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事家族餐飲業的朋友說,丈夫的前女友總是打扮得美美的,坐在那兒什麼都不做。「她像仙女一樣。」朋友說,「所以這段感情,隨後就往生了。」原來,在現實婚姻裡,被供奉的那一方,最終也會成為祭品。那種靜坐不動、光彩自守的女子,彷彿修成了「不動金仙」——以靜制動,也以靜為盾。她的安然,本身就是一種高位的防禦。
另一位朋友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二婚丈夫婚後把家用全丟給她扛,對外卻營造暖男形象,錢留著當孝子用。社群裡,他總是抱著孩子笑。婚前,他是她久違的情緒供應者;婚後,他坐穩了位置,情感與責任一併撤離。等她少了一隻腳、跑不掉時,才發現那場婚姻,不過是情感行銷的高級包裝。她嫁的不是男人,而是「勤快騙仙」——懂共感、會傾聽,用體貼取代行動,用柔軟包住逃避。她以為他在餵養愛,其實他在餵養自己被原諒的權利。
這兩個故事的男女角色雖不同,卻像照出同一面鏡子:要不就是不動金仙,要不就是勤快騙仙。前者以靜制動,後者以動掩靜;他們都修煉出各自的不動咒語——不動身,也不動心。而那個還願意動的人,往往是仍相信「共養」存在、仍懷念愛情曾經互相的那一位。
一、如何辨識「供養式幻覺」
A. 關係只剩角色分工,而沒有角色轉換——永遠是他出錢、妳操心;或永遠是妳安撫、他逃避。關係沒有流動,就沒有養分。
B. 語言只談犧牲,不談需求——當一方說出「我都為你這樣了」的時候,愛已經變成功德帳。
C. 親密被替換成感謝或愧疚——供養關係裡,床鋪變成神壇。不是擁抱,而是交換。
D. 一方的「體貼」成為不負責的遮羞布——他說「我懂妳」,卻從不問「我們怎麼分擔?」
二、從供養到共養的三個轉化練習
練習一:問自己,我在餵什麼?
是在餵對方的安全感,還是餵自己被需要的幻覺?能夠辨認「我想被看見的渴望」,才不會讓付出變成控制。
練習二:允許彼此「不完美」地回饋
共養不求等值,只求誠實。有時你給多,有時他給多;重點是,你願不願意承認那份「流動的傾斜」。
練習三:讓感謝重新回到身體,而非語言
讓感謝重新回到身體,不是為了邀請對方一起動,而是讓自己不再為了等待他而動彈不得。你可以一個人煮、一個人吃,但吃的時候要讓自己也被餵養。你可以不被回應,但不要讓愛只剩服務的形狀。
共養,不是兩個人永遠同步,而是其中一人願意保持流動。兒時我常想:如果身體一半在冰箱裡,另一半在溫暖的房間裡,會發生什麼事? 也許這就是關係的樣子——當一方被凍住,另一方願意多流一點氣息,讓整個系統不至於停擺。 就像身體裡的血液會在某個部位受傷時自動改道,彼此救援。
愛,也是一種流動的代償。因為共養,不是一加一的關係,而是一具共有的身體。
三、愛的免疫力
你的動,仍是愛的;你的愛,仍是自發的生命力。而你的生命力,不該成為他人逃避的跳板。在自己生命的章節裡,你可以繼續跳那支清醒的舞——帶著體溫、帶著節奏,在對自己的誠實裡,學會不被他人的不坦承奪走屬於你的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