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案管理中,時程與成本是兩個最常被關注的指標。一個專案如果能按時、在預算內完成,通常被認為是成功的。這份講義將介紹如何制定專案時程,並學習如何有效追蹤與控制專案成本。
1. 制定專案時程
在有了清晰的 工作分解結構(WBS) 之後,我們需要將這些工作安排在一個時間軸上。步驟一:活動定義與排序 (Activity Definition & Sequencing)
- 活動定義:將 WBS 中的每個工作包(Work Package)分解成更具體的、可執行的活動。
- 活動排序:確定這些活動之間的邏輯關係。
- 前導關係(Precedence Relationship):某個活動必須在另一個活動開始或結束後才能開始。
- 例子:你必須先完成「網站介面設計」,才能開始「網站前端開發」。
- 關係類型:常見的關係有:
- 結束-開始 (Finish-to-Start, FS):前一個活動結束後,後一個活動才能開始(最常見)。
- 開始-開始 (Start-to-Start, SS):兩個活動可以同時開始。
- 結束-結束 (Finish-to-Finish, FF):兩個活動必須同時結束。
步驟二:活動持續時間估算 (Activity Duration Estimating)
- 根據過去經驗、專家判斷或工具,估算完成每個活動所需的時間。這是一個估計值,而非確定值。
步驟三:發展專案時程 (Develop Schedule)
- 將所有活動、順序與估算時間結合起來,建立專案的整體時程。
視覺化工具:甘特圖 (Gantt Chart)
甘特圖是一種最常用的專案時程表,它以條形圖的形式,直觀地顯示專案中每個活動的開始與結束日期。
- 橫軸:時間。
- 縱軸:專案活動。
- 圖上的條形:表示每個活動的持續時間。
關鍵路徑法 (Critical Path Method, CPM)
關鍵路徑是指專案中最長的活動序列。如果關鍵路徑上的任何一個活動延遲,整個專案的完成時間也會延遲。
- CPM 的目的:找出專案的關鍵路徑,讓專案經理能將資源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關鍵活動上,以確保專案不延遲。
- 如何應用:專案經理需要密切監控關鍵路徑上的活動,因為它們沒有任何浮時 (Slack) 或餘裕時間 (Float)。
-------------------------------------------------------------------------------------------------------
2. 專案成本管理
專案經理必須確保專案在核准的預算內完成。成本管理包括估算、預算與控制成本。
預算規劃 (Budget Planning)
- 成本估算:對每個活動進行成本估算,包括人工、材料、設備等。
- 建立成本基線(Cost Baseline):將所有活動的成本估算加總,並加上應急儲備金,形成專案的總預算。這個基線將作為後續成本控制的基準。
掙值管理 (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M)
掙值管理(EVM) 是一種強大的專案績效測量技術,它將專案的範疇、時程與成本整合在一起,幫助專案經理客觀地評估專案的健康狀況。
EVM 三個基本指標:
- 計畫值 (Planned Value, PV):計畫在某個時間點應完成工作的預算價值。
- 實際成本 (Actual Cost, AC):在某個時間點實際花費的金額。
- 掙值 (Earned Value, EV):在某個時間點已完成工作的預算價值。
EVM 績效指標:
- 時程變異 (Schedule Variance, SV):SV = EV - PV
- SV > 0:專案進度超前。
- SV < 0:專案進度落後。
- 成本變異 (Cost Variance, CV):CV = EV - AC
- CV > 0:專案成本在預算內。
- CV < 0:專案成本超支。
透過這些指標,專案經理可以回答以下問題:
- 「我們是否超支了?」
- 「我們是否按時完成了?」
- 「我們最終會超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