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知識。2025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學者,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 Joel Mokyr 榮獲一半獎金,以表彰其「闡明科技進步帶動長期成長的條件」;另一半則由法國經濟學家 Philippe Aghion 與加拿大學者 Peter Howitt 共同分享,兩人以「創造性破壞理論(creative destruction)」解釋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持續發展。因為內容很多,我們分成兩篇日記來跟您分享三位學者帶來給我們的啟發。
先來看看美國西北大學的歷史學者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
真正推動工業革命與技術持續進步的,不只是「知識」本身,而是
兩種知識的結合
一種叫做命題性知識,解釋「為什麼有效」;另一種叫做技術性知識,說明「怎麼做才有效」。
前者像是物理定律、化學原理;後者則是車床怎麼調、機器怎麼修。
莫基爾指出:這兩種知識,只有真正對話,社會才會出現有意義的創新與累積。
這讓我們想起一個經典比喻: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工程師據此設計出吊橋、發電機與衛星軌道。
原理與應用,在這兩百年間,終於開始並肩同行,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
然而,有用的知識不會自己發酵,它需要土壤。
莫基爾描述了 18 世紀的「文人共和國」,一個由科學家、哲學家與工匠組成的交流社群,跨越國界與階級,透過信件、學會與期刊自由流通思想。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名譽、榮耀與好奇心。
這一層啟發,是關於知識的對話與傳播,如何為創新鋪路。
第二層啟發,則回到我們自身——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量的命題性知識(理論、方法、原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技術性知識(操作、技巧、經驗)。
但我們是否曾思考:我學的,能夠做什麼?我做的,又能連回什麼原理?
比方說,學了行銷工具,卻不實際了解消費者心理學的脈絡;研究了 AI 演算法,卻忘了它背後牽涉的是倫理與價值觀;或是學了很多理論,可是都停留在嘴上,並沒有實際運行或和其他人互動看看 。
這些脫節,都可能讓我們可能雖然擁有了工具,卻失去了創新的火花。
從莫基爾的研究,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 今天,我是否讓知識與實踐發生了連結?
- 我是否在生活或職場中,創造了一點點能夠累積的創新?
- 我身處的社群,是不是也像一個「文人共和國」,鼓勵知識分享而非隱藏?
從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來看,或許更明確地向我們表示知識從來不孤獨,只要我們願意讓它走出書本、融入人群。
你呢?對於「有用的知識」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