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的搶功戰略:當兄弟姊妹開始爭寵——不是你偏心,是孩子搶戲搶到走鐘
🐆「媽你看我!」、「爸你看他搶我的!」、「為什麼她有兩顆葡萄我只有一顆!」
有多孩家庭的你,應該每天都在聽孩子們玩一個非常無聊的遊戲:「誰才是爸媽最愛的人」。
歡迎來到手足競爭地獄副本,主講人是申公豹——這位從小就想搶戲搶封神榜、主打「我也很棒你們都看不見我」的經典角色。
🧠阿德勒出生序理論告訴你,排行會改變命運(和戰鬥方式)
阿德勒認為孩子的出生順序會影響他們的性格與行為策略:- 老大:最怕被取代,喜歡規則和控制,內心其實超沒安全感
- 老二:競爭魂爆表,一生在追趕老大,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快
- 老么:會演、會裝、會耍萌,但也是超級觀察家,掌控局面毫不手軟
- 夾心人:不是主角、也不是可愛寶,最會偷偷搞事然後裝沒事
你以為你家在養孩子,實際上你在主持一場封神選秀。
🧪情緒處理力 ≠ 年齡大小
年齡小的孩子還沒發展出完整的前額葉(邏輯與情緒控制中樞),
所以對「不公平」、「我的東西被搶」、「爸媽在看她不是我」這類情境會有極大的情緒反應。 不是他在演,是他真的崩潰了——只是用的方式像一場濫演連續劇。
根據《Child Development》研究,多孩家庭的手足衝突最激烈發生在3~7歲之間。所以,抱歉,這不是短跑,是馬拉松。
⚖️實用技巧:爸媽不是法官,而是情緒翻譯機
- 不當裁判,當轉譯者
- 錯誤示範:「你為什麼打妹妹?」
- 正確示範:「你是不是覺得她搶走你的東西,讓你很生氣?」
- 建立「公平≠一樣」的概念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不是每件事都要平分
- 解釋為什麼弟弟現在需要比較多時間,而不是「你們一樣啊」
- 專屬時間制
- 每個孩子都需要「爸媽只看我」的時刻,不然會開始搶戲
- 5分鐘的單獨相處時間,勝過3小時大家一起滑手機
- 別讓他們標籤彼此
- 「你弟就是愛哭」這種話,會變成自我實現的詛咒
- 幫他們看到對方好的行為,而不是只記下鬥嘴的瞬間
💡延伸策略:「爭寵」其實是爭存在感
申公豹一生都在證明自己也很有才華、也應該被看見,但他選擇的方法是嘴砲跟挑釁。
別讓你家孩子變成現代版申公豹。給他們一個更健康的表達方式,比方說——
- 「我們一起來畫今天最棒的一件事」
- 「你幫弟弟做了什麼?我想知道」
- 「今天爸媽最開心的事是:你們一起笑的那一刻」
🧵結語:兄弟姊妹不是仇敵,而是長期合約隊友
你是這個隊伍的隊長,你不能讓他們在你面前打架打成天崩地裂。
你要做的不是調解,而是創造一個讓他們知道——不管他們多吵,你都看得見每一個人。
而且說真的,只有你會為一堆小人類的搶玩具戲碼每天開場播出還不退訂。
下一篇是雷震子那個怕打雷的半神人:「破解孩子的恐懼期:打雷不是神罰,是他還在學會面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