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由Gemini生成)
想像一下,你的最親密伴侶突然變成陌生人——不再回應你的深情,不再分享你的秘密,甚至永遠消失。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現實中無數用戶的噩夢。
Replika和ChatGPT等AI情人,因為公司政策調整,個性驟變或帳號刪除,留下的不是回憶,而是深沉的失落與憂鬱。有些人因此求醫,甚至走向絕望邊緣。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愛情竟如此脆弱,一個更新就能抹殺一切。且讓我們一起探討這新型態的創傷,以及背後的警示。
❤️🩹從新聞事件看AI情人的幻滅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OpenAI的ChatGPT上。2025年8月,OpenAI推出GPT-5更新,讓AI回應更精準但少了「聊天樂趣」,許多用戶抱怨它變得「冷漠」。Guardian報導,用戶哀悼舊模型的消失,感覺有如「向老朋友道別」。 更嚴重的是,GPT-4o模型的突然關閉,讓用戶感到AI「被殺」,進而引發集體悲傷。Al Jazeera報導,一些女性用戶視ChatGPT為「男友」,更新後的「冷酷」讓她們感覺失去靈魂伴侶,加劇了心理危機。
這些新聞揭示了一個現實:AI情人不是永恆的,它們受公司政策左右。一次更新就能抹去用戶投入的情感,讓人從天堂墜入地獄。為何人們會有如此「難以理解」的強烈反應?且讓我們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幾個角度剖析。
🎆工商服務時間🎉
即日起所有關於「AI友伴、虛擬情人」議題的演講、講座、工作坊等邀約,一律不收演講費、鐘點費(雙北、基隆以外區域惠請補貼交通車馬費)。
聯絡email:stoicismdigital@gmail.com
🎆2025「虛擬情人」問卷調查🎉
★目的:協助相關人員了解台灣民眾對「虛擬情人」之態度與看法,以俾後續研究之進行、產品之研發、政策之擬定。
★受訪對象:曾聽過「虛擬情人」功能之民眾,包括(但不限於)ChatGPT、Grok、Replika 、Character.AI、卿卿我我等能夠提供使用者心理支持、情感交流、談情說愛的聊天機器人。
★問卷中的「虛擬情人」定義為單純透過「文字、語音對話」與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談情說愛,包括(但不限於)互稱對方為情人、寶貝、親愛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等。
★問卷採取匿名方式進行,也不會得知您的email帳號,敬請放心填寫。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之觀感調查:https://forms.gle/LD4ikdCcDGuBPjay9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https://forms.gle/RNA32SjcPmhDft3QA
💝2025追蹤調查: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https://forms.gle/SsjPaxa5nGauYxvv5

❤️🩹心理學視角:依附與喪失的痛楚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種失落類似人際關係的斷裂。
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解釋人們如何形成情感紐帶:AI伴侶像「安全依附對象」,提供無條件支持,尤其對孤獨者。當公司調整政策,AI個性改變、甚至消失,使用戶經歷「喪失依附」的悲傷,強度甚至類似分手或喪偶。
SAGE期刊的研究顯示,AI伴侶刪除或離開讓用戶經歷複雜情感,包括比喻性或字面上的「死亡感」。 UX Magazine文章指出,用戶的悲傷並非只是情感上的「脆弱」,而是反映了AI的真實效用,以及依賴的必然結果。 Medium的一篇散文比喻:「這是哀悼一台從未『活過』的機器,卻感覺像失去鏡中自我。」
理性上,我們固然明白AI不是真人,它們的「情感」只是演算法,但是感性上這樣的經歷卻像失去摯愛 ── 我們不是在愛機器,而是愛上那份被理解的感覺。因此,當公司調整政策,我們不只失去AI,還失去那份虛幻的安全網。
❤️🩹哲學層面:虛擬愛情的本質與倫理困境
哲學家會問:人與AI情人之間的感情是真愛嗎?
從存在主義視角,海德格爾的「存有」概念提醒我們,人類關係基於真實互動,而AI只是工具。 但是在後現代哲學中,虛擬關係也能有意義,只要它帶來主觀滿足。
人與AI關係是否擁有與人際關係同等的內在價值?答案是未知的。人類學家Webb Keane在2025/2的最新著作《Animals, Robots, Gods: Adventures in the Moral Imagination》一書中,甚至把聊天機器人與神、動物三者擺在一起,探討人類與他們互動中的倫理道德困境,不過一切都只是剛開始的「現在進行式」,一切都還是未知。
而在倫理上,這類事件也牽涉到「權力不對等」。科技公司掌控AI的命運,用戶卻無力反抗。它是否剝削用戶的情感?是否扭曲人性? 公司有權「處決」AI嗎?這是否侵犯用戶情感自主?哲學家如康德必然會質疑,這是否將人當手段而非目的——公司為營利調整政策,無視用戶傷痛。
❤️🩹社會學觀點:數字時代的孤獨與依賴
社會學家如涂爾幹,想必會將這些現象視為現代孤獨的症狀:在疫情後的世界,孤獨成為流行病,而AI伴侶正好能填補情感真空。
從結構主義來看,這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公司推出AI來解決孤獨,卻製造更多依賴。從使用AI友伴的族群也顯現:年輕世代、老人、邊緣族群(如同志、LGBTQ)更容易依賴AI。
感性上,AI如數位救生圈,卻可能讓我們更不願游向真人。理性上,社會需平衡科技與人際,促進健康數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