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做了一個看似無聊,卻讓我重新思考的小實驗。
我把一條 75Ω 單芯同軸電纜拿來當喇叭線,和手邊的一條普通入門喇叭線(多股銅線)做比較。


第一步當然是量測。我用 REW 測頻率響應(FR),只有在高頻10KHZ以上有些微小的差別。(<0.5db)
照理說,數據這麼接近,聲音理應也差不多吧?
結果一聽,完全不是那回事。
用同軸線接上去,聲音立刻變得乾、薄,低頻失去力道,人聲浮不上來,音像也顯得虛。雖然高頻看似更亮,但整體感覺反而更生硬、不自然,音樂的流動感消失了。換回原本的喇叭線,音樂馬上恢復活力,重新有了密度與厚度。
這讓我再次確信一件事:「FR 相同,不代表聲音一樣。」
頻率響應只是能量的平均分布,人耳在乎的不止於此。瞬態、相位、音像穩定性、細節密度,這些往往才是關鍵。但它們不一定能在 FR 圖上看見。
所以,有時候不是我們「想太多」,而是測不到的部分,才決定了聲音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