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疫情消息曝光後,外界將禍首指向廚餘養豬,農業部部長陳駿季直言,病毒是由境外移入,並非在廚餘中產生,只要取得環境部核可、高溫蒸煮,皆是合格廚餘。目前尚未確定病毒如何進入養豬場,外界不應將廚餘養豬污名化,未來視疫情狀況再行跨部會研商廚餘管理方式。
農業部次長胡忠一表示,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規範,廚餘中心溫度 90 ℃以上、蒸煮一小時,便可殺死病毒,蒸煮可用於養豬,目前歐盟、美國、日本、南韓也都採相同作法,他澄清,台灣還未「全面永久」禁止廚餘養豬。
但未控管風險,目前取得廚餘核可再利用的牧場,僅可使用來自食品廠的純植物性廢渣,例如:豆渣、酒粕等,而不能使用家戶廚餘。環管署統計,2024 年全台家戶廚餘有 50.5 萬公噸,其中 23.1 萬噸(45.8%)會製成堆肥、21.6 萬噸 (42.8%)用於養豬、4.8 萬噸(9.5%)用於生質能,其他如養黑水虻約使用 1 萬噸(1.9%)。
環管署副署長林左祥指出,目前全國每天家戶廚餘量為 1384 公噸,其中約 593 公噸家戶廚餘是由豬吃掉的,除家戶廚餘外,另有 731 公噸的事業廚餘(來自餐廳、團膳)也多作為豬飼料用,人口越多的都市造成的廚餘越多。而廚餘養豬場大多飼養本土黑豬,多坐落鄉村地區,鄉村裡的豬每吃一口,都是在為都市分憂解勞,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來自都市的廚餘去處便成了新問題。
林左祥坦言,2021 年時也曾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但當時僅限家戶廚餘,可靠堆肥、生質能及黑水虻等其它方式消化,但此次禁止廚餘養豬,範疇包含 每日 1384 公噸的家戶廚餘,以及 731 公噸的事業廚餘(來自餐廳、團膳),總計每日需處理 2115 公噸,超出現有量能 495 公噸。
林左祥表示,目前每日多出的 495 公噸廚餘,將視各縣市狀況,分別以焚化爐焚燒或掩埋,以南投縣為例,目前並無焚化爐,便會為採取掩埋,環境部也會請各縣市加強廚餘源頭減量宣導,「在家吃多少煮多少,出外吃多少點多少」,並請民眾排出廚餘前要瀝水。
據悉,2021 年暫停廚餘養豬的一個月,大量廚餘進入焚化爐,一度讓焚化爐發出白煙。若永久禁用廚餘養豬,每日需額外處理近 500 公噸的廚餘,環境部能否負荷?林左祥僅表示,待 15 日病毒分離、農業部的廚餘養豬政策確定後,環境部再行配合。
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發文指出,養豬廚餘含有高鹽份,會腐蝕焚化爐體,增加停爐維修頻率,且鹽分若與澱粉類食物水合,燃燒容易產生戴奧辛,加上廚餘含水量高,容易造成爐溫降低,導致不完全燃燒,以上皆會增加焚化爐空汙排放,包括重金屬與戴奧辛,同時會惡化垃圾危機。
「看守台灣協會」認為,養豬廚餘若進入焚化廠,將是一場災難,建議環境部與農業部協調,在各地配置簡易堆肥或黑水虻養殖的農業設施,收受、處理廚餘,讓廚餘可以進入非洲豬瘟風險低又適合使用堆肥或蟲糞的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