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瓦基的閱讀前哨站〈如何用 AI 寫作?你最該避免的錯誤、專家的技巧與教學〉文章,其實是一篇極具啟發性的「AI 寫作哲學入門指南」,它不只是談工具操作,而是從「人性、思考、對話」層面重新定義 AI 與創作者的關係。以下是整理的精華重點與深度解析:
🧭 一、核心觀念:AI 是學徒,不是打字機
- 常見誤區:多數人把 AI 當「內容產生器」,下指令→拿結果。
- 正確心態:AI 是你的「學徒」,需要你教它語氣、情感與思維邏輯。
- 洞察重點:「訓練 AI 懂人性」,才是讓內容更有溫度的關鍵。
💬 精華句:「關鍵不是你給 AI 什麼指令,而是你怎麼訓練它懂人性。」
🗣️ 二、寫作的本質:寫作就是「說人話」
- 忘掉寫作,改成聊天思維:像跟朋友講故事般寫作。
- 避免學術腔與堆疊詞彙,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流暢、口語化表達。
- 核心練習法:把文章說給朋友聽,看對方是否理解、有共鳴。
🎯 「寫作的終點不是完成;對話,卻是完成的起點。」
👂 三、責任編輯:找人幫你檢測可讀性
- 目的:讓內容被現實世界的「讀者」測試。
- 操作建議:
- 找懂你、願意給真實回饋的人。
- 把想寫的內容「口頭」講給他聽。
- 觀察他的反應與提問,作為修改依據。
💬 四、對話式寫作:預測讀者的疑問
- 好文關鍵:能主動問出讀者的問題。
- 方法:在文中「策略性安插提問」。
- 例:「你可能會想,這真的可行嗎?」
- 效果:創造一對一對話的親密感,提升沉浸感與信任感。
💡 AI 寫作時,也可用這個技巧:請 AI 幫你列出「讀者可能會問的五個問題」,然後逐一回答。
🛠️ 五、修改才是寫作的開始
- AI 初稿 ≠ 成品,修改才是核心價值。
- 實戰技巧:大聲朗讀文章,凡是卡頓之處即需調整。
- 目的:讓文章「聽起來」自然流暢,符合對話節奏。
🔩 六、模組化思維:把寫作拆成可訓練的部分
- 靈感來源: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 方法:將文章拆成「標題、開頭、內文、結尾」等模組。
- AI 用法:
- 給明確任務(例如「請用故事開頭法設計三種開場」)。
- 模組化執行單點任務,再人工整合。
💡 「天才靠靈感,專家靠系統。」AI 寫作就是一種系統化創作。
💭 七、AI 寫作的真正價值:放大思考,而非取代創作
- AI 幫你處理 80% 的資料與架構
- 人類專注於最後 20% 的深度與情感
- 本質轉變:從「生產者」變為「導演、思考者」
- 最佳應用場景:
- 蘇格拉底式提問(用 AI 訓練你的邏輯)
- 框架生成、比對觀點、修改潤飾
✨ 「AI 沒辦法取代你的思考,但能放大你的思考。」
🪞 八、哲學結語:AI 是人性的鏡子
- AI 不會讓作品失去溫度,失溫的是人。
- AI 反映你對人性、語言與思考的理解。
- 越懂溝通,你就越能駕馭 AI,讓它成為放大器,而非替代品。
💬 「AI 就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出的,是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有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