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被唬過?讀個頂尖MBA,衝進大企業,拿高薪,爬階梯,熬年資,然後安慰自己:這就是人生贏家。
現實呢?你進了大廠,天天改簡報、開沒營養的會,學的東西老到掉渣,熬到40歲還在中層,領分紅得看老闆眼色。
創業?聽著熱血,但九成新創燒錢燒到倒,連水電費都付不出。
這是你想要的出路?還是被塞了個假象,當成唯一選擇?
一些年輕人看透了這套把戲。
他們不迷戀大廠頭銜,也不信新創的神話。
他們幹什麼?搞搜尋基金。
簡單講,湊點錢,找間老闆想退休的小公司,買下來,自己當老闆,從第一天開幹。
他們花錢買書、訂閱財經報告、加入付費社群,鑽研收購、管理、談判,為的是真派上用場,而非紙上談兵。
還想擠窄門?熬15年換個經理名片?還是燒錢賭個不靠譜?
▋搜尋基金:不是創業,是接手現成生意
搜尋基金沒什麼神秘。
一群人,通常是MBA新鮮人,湊30-70萬美元,花1-2年找間穩當但沒人接的小公司,買下來,自己當老闆。
2023年,全球多了59個新搜尋基金,31間公司被收購,這路子正悄悄升溫。
這些公司不是高科技獨角獸,是洗衣店、地方診所、製造工廠、食品供應鏈這種低調生意。
數據很硬:這些公司通常有100-500萬美元的稅前息前利潤,現金流穩,客戶不跑,風險低。
為什麼?老闆老了,想退休,沒人接手。有些地方,中小企業多到數不清,接班問題隨處可見。
他們買下後,靠現有基礎經營,穩住現金流,再找機會擴張,可能再收購下一間。不靠社群炒流量,不喊顛覆宇宙,純靠冷靜算計和經營。
回報?平均內部報酬率35-40%,比創投或私募股權穩得多。
這條路沒花俏修飾。看透大廠和新創的假象,他們選了個更穩的賽道。
▋為什麼選這條路?因為他們不吃空話
這群年輕人,不是進不了大廠,是他們受夠了職場的空話。
他們煩透了職場的死循環,改簡報沒成長,學的東西用不上,速食資訊看完就忘。
大企業跟你說:進來,熬年資,人生穩了。真的嗎?你改了一堆簡報,腦子沒進步,還得看老闆心情。
新創喊你去改變世界,但數據擺在那:90%的新創第一年就倒,投資人跑了,你還在還債。他們讀過報告,90%的失敗率不是鬧著玩。
他們還發現個真相:全球有無數中小企業,老闆60、70歲,想退休,找不到接班人。
2023年,31間搜尋基金收購的公司,多半是這種「穩但沒人要」的生意。
他們問自己:出路,是幫大廠數錢?燒錢追夢?還是用學來的本事開自己的局?
這一問,讓他們從追頭銜,轉去追實戰的洞見。
▋他們怎麼幹?學來的本事比頭銜值錢
這群年輕人沒超能力。他們的路數,就是把學來的本事當武器,換個賽道跑。
他們不追高科技獨角獸。
別人燒錢搞AI新創,他們挑洗衣店、診所、製造工廠,買下來,穩住現金流。
2024年,醫療和商業服務占搜尋基金收購的50%,科技只占22%。
為什麼?他們讀過產業報告,知道穩當的生意比風口靠譜。
比如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年營收穩定,卻因老闆退休差點賣不出去,他們接手後,優化流程,利潤翻倍。
他們不貪快。找公司要18-24個月,談交易、查帳、湊錢,每步都得燒腦。
他們花錢買課程、請顧問,鑽研財報分析、談判策略,因為買對一間,後面就是自己的地盤。
33%的搜尋基金沒找到公司,但63%最終買到,穩穩當老闆。
他們不怕「不夠酷」。
別人追矽谷夢,他們接手地方小廠,改進管理、加點科技,利潤翻倍。
像有人接手一家冷凍食品供應商,用數據分析調庫存,成本降15%,收入漲20%。
他們在乎真金白銀,不是社群讚數。
▋這不是認輸,是換個賽道
你可能會說:大廠穩,創業刺激,幹嘛搞這麻煩事?
穩?對,但代價呢?你幫大廠賺錢,換來996和天花板,腦子沒進進。
創業刺激?對,但90%的新創第一年就倒,你想當那個賠光的?
搜尋基金不是放棄夢想,是從別人賣的假象裡,換個賽道。
接手一家製造工廠,當老闆,穩住現金流,再滾大雪球,這比進大廠熬年資,真實多少?比燒錢創業,穩多少?
▋成功這條路,沒有標準答案
成功這條路,沒人能給你公式。選什麼路,付什麼代價。
有人進大廠,熬夜改簡報,換來一張薄薄的名片。
有人創業,燒錢追獨角獸,賭一把熱血卻可能一無所有。
有人接手小廠,用學來的本事當老闆,穩住自己的局。
大廠的穩定,新創的豪情,搜尋基金的務實,每條路都有賬單。
結局如何,只有走過的人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