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慮與八解脫是佛教禪修中的兩個概念,都是世間道,它們雖然相關,但代表了不同的修習層次和目標。
靜慮:
「靜慮」(梵語:dhyāna)又譯為「禪那」,通常指四種禪定境界,是透過禪修達到心靈專注與平靜的過程。這四個層次是佛教修行中通往解脫的重要階梯,每個層次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狀態,完全共外道,是屬於世間道:一、初禪(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有覺有觀。有五禪支):這個階段心緒專注,但仍有「覺」(尋思,粗略的思維)和「觀」(伺察,細緻的思維)兩種心所。修行者能感受到禪定的喜悅和樂受。初禪的特色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描述,主要的特徵是離生喜樂,以及具備五禪支。
1. 離生喜樂 (離過德)
• 離:指離開或遠離欲界的煩惱和過失,特別是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 生:指由此遠離欲界過失而生起。
• 喜樂:心生喜悅(對禪定功德的歡喜),身得樂受(輕安恬適的快樂)。
• 因此,初禪又稱為「離生喜樂」,意思是離開欲界煩惱而產生的歡喜快樂。
2. 五禪支
初禪的根本定具備五種禪定功德,稱為「五禪支」:
• 覺 (尋):粗略地覺察對象。
• 觀 (伺):細緻地觀察對象。
• 喜 (Pīti):內心歡喜、慶幸。
• 樂 (Sukha):身體輕安、恬澹的快樂。
• 一心 (定):心專注於一境,不散亂。
所以,初禪的整體描述是「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已經伏住了欲界的煩惱,進入身心輕安、喜悅快樂的定境。
二、二禪(內等淨,定生喜樂。無覺無觀):在初禪的基礎上,禪定更深,覺和觀都已止息。心念專注於一處,內心極度寧靜,產生一種由定而生的喜悅與樂受。二禪的禪定境界更深,其喜樂不是像初禪那樣由「離欲界惡不善法」所生(離生),而是直接從甚深的禪定本身所生起。因此稱為「定生喜樂」,表示其喜樂更為純淨、微細和殊勝。
無覺無觀 (捨棄初禪之「刺」)
• 初禪尚有「覺」(尋)和「觀」(伺)這兩種粗略或細微的心念活動。雖然它們在初禪是定支,但對於更深的禪定來說,它們被視為禪定的動亂或「刺」。二禪的成就,就是將初禪的覺、觀捨棄,心得凝然,達到無覺無觀(無尋無伺)的境界,因此心識更加清淨、寂靜。
四禪支
二禪的禪定功德(禪支)比初禪的五支少一支,剩下四支:
• 內淨 (內等淨):由於捨棄了覺觀,內心一片澄明、潔淨,沒有煩惱垢穢,心識與定相應。
• 喜 (Pīti):內心歡喜,由定力而生,較初禪的喜更為深細。
• 樂 (Sukha):身體輕安的快樂,較初禪的樂更為綿密。
• 一心 (定):心專一不動,定力更加堅固。
二禪的境界,是從內心清淨而入定,是一種「聖默然定」,此時身體的脈搏、呼吸可能會停止(脈息俱停),但並非斷絕,而出定後會恢復正常。
三、三禪(離喜妙樂,心平等住):禪定更深,連二禪的喜悅感也消失了,只剩下禪定所帶來的輕安樂。這種樂受比二禪更為細膩、持久,心念完全專注,達到平靜、正念、正知的狀態。
「離喜妙樂定」這個詞可以拆開來理解:
* 離喜:意思是離開了「喜」的感受。在二禪的境界中,修行者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由禪定而生的歡喜感。而在三禪,這種歡喜感已經消失了,超越了情緒上的波動。
* 妙樂:指的是一種極其細膩、微妙的「樂」的感受。這種樂不是來自感官刺激,也不是情緒上的興奮,而是來自於深層禪定的平靜與安定。它是一種純粹、無染、極其持久的禪悅之樂。
* 定:指的是禪定的狀態,即心念高度專注、寂靜的境界。
因此,「離喜妙樂定」就是指在禪定中,已經超越了二禪的「喜」樂感,而證得了更為純淨、深奧的「妙樂」境界=世間最樂,不是出世間樂。
四、四禪(捨念清淨):這是禪定的最高層次,超越了喜和樂,達到捨念(不苦不樂)的境界。心念完全清淨、平等,呼吸極其微弱,幾乎停止,身體與心靈都達到極度平靜的狀態。捨念清淨,不苦不樂。這個階段連「樂」的感受也消失了,達到了不苦不樂、完全平等的狀態。在四禪境界中,禪定已達到極致的平衡、寂靜和純粹。具體特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
1. 捨離一切苦樂受
• 滅苦樂:身體上的苦受和樂受完全息滅。
• 滅喜憂:先前已滅的心識上的喜受和憂受也徹底離去。
• 唯有不苦不樂受(又稱捨受)尚存,但這種捨受是極其微細、平和、中性的。
2. 捨念清淨 (Upekkhā-sati-parisuddhi)
• 捨:指行捨(或稱捨心),是一種極度平等、無動搖、不動心的狀態。它捨棄了對三禪之樂的貪著,心住於平等中。
• 念清淨:指正念(Sati)達到了極度清淨的狀態。因為心念活動(包括粗重的妄想與微細的分別)已完全止息,心不攀緣,念頭清淨明晰。
• 這是禪定中最穩固、最純粹的境界。
3. 三支功德
四禪的禪支只剩下兩支或三支,傳統上主要指:
• 捨支 (Upekkhā):指平等心、不苦不樂受。
• 念清淨支 (Sati-parisuddhi):指正念極為清淨。
• 一心支 (Ekaggatā):定力更加堅固。
4. 呼吸斷滅
• 在四禪的等至位中,行者的出入息(口鼻呼吸)會完全停止(或極度微細到難以覺察),身體機能達到極靜狀態。
• 總結來說,初禪是脈停,二禪是氣停,三禪是念停(指粗念),而四禪是出入息停。
四禪被認為是成就神通和證得無漏智慧(如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的基礎,是色界禪定中最殊勝的境界。
八解脫=八背捨,也還是世間道:
「八解脫」(梵語:aṣṭau vimokṣāḥ)是指八種禪定境界或禪修法門,其目的在於破除對色界(物質世界)和無色界(精神世界)的執著,最終達到完全解脫。它們的修行次第如下:
1 內有色想 觀外色解脫:修行者內心有對色相的執著,透過觀察外在不淨的色相(如墓地屍體),來破除對自身色身的貪愛。
2 內無色想 觀外色解脫:修行者已對自身色相沒有執著,但仍需觀察外在不淨的色相,進一步斷除對所有色相的貪愛。
3 淨解脫 身作證具足住:修行者進入禪定,觀察外在的清淨相(如淨色),不再受不淨相的干擾,證得清淨的解脫。這代表他已經能自在地進入禪定,不受內在或外在色相的影響。
4 空無邊處解脫:修行者超越了對色相的執著,將心識擴展到無邊無際的虛空,進入「空無邊處定」。
5 識無邊處解脫:修行者超越了空,將心識專注於無邊無際的「識」上,進入「識無邊處定」。
6 無所有處解脫:修行者超越了識,觀察到「識無邊處」的空無所有,進入「無所有處定」。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是無色界禪定的最高境界,已經超越了所有有形和無形的禪定狀態。此時的禪定極為微細,已達到「非有想,亦非無想」的狀態。
8 想受滅解脫:這是八解脫最高的境界,完全滅除了想(心所作用)和受(感受),進入涅槃狀態。此時心識完全止息,所有煩惱和痛苦都已斷盡,達到真正的寂滅。
簡而言之,靜慮是透過四個層次的禪定來達到心靈的專注和平靜;而八解脫則是在靜慮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解脫對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執著,是朝向最終涅槃解脫的具體步驟。可以說,靜慮是修行的基礎=粗靜相道,而八解脫則是透過這些禪定來實現最終解脫的工具。
八解脫其實不是解脫。這個「解脫」指的是一種暫時的、相對的解脫,而不是最終的、永恆的涅槃。
為什麼說八解脫沒解脫?
* 仍在三界之內:八解脫的前七個層次(從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到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雖然是極其高深的禪定境界,但它們仍然屬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範疇。即便達到了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只是暫時擺脫了粗重的煩惱和身心束縛,一旦定力退失,還是會回到輪迴之中。
* 煩惱未盡:八解脫的修行雖然能伏住(暫時壓制住)煩惱,但並未斷除煩惱的根本種子。就像石頭壓草一樣,當石頭移開,草還是會長出來。要徹底解脫,必須透過般若智慧來斬斷煩惱的根源,也就是無明。
* 目標是涅槃: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涅槃,這是一個超越三界、永不輪迴的寂滅狀態。八解脫雖然是通往涅槃的階梯和方便法門,但它本身不是終點。只有在第八解脫——想受滅解脫——中,才開始有機會觸及到涅槃本質。講「八背捨」可能會少一點錯解。
八解脫的真實意義
既然如此,為什麼佛教還要強調八解脫呢?它的意義在於:
* 訓練心識的工具:八解脫是訓練心識達到極度專注和清淨的方法,它能讓修行者深刻地體驗到身心從粗到細的變化,從而破除對物質和精神世界的執著。
* 解脫的階梯:它是一個逐步解脫的過程。從解脫對身體的貪愛,到解脫對禪定境界的貪愛,每一步都是在鬆開束縛。
* 引導的方便法門:佛陀為了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設置了不同的修行法門。對於那些被煩惱困擾的人來說,先修八解脫,獲得暫時的清淨與自在,可以堅定他們的信心,讓他們繼續深入修行,最終證得究竟的解脫。
所以,「八解脫」這個詞本身就暗示了其過程性。它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一個進行式,是在不斷朝向解脫的路上。只有當八解脫與徹底的無漏智慧(斷除煩惱的智慧)結合時,才能真正達到究竟的解脫,也就是阿羅漢果或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