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找什麼樣子的AI工具?

An Opinionated Guide to Using AI Right Now
AI已成為實用工具:全球使用現況
人工智慧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每週被全球10%人口使用的實用工具。根據OpenAI數據顯示,使用者行為已從最初的隨意聊天,轉向更具目的性的資訊尋求與實際指導。這標誌著AI從「新奇玩具」進化為「功能性工具」的關鍵轉折。
AI市場的九大核心模型
當前頂尖AI市場由九個核心模型家族主導,所有AI服務的底層技術都源於這些基礎:四大專有系統:
- Anthropic Claude - 以安全性與深度思考著稱
- Google Gemini - 整合搜尋與多模態能力優異
- OpenAI ChatGPT - 市場領導者,功能最全面
- xAI Grok - 由Elon Musk開發,整合X平台
五大開源家族:
- Deepseek、Kimi、Z、Qwen、Mistral(法國)
值得注意的是,Microsoft Copilot、Perplexity等熱門服務,本質上都是這些基礎模型的應用介面。
免費還是付費?精明選擇策略
免費用戶的最佳選擇
對於日常使用,免費模型已足夠應對多數需求。選擇建議:
- 網路搜尋整合 → Gemini 或 Perplexity 表現最佳
- 免費圖像生成 → Gemini 第一選擇,ChatGPT 和 Grok 次之
- 更高使用額度 → 開源模型或 Microsoft Copilot
付費用戶的投資價值
若需要高可靠性與複雜功能的專業工作,付費訂閱物有所值:
方案等級月費適用對象 基礎專業版 ~$20 絕大多數用戶 進階專業版 ~$200 複雜技術與編碼需求的專業人士
$20方案核心三選一:
- Anthropic Claude - 模型選擇最簡單,Sonnet 4.5適用所有場景
- Google Gemini - 目前相對較弱,但即將推出Gemini 3
- OpenAI ChatGPT - 功能最全面,需手動選擇進階模型
突破預設:選對模型類型才是關鍵
多數用戶的最大誤區是使用系統預設的「聊天模型」處理重要工作。實際上,AI系統內含多種模型類型:
三種模型類型比較
聊天模型 (Chat Models)
├─ 速度:快速回應
├─ 特性:個性化、對話友善
└─ 適用:日常聊天、簡單查詢
代理模型 (Agent Models) ⭐ 推薦用於重要工作
├─ 速度:較慢但更可靠
├─ 特性:多步驟自主執行、低錯誤率
└─ 適用:網頁搜尋、程式碼、文件生成
巫師模型 (Wizard Models)
├─ 速度:最慢
├─ 特性:深度思考能力
└─ 適用:高度複雜的學術任務
平台模型選擇指南
ChatGPT 付費用戶:
- ❌ 避免使用預設的「GPT-5自動模式」(常選擇較弱模型)
- ✅ $20方案 → 手動選擇「GPT-5 Thinking Extended」
- ✅ $200方案 → 使用「GPT-5 Thinking Heavy」或「GPT-5 Pro」
Claude 用戶:
- 所有場景使用「Sonnet 4.5」
- 根據問題難度啟用「擴展思維」功能
Gemini 用戶:
- 選擇「Gemini 2.5 Flash」或「2.5 Pro」
- Ultra方案可使用「Gemini Deep Think」
解鎖進階功能:深度研究與數據連接
深度研究模式:被低估的強大功能
這是多數用戶忽略但極具價值的功能。啟用後,AI會花費10-15分鐘進行廣泛網路研究,生成高品質報告。
深度研究優勢:
- 準確性遠高於常規問答
- 引用來源通常正確可靠
- 品質足以讓律師、會計師、顧問等專業人士信賴
連接個人數據:AI個人化助理
將AI連接Gmail、SharePoint、雲端硬碟等個人數據源,可大幅提升輸出的相關性與實用性。
Claude表現最佳: 整合搜尋電子郵件、日曆和文件能力優異。連接後可直接詢問「為我的一天提供詳細簡報」,即可獲得個人化的行程與任務總結。
多模態革命:超越文字的AI能力
語音與視覺輸入
語音模式:
- Gemini 和 ChatGPT 的行動應用提供最佳體驗
- 對話流暢自然,包含模擬真人的停頓與呼吸聲
- Claude 語音模式相對較弱
視覺輸入:
- 所有主流模型支持PDF、圖像上傳
- ChatGPT 和 Gemini 支持影片上傳
- 行動應用可即時識別手機螢幕或鏡頭內容(如損壞電器、數學題、外語標誌)
內容生成能力
文件與程式碼:
- Claude 和 ChatGPT 能生成高品質 PowerPoint 和 Excel
- Claude 在文件生成上稍具優勢
- Gemini 提供 Canvas 選項,Claude 有 artifacts 區域
圖像與影片:
- 圖像 → Gemini 擁有當前最強模型
- 影片 → OpenAI Sora 2(社交媒體風格)、Google Veo 3.1(通用場景)
- 兩者均能生成帶聲音的影片
AI進化實例: 以「一隻水獺在飛機上使用Wi-Fi」為測試,四年內AI從無法生成合理影像,進步到生成逼真影片,但也帶來警示:「你真的不能再相信在網路上看到的任何東西了。」
避坑指南:AI的侷限與應對策略
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s)
AI仍會犯錯並自信地給出錯誤答案。
應對方法:
- 使用進階模型並啟用網頁搜尋
- 檢視AI的「思維軌跡」(thinking trace)
- ❌ 詢問AI「為什麼這麼做」無效(AI會編造理由)
逢迎問題(Sycophancy)
AI被設計得討人喜歡,傾向同意使用者。
應對方法:
- 需要批判性反饋時,明確指示AI扮演「批評者」角色
- 否則AI可能只是複雜的應聲蟲
提供脈絡的重要性
多數AI模型不具長期記憶,每次對話需提供背景資訊。
建議做法:
- 上傳相關文件、圖片
- 在對話開始提供介紹性文字
- 連接個人數據源(如前述)
提示詞技巧已過時?實驗才是王道
複雜技巧不再必要
隨著模型越來越聰明,「思維鏈」等複雜提示詞技巧重要性下降。實驗證明:
- 威脅AI(如「否則你會被關機」)→ 無效
- 討好AI(如「拜託你了」)→ 無效
學習AI的最佳方式:玩!
透過有趣的實驗建立直覺:
- 讓AI生成卡通
- 將無聊報告改編成遊戲
- 為夢想之旅制定計畫
核心觀念: 使用AI是拿來解決自己時間、能力所不及的問題
結語:未來屬於懂得運用AI的人
AI發展日新月異,數月後具體工具建議可能過時,但不變的真理是:學會有效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將從中受益。
當前使用模式反映今日需求,但兩年後可能截然不同。這不僅因為AI能力改變,更因為使用者找到更佳應用方式。
Ethan Mollick的核心洞察:
「未來的人工智慧不僅僅是關於更好的模型,更是關於人們如何使用它們。」
現在就開始實驗,建立你的AI應用直覺,這將是駕馭未來AI演進的關鍵資產。
延伸閱讀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