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疆界的心:世界應對難民危機的七個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開篇:一趟看見共同人性的學習之旅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以一份至誠的感恩之心,而非僅憑學術的嚴謹,來開啟這場探究。這份文件並非一份冰冷的報告,而是一次溫暖的邀請,旨在回應一聲慈悲的呼喚。佛法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同體大悲」,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一部分的苦難,即是全體的苦難。這份案例故事集,便是邀請您透過七個國家的真實故事,親身去「看見」這個實相。

此一願景,並非單一傳統的獨見,而是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智慧之巔交相輝映,構成了一曲關於「一體」的宏偉交響樂。佛法的「同體大悲」為此曲定下基調;印度教吠陀經典中《世界為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的莊嚴宣告與此遙相呼應;東亞儒家張載「民胞物與」的思想,將手足之情擴展至天下萬民;亞伯拉罕的智慧傳統中,款待異鄉人的神聖誡命,根植於對自身過往苦難的集體記憶。我們的目的,是將複雜的全球難民政策,轉化為七個生動、易於理解的案例。透過比較這些故事,我們將學習不同文化、歷史與政治背景,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最終不僅增長知識,更是培養同理心與宏觀視野。當我們能看見標籤背後的故事,看見故事背後共同的人性時,療癒與改變的道路便已在腳下展開。

讓我們從北美洲開始,聆聽一場由無數普通公民共同譜寫的歡迎交響樂。

raw-image


第一章:加拿大的故事 —— 一場由社區譜寫的歡迎交響樂

在探討難民政策時,加拿大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充滿希望的模式,它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一場由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的行動。這個模式的核心,便是其世界聞名的「難民社群贊助計畫」(Community Sponsorship of Refugees)

這個計畫的運作方式別出心裁:它允許民間團體——無論是教會、社區組織,甚至是幾個朋友組成的群體——直接參與難民的安置過程。這些贊助團體承諾在難民抵達後的一年內,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財務援助、情感關懷,以及尋找住所、註冊入學、融入社區等一切實際所需這是一種真正的「全社會」模式,將歡迎的責任與機會,賦予了每一個普通公民。

此模式最重要的優點體現在兩個層面:

  • 增強國家安置能力: 透過動員民間的資源與熱情,該計畫極大地擴展了政府的安置能量,讓更多需要保護的人能找到安全的家園,這遠遠超越了單靠政府力量所能達成的極限。
  • 培養深厚歡迎文化: 這或許是其最寶貴的貢獻。當本地居民與難民家庭建立起真實、深刻的個人連結時,抽象的「難民議題」就轉化為具體的鄰里情誼。這種面對面的互動是消融恐懼與偏見最有效的方式,從而在基層社區中,真正培養出同理心與一種根植於心的歡迎文化。

加拿大的社區驅動模式,展現了公民社會的巨大潛能。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端,南美洲的鄰國之間,則上演著另一種基於區域團結的感人故事。

第二章:哥倫比亞的故事 —— 鄰里之間的區域團結

當委內瑞拉近年來陷入嚴重危機,數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時,鄰國哥倫比亞面臨了空前的人道主義挑戰。這份挑戰的沉重,在於哥倫比亞自身早已因長期的內戰而飽受創傷,擁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國內流離失所人口。然而,正是在自身承受著巨大苦難的背景下,哥倫比亞卻以非凡的姿態,向數百萬委內瑞拉人敞開了大門,其慷慨姿態因此顯得格外動人。

哥倫比亞的回應,聚焦於一項極具遠見的大規模正規化計畫。2021年,政府宣布給予在該國的委內瑞拉人長達十年的臨時保護身份。這項政策意義重大,它意味著數百萬人可以走出陰影,合法地工作、獲得醫療、讓孩子接受教育,全面地參與社會生活。這不僅是人道之舉,更是一種務實的融合策略,承認了這些新來者是社會發展的潛在貢獻者,而非純粹的負擔。

這份慷慨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哲學與歷史根源。它體現了1984年《卡塔赫納宣言》的精神,這是拉丁美洲對國際難民保護的獨特貢獻。面對當時中美洲的內戰,《宣言》突破性地擴大了難民的定義,它承認人們逃離的不僅是針對個人的「迫害」,更可能是「普遍化的暴力、國內衝突、或嚴重擾亂公共秩序」等使生命無法為繼的廣泛危險。這種擴大的保護理念,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國家基於共同歷史經歷而形成的區域團結傳統。

從南美洲的開放姿態,我們將視線轉向亞洲,一個在應對方式上呈現出巨大反差的國家。

第三章:日本的故事 —— 敞開的錢包與緊閉的大門

日本的難民政策,常被一個生動的比喻所概括:「敞開錢包,關閉大門」。這個比喻精準地捕捉到其政策中一個引人深思的矛盾:在國際上慷慨解囊,在國內卻極度保守

我們可以透過下表清晰地看到這種政策的兩個面向:

raw-image


造成這種矛盾背後,有著深層的文化與歷史因素:

  1. 歷史與地理因素: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歷史上曾有長期的鎖國政策。這段經歷塑造了一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對於外來文化的融入抱持著一種天然的謹慎。
  2. 文化價值觀: 日本文化極度珍視社會的「和諧」(和)與「秩序」。在許多人看來,大規模地接收背景迥異的外來者,可能會擾亂這種來之不易的社會平衡。
  3. 保守的公眾輿論: 這種文化心態反映在政治層面,使得主流政治人物和公眾普遍對大規模接收移民或難民持有保留態度,缺乏推動更開放政策的政治意願。

日本的案例展現了一種被動的、以維持現狀為優先的保守主義。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更為主動,甚至以威懾為核心目標的截然不同的政策。

第四章:澳大利亞的故事 —— 以威懾為名的「太平洋解決方案」

澳大利亞的難民政策,特別是其被稱為「太平洋解決方案」的「離岸處理政策」(offshore processing),是全球範圍內最具爭議性的模式之一。這是一套以「威懾」為根本目標的嚴苛體系。

該政策的核心操作極為強硬:任何試圖乘船抵達澳大利亞尋求庇護的人,都會被強制轉移至位於瑙魯、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太平洋島國的離岸拘留中心。至關重要的是,政策明確規定,這些人將被永久禁止在澳大利亞定居,即使他們最終被確認為真正的難民。

面對國際社會對這些拘留中心內不人道待遇的廣泛批評,澳大利亞政府的應對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道德脫鉤」的國家級應用。

道德脫鉤 (Moral Disengagement)

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人們用來讓自己能夠做出違背自身道德準則行為,而又不會感到自責的心理機制。在國家政策層面,澳大利亞政府透過多種策略來為其嚴苛政策辯護,從而逃避道德與法律的譴責:

  • 責任否認 (Responsibility Denial): 政府辯稱,由於拘留中心位於主權獨立的第三國領土,澳大利亞對其內部發生的事不負有直接責任,儘管整個系統皆由澳方資助和管理。
  • 事實否認 (Fact Denial): 面對聯合國和人權組織關於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的確鑿報告,政府一貫地、系統性地否認這些指控。
  • 不法行為否認 / 道德辯護 (Denial of Wrongdoing / Moral Justification): 政府辯稱,任何在拘留中心發生的痛苦,都是為了「阻止偷渡船隻」和「防止海上死亡」這一更高人道目標所必需的代價,從而將有害行為重新包裝為道德之舉。

此政策的根本目標昭然若揭:透過在離岸拘留中心製造極端惡劣、使人絕望的生活條件,來向全世界的潛在尋求庇護者傳遞一個明確的訊息——「不要來」,以此「威懾」未來的偷渡船隻。

澳大利亞的嚴苛政策與非洲大陸深厚的社群倫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植根於古老智慧的待客之道。

第五章:非洲的故事 —— 「吾在因眾在」的古老智慧

非洲大陸承受著全球不成比例的難民重擔,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難民都由發展中國家接收,其中許多位於非洲。然而,在這片資源有限的土地上,卻展現了世界上最深厚的接納與款待傳統。這種傳統的根基,源於一種深刻的文化哲學——Ubuntu(吾在因眾在)。

Ubuntu是一種非洲的人文主義世界觀,其核心理念是:個體的人性,是透過與他人的關係、社群的連結和相互的責任才得以構成和實現的。 在這個世界觀裡,「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們」的存在。個人的福祉與社群的福祉密不可分。因此,幫助和款待一個陌生人或流離失所者,並非一種可有可無的慈善行為,而是維繫和確認自身人性的內在要求。幫助他人,就是在完整自己。

這種植根於「關係」與「共同人性」的倫理基礎,與西方主流基於個人權利和法律條文的框架形成了對比。Ubuntu提供了一種更為溫暖和包容的哲學視角,解釋了為何在物質條件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許多非洲社區依然能夠向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敞開懷抱。

在法律層面,非洲聯盟也做出了獨特貢獻,通過了《關於保護和援助非洲境內流離失所者的坎帕拉公約》。這份公約極具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專門針對「國內流離失所者」(IDPs)這一龐大群體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洲際文書。儘管該公約在實際執行中面臨資金與政治意願的巨大挑戰,但它本身就體現了非洲大陸直面自身問題、並引領國際法創新的努力與智慧。

從非洲深厚的文化倫理,我們轉向台灣的特殊案例——一個在國際政治的夾縫中,展現出強大民間慈悲力量的地方。

第六章:台灣的故事 —— 法律之外的慈悲力量

台灣在應對難民議題上,處於一個極為特殊的困境。由於其獨特的國際政治地位,台灣無法成為聯合國的成員,也因此無法簽署1951年的《難民公約》。這導致了一個獨特的局面:至今,台灣都沒有一部正式的《難民法》,所有尋求庇護的個案都缺乏一個制度化的法律保障框架。

然而,故事的核心轉折恰恰在此:在官方層級的法律真空背後,是台灣活躍、強韌的公民社會,以及深厚的宗教慈善傳統。特別是以慈濟基金會為代表的佛教組織,體現了一種強大的「人間佛教」或「入世佛教」精神,將慈悲的理念轉化為具體、務實的社會行動。

這些民間組織的行動,早已跨越了台灣的地理疆界:

  • 全球人道救援: 在全球多個重大難民危機現場,例如敘利亞、土耳其,都能看到來自台灣的志工身影,他們提供大規模的援助,包括物資、義診等。
  • 教育與醫療建設: 他們不僅提供緊急援助,更著眼於長遠的未來。在一些難民營或接收社區,他們建立學校和醫療設施,為流離失所的兒童和家庭帶去希望。這些行動完全超越了國界、種族與宗教的藩籬。

因此,台灣呈現出一個獨特的模式:一個在官方政策層面因國際孤立而受限,但在民間社會層面,其人道主義能量卻能蓬勃發展、輻射全球的典範。這股由慈悲驅動的民間力量,填補了法律之外的空白。

在看過這些各具特色的故事後,讓我們來到最後一個案例——德國,它為我們展現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劇烈碰撞。

第七章:德國的故事 —— 「歡迎文化」的理想與現實

2015年,當數十萬敘利亞難民湧向歐洲時,德國上演了歷史性的一幕。時任總理梅克爾以一句堅定的「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向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開放姿態。一時間,「歡迎文化」(Willkommenskultur)成為德國的代名詞,無數德國公民自發走上街頭,為抵達的難民提供食物、衣物和溫暖的歡迎。這一刻,可以說是歐洲人權價值觀在戰後所達到的最高點。

然而,這種崇高的理想很快就遭遇了嚴峻的現實挑戰。大規模難民的湧入,帶來了一系列複雜的問題:

  1. 社會融合的困難: 將數十萬背景迥異的人們融入社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語言、文化、就業等方面的障礙,使得實際的整合遠比預想的要困難。
  2. 安全擔憂與民粹崛起: 一些孤立的負面事件被放大,引發了公眾對安全的擔憂。極右翼民粹政黨巧妙地利用這種焦慮,將難民議題塑造為對國家安全和文化認同的威脅。他們挑戰了歐洲戰後建立在共享公民價值(jus soli,出生地原則)之上的包容理念,轉而鼓吹一種基於血緣與祖先(jus sanguinis,血緣原則)的排他性民族認同,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政治支持。

德國的經驗像一堂深刻的課,它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難民政策,總是在崇高的人道理想與複雜的政治現實之間劇烈擺盪。它揭示了這個議題的極端複雜性——單純的善意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周詳的配套措施和社會共識,才能將「歡迎」的理想轉化為可持續的現實。

在看過了這七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之後,是時候讓我們退後一步,進行總結與反思了。

終章:織就一張慈悲的網絡

從加拿大社區的全民參與,到澳大利亞國家的嚴厲威懾;從哥倫比亞鄰里間的區域團結,到非洲大陸基於古老智慧的接納;再到日本的矛盾、台灣的民間力量,以及德國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我們看見了一幅由多元文化、政策與價值觀織就的全球畫卷。

為了幫助鞏固學習與比較,下表總結了四種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模式:

raw-image

在這次學習之旅的終點,我們再次回到開篇時的慈悲與感恩。《維摩詰經》說:「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提醒我們,一個更公正、更慈悲的世界,其建設工程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這不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更是一個可以實踐的社會藍圖——建設一個「人間淨土」。淨土宗的修行綱領——「信、願、行」三資糧——為我們投身此項神聖事業,提供了完整而可行的道路。

這條道路始於「信」:深刻地相信每一個生命,無論其處境如何,其內在皆圓滿具足尊嚴與光明的潛能。接著是發起「願」:立下堅定不移的誓願,願滅除一切眾生之苦,創造一個無有歧視與恐懼的世界,這個宏願將成為我們超越挫折、永不枯竭的動力。最後,這份信與願,將自然流露為具體的「行」:從淨化自心偏見的內在功課,到歡迎鄰里的社區行動,再到倡導正義政策的社會參與,皆是此「行」的體現。當我們努力去看見每一個「難民」標籤背後,那個與我們一樣渴望安全、尊嚴與愛的個體時,一張慈悲的網絡便已開始織就。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538內容數
2025/10/30
聖嚴法師以溫暖而慈悲的智慧觀察到,現代人因不斷地「向外馳求」——追逐財富、地位與他人的評價——最終迷失了自己,淪為「環境的附屬品」,隨波逐流。
Thumbnail
2025/10/30
聖嚴法師以溫暖而慈悲的智慧觀察到,現代人因不斷地「向外馳求」——追逐財富、地位與他人的評價——最終迷失了自己,淪為「環境的附屬品」,隨波逐流。
Thumbnail
2025/10/30
本文的目的,便是從聖嚴法師《找回自己》一書的智慧中,為您提煉出5個最令人驚訝且實用的人生洞見。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探索,更是一份誠摯的邀請,希望能幫助您開啟一趟回歸內心、尋回真正安頓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30
本文的目的,便是從聖嚴法師《找回自己》一書的智慧中,為您提煉出5個最令人驚訝且實用的人生洞見。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探索,更是一份誠摯的邀請,希望能幫助您開啟一趟回歸內心、尋回真正安頓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30
一是新聞工作者呼籲我們「看見標籤背後的故事」,看見數字背後活生生的個體;二是佛法智慧所教導的「看見」萬物眾生相互依存的實相,即「同體大悲」。我們的宗旨在於,將抽象的數據與冰冷的政策分析,轉化為一份具有溫度的、慈悲的理解,並以此為基石,為決策者探尋一條通往療癒、整合與大同世界的道路。
Thumbnail
2025/10/30
一是新聞工作者呼籲我們「看見標籤背後的故事」,看見數字背後活生生的個體;二是佛法智慧所教導的「看見」萬物眾生相互依存的實相,即「同體大悲」。我們的宗旨在於,將抽象的數據與冰冷的政策分析,轉化為一份具有溫度的、慈悲的理解,並以此為基石,為決策者探尋一條通往療癒、整合與大同世界的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凡是那些跪倒在某個巨大存在之前的,我們一律可稱之為虔誠 虔誠的XX國人「可能因為國家也有他們的難處吧...」 虔誠的世界公民「因為我們現在是個全球化的世界啊…」 虔誠的信徒「因為XXX上寫了…」 虔誠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充滿挑戰與困難,包括氣候變遷、塑膠汙染、人心涼薄等問題。這些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決。然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挑戰和困難,因此需要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而對於人心的改變,更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尊重與連結的意義。
Thumbnail
現代社會充滿挑戰與困難,包括氣候變遷、塑膠汙染、人心涼薄等問題。這些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決。然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挑戰和困難,因此需要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而對於人心的改變,更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尊重與連結的意義。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