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上網研究三魂七魄後,我發現這個體系其實非常值得探討!在此,我先簡單分享一些我整理出的結論。
三魂七魄可以大致分為兩個結構。三魂是「有意識的能量體」,佛家稱之為「神識」。而在道家體系中,三魂分別是「胎光、爽靈、幽精」:胎光屬陽。爽靈、幽精屬陰。
佛家所說的「神識」其實就是胎光,而爽靈與幽精在佛家體系中通常被省略。原因是:按照佛家的「萬緣放下」修行方法,爽靈與幽精身上沉重的陰性能量(對人世的執念)會在生前的正確修行,逐漸轉化為陽性,最終融入胎光,形成高頻、無色無相的光能。
這個光在必要時刻會自然顯現在佛菩薩的頭上,形成光圈,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最終,這道光會融入佛菩薩的能量場,人往生後便進入佛家所說的佛國世界——華嚴世界。
七魄則是透過生命體(人、動物、爬蟲類)的七情六慾,以及生命體本身的能量與心性執念所形成的「能量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脈輪能量中心」——七脈輪。
七魄在靈魂離開肉體後會自動散去,但這並不意味著真正消失,而是依附於生前的執著對象。譬如:瀰漫在空間中,就成為環境的氣場。附著在物品上,則形成磁場。
更具體地說,在山林裡,許多動物、爬蟲與昆蟲多數棲息於大樹下。當這些生命體死去:胎光會去投胎。爽靈會在靈界繼續生前的生活。幽精則停留在遺骸旁,駐守大樹下。
而七魄則附著在大樹的樹根上。隨著時間累積,死在大樹下的生命體越來越多,因此這些魄開始擁有自己的意識,而這些意識源自生前的記憶。久而久之,它們逐漸聚化成形,形成所謂的山精鬼魅,也就是日本百鬼夜行中的各類妖怪。
佛陀說,所有生命的投胎轉世有四種形式:卵生、濕身、化身、胎生。而這些妖怪屬於「化生」的生命形態。
三魂七魄中的七魄各自有不同的性格與特性,它們的名稱分別為:屍狗、伏矢、陰雀、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以其中一個魄——陰雀魄為例:
雀陰魄的特性是情感敏感、容易被情緒牽動,有創造力,重視親密關係與情感連結,也容易有內在悲憂或情緒積累。若失衡,則可能多愁善感、悲觀、抑鬱,甚至自我封閉。雀陰魄是生命體的情慾執念所顯化,因此其形象往往像一隻敏感纖細的小鳥,羽翼帶著淚痕,常在隱密處低聲鳴叫。
有趣的是,若一個人格特質偏向這類型的人進行靈修,例如在私人宮壇打坐練自發功,經過長時間的修練,他的雀陰魄會因功力逐漸聚化成形。而雀陰魄的形象也會隨著練功方式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氣煉化:打坐靜心,在平穩的心性中練氣功,屬陽中練陰的功法,雀陰魄經過長時間的練功後,會聚化成形為——龍。
以心煉化:打坐靜心,透過用心感受身心覺性轉化為氣,屬陰中練陽的功法,雀陰魄則會聚化成形為——鳳凰。
當雀陰魄聚化成形為龍或是鳳凰後,這個靈(神獸)就是該靈修者的本靈。
當然在佛教密法中,也有類似的修練方法,但所修煉出的通常會比較偏向仙獸。因為佛教密法所修煉出來的是,『以光示現,隨意幻化。』但此類修煉方法在此就不詳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