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江南吳縣。
暮春的雨下得細長,像是誰在天上繡線。街角茶肆裡,傳來陣陣評書聲,說的是「二十四孝」。年輕人多聽不進去,覺得那是老一輩的事,只有劉家小兒劉安,總愛坐在窗邊,聽得出神。
他今年十五歲,父親早逝,家裡只剩母親王氏一人。王氏身體羸弱,咳嗽不止。家境雖清貧,但院裡總有股暖意——那是母子倆相依為命、互相扶持的味道。那年春寒,王氏病重,連飯都難以下嚥。郎中說:「老夫人脾胃虛寒,若能每日服一碗蓮子羹,或可調養。」可那蓮子價高,劉安家裡早已揭不開鍋。
他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便背起竹簍,去離鎮二十里外的太湖邊撿蓮蓬。那時節蓮子還青,湖水冷得刺骨。他脫了鞋褲,踩進泥裡,手凍得發紫。旁人勸他:「這會兒的蓮子苦得很,哪吃得?」
他卻笑:「娘愛蓮香,我煮的時候多加點米,多熬一會兒,苦味就淡了。」
傍晚時分,他背著一簍青蓮回家,手腳冰冷。母親見他滿身泥水,忙讓他換衣:「孩子,你怎又下水?要凍出病來啊。」
劉安笑笑,掏出一把蓮子,攤在母親手心:「娘,您嚐嚐,這是湖裡新出的。」
那晚,灶火亮著,屋裡飄出淡淡甜香。
蓮子羹煮了整整兩個時辰,白粥軟糯,青蓮化開,味道溫潤。王氏喝下一口,眼淚卻掉了下來。
「這味道……像你爹在時那年端午做的。」
「娘,等您病好了,咱再一起去湖邊撿蓮蓬,好不好?」
她點點頭,卻只是笑,不言語。
幾日後,王氏病情忽轉。夜裡高燒不退,神志不清。劉安慌得團團轉,去請郎中,卻被告知:「老夫人氣虛血弱,若能得人參一兩,或可續命。」
人參在當時價比黃金。劉安翻遍家裡,只找到幾個銅錢。他不甘心,跑到鎮上藥鋪央求,卻被掌櫃一口回絕。眼見天色將明,他忽然想起城外有個老樵夫,曾說過深山裡藏著野山參。
第二天一早,他未告訴母親,便攜竹刀上山。山路陡峭,林深霧重。一路上荊棘刮破了衣衫,他仍不肯回頭。直到傍晚,終於在一處石縫間,發現一株人參。那人參根莖粗壯,鬚長如髮。
他正欲掘下,忽聽一聲低吼——山裡的野豬衝了出來。劉安嚇得拔腿就跑,卻還不忘護著懷中的人參。等他滾下山坡,腿上早已血跡斑斑。
他拖著傷腿走了一夜,天亮才回到家。屋裡靜悄悄的,王氏已昏睡。郎中聞訊趕來,見那人參,連連稱奇:「這是真參!老夫人有救了!」
劉安的腿傷感染發燒,三日三夜昏迷不醒。當他再次睜眼,見母親坐在床邊,眼角帶笑。
「娘,您醒了?」
「是我該說你醒了吧?傻孩子,你為娘做了這麼多,卻不顧自己命。」
他抓著母親的手:「娘,只要您在,兒再苦也不怕。」
王氏抬眼,看著窗外細雨,喃喃道:「你爹在天有靈,也該放心了。」
夏末,王氏的身體漸漸好轉,能下地行走。院子裡的蓮子也成熟了,白嫩香糯。她讓劉安別再下湖,卻見他仍早出晚歸。
一天清晨,她發現桌上放著一碗蓮子羹,熱氣氤氳。
碗邊放著一張紙條——
「娘,今日集市開,我去替人抬轎掙錢。這碗羹早晨煮好,記得趁熱喝。」
王氏含笑落淚。她端起碗,心裡想:兒若平安,一碗羹也能暖到心底。
傍晚,劉安滿身塵土回家,手裡拿著一塊布。
「娘,這是我給您買的新帕子。」
那帕子是城裡女繡工做的,邊上繡著一朵小蓮。
王氏看著兒子,眼裡閃著光:「你呀,真是傻,還不如留著買油鹽。」
「娘的笑,比油鹽還值錢。」
兩人相視而笑。院裡的蓮葉在風裡搖晃,像是歲月輕輕拍著他們的肩。
幾年後,劉安考上了府學。有人問他:「你家貧苦,何苦還讀這般多書?」
他笑答:「讀書能懂理,懂理才能報娘恩。若有一日我能做官,也要讓天下的母親都少一分苦。」
那年冬天,雪落得厚。王氏坐在火爐邊,手裡捧著一碗蓮子羹,對著兒子說:「這世上最甜的,不是糖,也不是蜜,而是你煮的這碗湯。」
屋外雪白一片,屋內一片溫光。那一刻,時光似乎靜止,唯有那碗蓮子羹,冒著細細的香氣,溫暖了整個人間。

一碗蓮子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