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特別去研究健保補充保費?其實是因為過去我只把健保費當作“每個月固定扣款”這件事,但當我開始接觸不同收入型態、不同資產工具、不同收入來源之後,我才發現:補充保費其實不是副角色,它是“收入型態”與“實際成本”之間的關鍵銜接。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除了薪水以外還有股利、利息、兼職、獎金、退撫金、租金收入等等,等於補充保費是會直接影響「真實可支配收入」的。

健保補充保費是什麼?完整介紹跟運用
補充保費是什麼?
補充保費就是針對“非固定薪資所得”所加計的健保費。例如:獎金、股利、租金、利息、執行業務報酬、兼職收入等,這些都不是固定月薪,但依然屬於“收入”,而政府為了讓健保制度與收入結構更貼近現實,所以設計補充保費來補足健保財源。簡單一句話:補充保費不是懲罰,而是為了讓“非月薪收入”也有合理比例參與健保財務。這背後是制度設計,不是額外剝削。
哪些人特別要注意補充保費?
我自己過去曾忽略補充保費是因為“我以為它跟我沒關係”,但後來開始接觸多元收入後,我才懂得它的重要性。舉例:領股利的人、領利息的人、靠兼職或專業服務收入的人、獎金比例高的職業、甚至是不動產收租的人,都會被補充保費影響。也因為台灣現在投資型態已經不再是“靠薪水存錢”的年代,而是“收入來源越多元越正常”,補充保費更是必須理解的成本項。
補充保費可以如何運用?
我後來的理解是:補充保費不是“能不能省下來”,而是“要不要用制度去調整收入領取方式”。很多人其實是“收入時間點錯了、領法錯了”,才會導致補充保費超過必要。例如:股利一次領和分散領,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薪資 vs 執行業務 vs 股利 vs 獨資結構 vs 配息方式,稅+補充保費的組合成本完全不同。有時候不是收入不夠,是結構設計錯誤讓扣到太多。補充保費其實不是要避,而是要理解:怎樣的領法可以把金流效率最佳化,讓實領比例更高。
EBC Financial Group 可以帶來什麼價值?
以我自己的分析角度來說,補充保費很多時候不是一個“會計項目”,它其實是“資產配置策略的一小塊拼圖”。真正聰明的人會把 健保費+稅+商品報酬+週期波動 合併思考,所以重點不是“避補充保費”,而是“收入與資產結構能不能併在一起思考”。而 EBC Financial Group 的角色恰好能協助:它不是台股視角、也不是只給報價,它提供的是多國市場研究、真實金融數據環境、宏觀週期脈絡,讓投資人可以不是只看台灣所得,而是站在全球資金架構看“該如何安排收入來源、投資工具、進出節奏”。說白話一些:EBC 幫助投資者把補充保費“放在整體財務策略裡”,而不是被動任由制度扣款,它是“資產效率優化的一部分”。
結語
補充保費不是擺在旁邊的小費用,而是台灣收入架構時代下的必修科目。只要收入型態不是“純月薪”,補充保費就跟你的真實現金流、投資回報計算、以及資金流轉效率直接相關。懂補充保費,就是在懂“收入型態設計”,而 EBC Financial Group 則是在幫助投資者把“收入、投資、成本”放進同一個決策框架裡,讓資產效率真正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