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節自席慕蓉〈一開花的樹〉
〈一開花的樹〉是一首少數大多數的臺灣人都讀過的情詩。
全詩包含三節:
1.佛前祈求:期盼在最美麗的時候,能與心儀的對象相遇。2.今生相遇:佛助少女化成一棵花樹,與心儀對象有相遇的機會。
3.期盼落空:受對方忽視,熱烈的期盼落空,留下無限的落寞與感傷。
道盡故事中的「我」對美麗愛情的盼望與落空的落寞。
〈一棵開花的樹〉的最初寫作背景,其實是席慕蓉搭著由新竹開往苗栗的火車途中,看見轉瞬即逝的油桐花樹美景所得到的靈感。作者將這份「短暫的相遇」的所見與感受運用想像力,將景物擬人化,給眼前的景象一個完整的故事,寫成了這首關於期盼愛情的抒情詩。
從中除了感受這首具有神話色彩情詩的文學之美,
對於總是令人引頸期盼的愛情,我們還可以思考的是:
1.你如何看待佛讓「我」成為一棵開花的樹這個決定?你覺得這有符合「我」的祈求嗎?
2.你是否贊同詩中的「我」想要為心儀對象精心營造一個「自己最美麗」的「完美時刻」的想法?為什麼?
3.若你是詩中那棵開花的樹,當你喜歡的人「無視地走過」時,你會有什麼感?後續又會如何反應?
不是每段愛慕都能開花,無論是否開花結果,不變的是,真誠的愛應該是對雙方的祝福。
而縱使是開花的情感,也需要雙方細心的呵護與維持。
可以連結到,先前曾經又一度很紅的Dr. Gary Chapman五種愛之語的概念。
「愛之語」的概念指出愛的語言可以分為五種:
肯定語言:以正向肯定的話語表達關愛
精心時刻:共度專屬彼此的高品質陪伴時間
真心禮物:以禮物表達愛意
服務行動:透過位對方服務表達愛意,如跑腿、分擔家事。
身體接觸:以身體接觸表達愛意。
每個所喜歡的愛之語都不盡相同,也就是每個人能感受到「被愛」的形式並不相同。
當我們一味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加諸在對方身上,可能會形成覺得自己用心良苦,但對方卻不買單的情況,認識對方的愛之語,給予對方適合的愛意,往往能讓情意的表達更為順利!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