平已不是常態」將成為許多人的集體潛意識
• 地緣風險不再是遠方的新聞,而是投資策略的一環
✅ 結語:軍費翻倍,不只是數字,而是風向
當一個理性且理想主義的國家,如法國,都選擇加倍軍費時,這不是某個政黨的選擇,而是一個時代的反射。
**歐洲已不再是過去那個「以文明制衡衝突」的歐洲,**而正在變成一個「以實力維持和平」的現代戰略共同體。
馬克宏或許不是在準備戰爭,而是在告訴我們:世界真的變了,而我們的心態,也該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