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一句經典台詞——「吃飯皇帝大!」說得跟真理一樣響亮。民以食為天,食在食衣住行之首,聽起來是很重視吃嘛?可偏偏,我們中國人對吃的態度,經常是一種「先別講究,填飽肚子最重要」。這也怪不得,幾千年來人口那麼多,光是讓大家「有飯吃」就已經是了不起的壯舉。至於什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是老天爺特別關照,才能偶爾享受的事。
你再看看法國人、義大利人,甚至阿拉伯人——吃飯像過節,搞得隆重又浪漫,彷彿一餐不端出幾支蠟燭、三輪菜,對不起自己的祖先。相較之下,中國人吃飯的態度,就顯得像是在填問卷:快、準、飽。
而飛行員在天上用餐,這事兒可大可小,但有一條鐵律——必須吃。沒人想在三萬五千呎的高度突然低血糖,拿駕駛盤的手都抖起來。你要是跟空服員說:「不用麻煩了,我今天十小時航段斷食。」她會怎樣?是心裡暗喜省事,還是偷偷在後艙打開Google搜尋「飛行員低血糖的危險性」?不過,用餐時間嘛——這可是永遠的派系大戰。A派:機組員要有機組員的自覺,乘客花錢坐飛機,你不能跟人搶餐點。後艙忙到翻過來的時候,你還在駕駛艙喊「要飯」?忍住!等他們搞定幾百份雞肉或魚肉,再輪到你。B派:開飛機是正經工作,不餵飽兵,怎麼打仗?皇帝都知道不能差餓兵,更何況是幾百條人命的飛機。
這一派之爭,往往直接暴露公司文化。有的公司天天喊「員工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可一到吃飯時間,對不起,資產要排在乘客之後。有的公司倒乾脆,一上機就先塞你水果和三明治——雖然談不上精緻,但至少保證你不是餓著肚子上班。
長班就更有戲了。那種十四小時以上的航段,必須兩組飛行員輪流上崗。一組飛,另一組馬上去休息,半途再換。問題是,休息前必須先吃,否則睡到一半餓醒,那才是生不如死。但如果空服堅持等乘客吃完再服務,那就是兩小時以後的事——直接把你的休息時間砍掉一大半。這時候,機長就算想耍特權,也可能被座艙長一招「公司政策」KO:「客人優先,我們是ISO認證公司,所有流程必須按規定來。」這話聽著真有那麼點企業培訓手冊的味道。
結果我也認了,從此長班自備三明治,免得看別人臉色。孔子早就說過嘛——君子食無求飽。雖然咬著冷麵包像個流浪漢,但換來的是不求人、少煩惱。
說到機上餐,得承認——我對吃本來就不挑剔,年紀大了更追求清淡,少油少鹽、多菜多纖維,吃得跟兔子差不多。對我來說,最好吃的調味料叫「飢餓」,空腹時,炒黃菜葉都能吃出滿漢全席的感覺。可是飛機上嘛——那是沒得挑的閉環環境,你總不能每次都揹個便當上機。
有些公司為了省成本,首先打的就是組員餐的主意。從東坡肉降級到五花肉也就算了,但有的連多要一個麵包都得審批,彷彿你是來薅公司羊毛的。對年輕飛行員來說,這簡直是餓著肚子上戰場——連皇帝聽了都得掉眼淚。
直到我進了現在這家公司——餐飲待遇可以用「逆天」形容。要牛排有牛排,要龍蝦有龍蝦,還無限供應!從前菜到甜點,一頓飯吃下來要半小時,唯一的副作用是腰帶孔逐步往外加碼。以前吃得像乞丐,如今吃得像貴族——可由奢入儉難啊!
更妙的是,公司還有專業的餐飲經理(F&B)負責駕駛艙的點餐與擺盤。光是看他鋪桌布、擺刀叉、遞湯盅,心情就莫名被治癒。前面少了操縱桿的空巴駕駛艙,正好能放滿一桌小碟小盅,搞得像日本懷石料理。這種講究,讓你一瞬間忘了自己是來開飛機的,以為買了頭等艙票。
可人就是這樣,一旦被慣壞,就回不去了。現在的我,每頓必湯,無湯不歡——因為中國人嘛,吃飯沒有湯,就像電影沒結局,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最後來一碗湯,才算給這頓飯畫上完美的句點。那種飽足感與幸福感,足以抵消航班上任何的亂流和延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