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上一次這麼熱衷於小說改編電影的作品還是大學時期,那時候《惡人》、《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令我非常驚豔,沉迷於是枝裕和時也找過《下一站天國》來讀,但後來的我還是變成了一個難以讀得下書、難得看嚴肅長片、難過於膚淺空洞卻又沉迷得無法自拔的奶嘴樂群眾了。

回歸正題。
熔爐是孔枝泳根據2005年光州聾啞學校性侵事件所撰寫、於2009年出版的作品,改編電影於2011年上映,中譯本2012年出版。在韓國因為小說及電影所引起的巨大關注,影響了判決更誕生了「熔爐法」,然而根據事件後續追蹤,當時的受害學生及韓國身障者人權,至今仍然存在許多不公。如果說,小說以文字為手法、以情節來鋪陳,刪剪修飾了9/10的殘酷真實,那電影便是再將這份刪減後的真實,以劇情化的簡化和節奏,又修飾了9/10。讀過小說的人一定會扼腕改編為電影所捨棄的隱喻、人物刻劃及劇情張力,但一方面可能又會隱隱慶幸影像與真實之間的距離,讓這份苦痛不至於那麼切身到作噁、醜惡到反胃。
這個文本可以探討的地方非常多,譬如從法制面可以探討前官禮遇、告訴乃論的制度;從性別面可以探討女性角色的能動性;從人權面可以探討聽障孩童的保護等等,但鄙人能力有限,因此將小說和電影視為一體兩面的文本,僅就兩者當中:一、人物設定;二、劇情張力;三、隱喻設計,來略舒己見。
一、人物刻劃:男主&女主
電影將人物做了不少改編和簡化,譬如主要登場人物的身分背景、他們在乎的人和事,他們與情節推進的互動關係等等,不少局中的旁觀者及其作為也被刪改了,譬如幫助學生離開學校去求救而被解雇的宋夏燮老師、身為教會人士但站在男女主這一邊的崔約翰牧師、去人權中心請求幫助的妍豆母親和拖著病體仍去法院的妍豆父親(電影中的妍豆被改編為孤兒)、被同學拉來人權中心做手語翻譯的年輕志工儘管被受害孩子的經歷嚇到快哭了仍是願意繼續幫忙翻譯、對審判失望而第一次做出反抗行為砸慈愛麵粉雞蛋的聽障學生們、支持聽障學童的一般民眾集會抗議搭帳篷,他們也都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和行動,或是盡己所能的伸出援手,或是站在雞蛋的那一邊憤怒發聲,然而在電影中直接被刪除了。
此外電影加強了「攀親帶故、有關係就沒關係」的陋習,增加了介紹男主到此工作的恩師金教授一角,也增加了「金教授用人情壓力拉攏男主放棄」這一橋段,加上黃律師的利誘和威脅,作為男主面對的波折之一;為弱化男主家庭方的壓力,則將「積極反對」的強勢妻子改編為「消極支持」的共情老母親,剝除了在「不相關的他人的聽障孩子」和「自己的委屈妻和年幼女兒」兩者中的選擇難題。為了帥氣男主偉光正的形象,更將「曾加入違法勞動組織」、「曾導致未成年女學生自殺」、「孤男寡女不清不楚的婚外關係」的道德汙點,以至於輿論發酵、遭受網路攻擊、妻子不諒解、社會性死亡做人抬不起頭的這些情節完全刪掉,大大弱化了男主自身的猶豫掙扎、面對過往幽魂的慚愧、自我中心自我厭惡而顧不上學姊和受害孩童的處境等,終至試圖振作最終仍是潰敗出逃。

電影中則以多個轉折高潮點處理法庭作證後的眾生相,轉移了男主自溺的主觀視角,維持了男主正義但被動的角色性質,包括檢察官選擇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顧強暴現場錄像的強力證據;民秀刺傷朴寶賢(性侵毆打他和弟弟的加害人)並臥軌同歸於盡。審判的逆轉和目擊死亡的衝擊,導致男主心灰意冷,順理成章地當抗議群眾與防暴警方對峙衝撞時,他只是失魂落魄地拿著民秀的遺照無助吶喊,被高壓水柱沖得狼狽踉蹌,然而這一幕是多麼的無謂又自我滿足。
關於男主的動機,他是怎麼確立「站在聽障孩童的這一邊」這樣的立場的呢?聽障孩童自述的遭暴經驗如此可佈離譜所引起的憐憫心、正義感自然是原因之一,電影中更加上了關鍵的一幕:當男主抱著老母親帶來的、用來交好送禮的君子蘭盆栽站在校長室門口,聽到裡面朴對民秀施暴,門開後更看到悠哉旁觀的校長雙胞胎,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共犯結構,且那些噁心的畜生竟理所當然地認為他也會不聽不看不問地漠視這一切,他選擇轉身將盆栽砸在朴的頭上,作為劃分敵我的正式訊號。象徵老母親懇切的心的盆栽碎了,他的手受傷流出血,這也是他第一次出手阻止朴對民秀的施暴。之後他被資遣、失去教師身分,與受到保護的孩童住在人權中心,等同與校方做了切割,衣著外貌上也改變--不穿西裝還蓄鬍--作為一個伸張正義的公民、支持著孩子們的保護者的角色參與其中。
然而小說中,並沒有花盆砸頭、被資遣的橋段。官司進行中時他甚至仍然有教職身分,領著學校的薪水;那是什麼因素讓他選擇對抗呢?雖然小說中的男主沒有說,但從讀者全知視角或許會體察這可能包括「轉動女廁門把多問一句或許差點就能救得了妍豆」的愧疚感(電影中將這一段改編為男主打斷了正在性侵妍豆的校長,維持了帥氣男主的偉光正形象),「因智障而尤為純真的琉璃的全心依戀」的價值感;與學姊相處時無關男女情愛但信念一致的默契感,是支持他以一個「當事人」做為證人站上法庭的動力。然而這樣的動機面對被詰問道德汙點及撲天蓋地的罵聲時,讓他怯步猶豫了。當再加上「積極反對」並帶著「其他選項」(幫妻舅做國外生意,既有生計來源且可以離開故土)的妻子到來,妍豆溫暖的信(說他像父親,且第一堂課搭配詩句劃亮火柴,承諾會為了他們努力學習手語時的誠意,覺得他是可以信賴的)最終沒能喚回他堅守立場的承諾。

再來聊聊女主。
小說中,這位任職於人權中心個子小小的女性,是男主的大學學姊--受過高等教育,父親是有名的民主鬥士;她離婚後帶著兩個小孩在霧津生活,其中一個小孩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男女主大學時期隱約有好感情愫,但多年後再次相見,她遠不如記憶中的青春昳麗,而是個疲憊、迷糊,但又堅毅有魄力的女子。而在電影中,人權中心的女子一角,是個個性較為散漫灑脫的單身年輕女子。與男主的初次見面,她甚至酒駕又嗆聲,一嘴一個大叔。這樣的改編,一方面拿掉了男女主曖昧的可能,專注在性侵事件本身,一方面也捨棄了一位女性所身具的多重社會角色的刻畫,畢竟除了人權中心的辦事員身分,也因為她還是一位獨自扶養孩子的母親、一名民主鬥士的女兒、因先生出軌而離婚的女性,形塑出其性格上的養成和價值觀上的態度。
在性侵事件上,學姊是個工具人。她作為人權中心的員工,接受報案、保護受害者、跑教育局和社福機構試圖解決問題、陪同出庭、為了不被銷案去拜訪受害人家屬等等,為了揭露事實保護弱勢尋求支援而東奔西走竭盡全力;而要說她特別出彩的地方,是在一對一對手戲的地方。在小說中,是與姜督察的互動;在電影中,則是與慈愛的正面迎擊。
小說中的姜督察作為一個蠅營狗苟、見風轉舵的人,是個非常有趣的角色,他非常知道怎樣對自己最為有利,什麼時候該怎麼行動,所以當事件還未爆發,在地鄉親對於聽障學校是一片好評且警方與學校「私交甚篤、互助友好」的時候,兩位學生接連「失足」及學姐報案,他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敷衍至極消極怠工;但當輿論在媒體發酵引起譁然,他第一時間便去拘捕校長等人;是他終於想起作為警方的責任義務了?不,他在車上傳授校長「去找個剛從法官身分退下,且出身霧津的人來當辯護律師」,深知可以利用「前官禮遇」優勢。難道他會不知道加害者們有多髒嗎?但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是等著校長等人逃過重刑後能記得自己的好處。他雖然具有警方的身分,守護的卻是大霧中彼此掩護的有錢有勢者,藏身在事件背後加大伸張公義一方的難度。

這樣一個自私自利善於衡量利弊的人,對於投身於「對自己沒啥好處」人權工作的學姐,抱持著類似於觀察小動物的興趣。在第一場對手戲,姜督察表明「怎麼能把為地方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上銬呢?」敷衍不著手調查校方相關人士;然而也是他在學姊因為女兒突然送醫,急著去醫院而手足無措的時候,伸出援手載她一程。
車中兩人的這一段對手戲非常精彩。姜督察的詰問使他突然從反派方的人設轉變為圓形人物,表露出他並不是冷血而是理性冷靜,稱不上是同流合汙而是明哲保身的矛盾性。從他的話語中可得知他將局勢看得明明白白,過於透徹:你怎麼鬥得過不想改變互相掩護的在地民情?你怎麼鬥得過官官相護的關係網?你怎麼鬥得過有權有勢者的交換利益?是太過天真的以為校長和身障者的人權是一樣的嗎?還是愚蠢地崇拜父親妄想改變世界的初生之犢?他指出學姊所面對的難題,疑惑學姊深入泥潭的選擇,看衰女性的作為,猜測或許還有正義之外的動機。他的打擊引出了學姊能堅持不懈的動機,她緩慢而清晰地說:
「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我父親死後我就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
這句話連同學姊激勵男主時說的「對我們而言,理事長的人權和耳聾孩子的人權都一樣,沒有一公尺或是一公克的差別。我要為這個戰鬥。」成了她作為正派人物最具角色光輝的時刻之一。她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努力,而是為了她堅信的人權價值戰鬥,不願堅信這樣的價值觀的自己選擇了妥協、放棄而被改變。她的動力是內在的,與「自己被外界改變」的選擇對抗,而不是「打倒欺負弱勢的人」、「拯救受到傷害的人」、「成為受人景仰的人」這樣偏向外在且冠冕堂皇的動機。
而電影中女主少數比較出彩的亮點之一,在於去拜訪琉璃的家屬時,遇到慈愛的一場戲。書中雖有去離島找家屬勸戒不要簽和解書的橋段,卻沒有與慈愛正面對上的場面(慈愛也不是會親自跑去找家屬的性格)。這一場戲,可視為正派和反派的主要女性角色正面交鋒的時刻。
倒回來說一下慈愛。她是校長父親的養女,據說與校長是情人關係,在學校管理學生宿舍,是這所聽障學校中少數會手語的教職人員。她的第一次出場,是在洗衣間欺凌妍豆,只因未經允許離校(實際原因是懷疑妍豆勾引校長),便剪掉她的頭髮,強逼將頭壓入滾動的脫水機中。
電影中給慈愛加了一場戲,讓囂張傲慢的她去取得民秀家屬的和解同意書,得以撤銷上訴。畫面中,用「給你一大筆錢送生病的兒子去治病」取得民秀奶奶同意書的慈愛神情倨傲的站在階梯上,俯視著下方的女主,嘲笑民秀奶奶又窮又沒文化,就算孫子遇到那種事不過幾個錢就能收買了,「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兒子需要治病,媳婦跟人跑了,孫子又聾又啞,有時候我都覺得,上帝怎麼這麼過分」她輕慢地說。女主在此沒有台詞,在小院中年老滄桑糙黑又佝僂的奶奶也沒有台詞,沉默當中的無奈與悲哀卻是震耳欲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