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節自 朱自清〈背影〉
當談論到朱自清的〈背影〉,都一定提到本篇「借景(背景)抒情(父愛)」的寫作技巧,最經典的內容莫過前一頁對父子買橘背影的描寫。
透過大量細節的描述,讓讀者身歷情境,共感作者的感受與感動。細節的描寫是抒情文的重要成分與技巧。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既能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也理看見者對父愛理解的轉折點。
從前文兩人的互動,我們可發現朱氏父子的關係並不緊密。
從朱自清的生命故事來看,除了原本的家庭教育方式、當時家中的變故以及因姨娘所產生的種種衝突,朱自清在文中前段對父親不以為然的態度,事實上也與當時朱自清的正處於成年初期有關。
(有關逐步邁向成年的子女與父母的衝突與反思正是本課希望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看見的)
父子的衝突
始於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覺得父親做事不夠漂亮。(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終於孩子發現自己長大了,曾為自己撐起一片天的父親卻已年邁。(但父親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照顧著孩子)
Q:朱自清為什麼寫下本篇文章?
提示: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本篇文章寫作時間是1925(朱自清27歲),距離買橘子事件又過了7年,當時朱自清與父親與2年未見,父親更加年邁,也已放下過去對兒子的指責與不滿,寫了封家書給兒子,說自己:「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收到家書後,了解了父親的心意,於是提筆寫下〈背影〉一文。
本文是與父親的和解文也是對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
一篇好的抒情文,可以幫你說出多年說不出口的話。
善用細節,重新找到事情的角度,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