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當壓力來襲:你的身體正在「拉警報」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或威脅時,身體會啟動一個古老的防禦機制——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這由交感神經系統與 HPA 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 所控制,使身體進入準備狀態。
作為醫檢師,我總是想到此時實驗室檢驗能反映的變化:- 血中腎上腺素(epinephrine) 升高
- 皮質醇(cortisol) 分泌增加
- 血糖、心跳、血壓上升,幫助你應付挑戰
短時間內,這是身體的保護機制。
但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皮質醇長期升高會影響免疫、代謝與睡眠,甚至造成慢性疾病。
二、壓力循環(Stress Cycle):不只是情緒,而是一段生理旅程
依據 Reznick 的壓力循環模型,壓力的歷程包含四個階段
1️⃣ 休息期(Resting Ground Phase)
2️⃣ 緊張期(Tension Phase)
3️⃣ 反應期(Response Phase) → 啟動戰或逃反應
4️⃣ 釋放期(Relief Phase)
若我們停在第三階段、沒能進入「釋放」,身體就會持續「卡在壓力模式」,導致焦慮、頭痛、肌肉緊繃。
這時候,運動,是最自然的「完成循環」方式。
三、運動:讓你的身體「完成壓力循環」
身體需要透過動作來釋放戰或逃反應帶來的能量。
運動就像是對身體說:「沒事了,威脅已解除。」
研究指出:
- 運動能刺激內啡肽(endorphins)釋放,讓人愉悅放鬆。
- 同時降低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幫助回到穩態。
💡 健身教練建議:
- 在壓力事件後,立刻做短暫活動,如開合跳 1 分鐘或快走 5 分鐘。
- 長期可規劃每天固定時間進行 20–30 分鐘有氧活動,讓身體習慣「壓力 → 釋放」的節奏。
下次被老闆電完,不妨:
- 去樓下快走五分鐘(薪水小偷是我)
- 在辦公室角落偷偷做個30秒開合跳(荒謬的想法)
- 或下班後散步20分鐘,讓身體知道:「好啦,戰鬥結束了。」(較可行的方法)
四、壓力與焦慮的界線:一線之隔
- 壓力(Stress) 是對外在挑戰的生理反應,
- 焦慮(Anxiety) 則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與情緒反應。
短期的焦慮能激發警覺,但若身體長期維持在「戰或逃」狀態,就會耗損能量與情緒。
運動在此能重新平衡自律神經系統,協助身體從交感神經主導,切換到副交感神經(放鬆)狀態。
五、醫檢師的觀點:壓力在檢驗數據中的足跡
當我們抽血時,其實能看到壓力留下的痕跡:
- 長期壓力者常見空腹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升高、免疫球蛋白下降。
- 高皮質醇會導致腹部脂肪堆積、血壓上升,甚至影響甲狀腺功能。
這也是我常在衛教中強調的觀念:
「壓力管理不僅是抽象的心理課題,也是真實可量化的生理指標。」
六、健身教練的觀點:運動是「行為藥物」
作為教練,我常鼓勵學員把運動視為「完成壓力循環的日常儀式」。
研究顯示:
- 有氧運動、阻力訓練與瑜伽皆能有效降低焦慮。
- 重點不在強度,而在規律性與可持續性。
- 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能強化自我效能、自我調節力與抗壓性。
七、從「戰或逃」走向「動與放」該怎麼做?

(盡量還是不要在辦公室開合跳吧,你老闆在後面看起來很生氣)
八、結論:讓身體「完成故事」
壓力與焦慮是人類的本能,但運動能幫助我們「讓故事有結尾」。
讓你從「反應」走向「恢復」,從「焦慮」走向「穩定」。
九、給你的思考練習
- 你上一次真正「讓身體完成壓力循環」是什麼時候?
- 你現在的運動習慣,是幫助放鬆,還是增加壓力?
- 如果把「運動」重新定義成「讓自己喘口氣」,你會怎麼開始?
參考資料:
Hathaway, L., & Greenspoon, L. A. (2025). Fight, Flight, or Fitness: Exercise as a Tool to Complete the Stress Cycle and Help Manage Anxiety.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9(6),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