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五日之前,我讀完「日」鈴木哲也 高瀨桃子《學術書生存指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6),有一種特別的心理衝擊,原來日本的學術書籍寫作深有玄機,必須講究方法與竅門,尤其,當它從封閉的學院走向廣闊的讀書市場時,是否具備上述這些「寫作技術」就成了自身存亡的關鍵。
依我的解讀,這是一部教科書級的專書,或者稱它為實用書籍也很恰當,因為該書兩位作者均具有實戰編輯經驗,而且前者資歷豐富:現職於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專務理事、總編輯、作家、編輯;後者為桃夭舍的創辦人,畢業於京都大學理工學院,2000年起開展獨立事業,主要從事圖書編輯工作。進一步說,他們藉由多年累積下來的編輯經驗,以這部專書為有志寫作學術籍又想擴大讀者圈的作者提供了具體事例。例如,思考:在電子化時代如何寫作學術書;寫作:讓寫作富有魅力的學術書執筆技法,包括更細緻的提示與導引:是知識還是訊息,電子化時代的「讀者」與認知方式;知識的越境與習得,當今學術書的作用與重要條件;計劃與編寫:讀者、主題與論述策略;注意表述及標題以提高文本可讀性;用多彩的要素演繹文章魅力;標題和索引:顯示在起首和末尾的訊息內容;排版和校正的方法:為了合理製作等等。因此,我才如此評價這部專書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當然,除此正能量的寫作指南之外,偏向英國史學論述風格的我對於日文書為何出現內容「重複」(同義反覆)的寫法感到困惑,在閱讀此書過程中終於得到滿足的回答。在書中「必要性重複的處理方法」這一小節寫道:儘管論文寫作時應盡量避免重複,但也並不意味著在論述時完全不能出現重複。國外學術出版社的編輯經常指出日本人的論述特點是呈螺旋狀的。對於習慣了英語話語體系的讀者來說,往往很難接受日本人的這種螺旋狀邏輯的。日本人的學術成果在翻譯成英文出版社時,這一問題也被頻頻指出。的確如此,日本人的論述一般是在對於同一觀點的反覆說明的基礎上進入更高層次的論述,這種論述模式很適合日本人的閱讀習慣(71頁)。
原來如此。這就是重點所在。看來我並未真正弄懂日本人的論述方式與內在邏輯。他們是有條件與合理並存才予「重複」的,這個做法既考量到日本人(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亦有市場行銷概念,對我而言,這次閱讀打破了我的成見,重新領會到日本式的編輯與寫作技術。就此視點來說,從今而後我必須深入閱讀各種此前自以為是的歷史論述。最後,談談書名的重要性。日文原書名《学術書を書く》(學術書籍寫作),可謂明確而有規範性,這符合日本學術書籍出版的體例。然而,如果我換個角度來看,南京大學這一譯本的書名更富有行銷遠見,他們將書名改為《學術書生存指南》,把學術書籍的寫作推向若沒有刷新就很能存活下去的境地。我認為這就是編輯的高招,富含畫龍點睛之妙。當初,我正是被這個生猛有力的「書名」給深深吸引,而且我還把它視為另一種高尚而歡愉的入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