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读还是不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窝在家,读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这本书是他的自传体随笔,读起来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与己交谈,用平实亲切的口吻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人生娓娓道来。
说来惭愧,这个小说家的小说我一本都没读完过,但他的随笔杂文却很是喜欢。
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读过小说。一来是对虚构故事的兴趣逐日递减,总觉得那与现实生活存在鸿沟,意义不大;二来感觉阅读小说的效率较低,投入大把时间,收获的只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世界,「时价比」远远不及Non-fiction。
之前还就这个话题跟朋友讨论,朋友觉得我这个观念不免趋于功利。她认为不能将效率作为衡量书籍的标杆,这个世界也需要一些没那么有效率的东西存在。
我同意她的观点,但仍然保持己见。——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读书的目的有很多种,有人阅读是为放松休闲,那小说的意义肯定无可厚非;也有人读书是为获取新知识、刷新旧见解,简单说就是得「读以致用」,那自然需要讲求效率。
现阶段的我属于后者。意味着对我来说,非虚拟读物的一语中的比虚拟书籍的拐弯抹角,来得更加直接高效,更能达到我的阅读目的。而小说则更能满足那类拥有足够时间、以放松休闲为需求的读者——它当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是不是我所需要的而已。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直到今天读到村上在书中谈到这个话题,我发现我的想法确实有些简单武断了。
原译文是这样写的:
写小说这份活计,概而言之,实在是效率低下的营生。这是一种再三重复“比如说”的作业。有一项个人主题存身其间,小说家将这个主题挪移到别的文脉加以叙述:“这个嘛,比如说就是这么回事。”然而,一旦在这种挪移和置换中出现不明朗之处或暧昧的部分,针对这些便又要开始“这个嘛,比如说就是这么回事”。这种“比如说就是这么回事”式的叙述周而复始、没完没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挪移置换链条,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又一层地打开,总会出现更小的娃娃。我甚至觉得大概不会再出有如此效率低下、如此拐弯抹角的工作了。因为若能明确而理性地把最初的主题顺利转化为文字,这“比如说”式的置换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用个极端的表达,或许可以这样定义:“所谓小说家,就是刻意把可有可无变成必不可缺的人种。”可是如果让小说家来说,恰恰正是这些可有可无、拐弯抹角的地方,才隐藏着真实与真理。
他说得很明白。对,小说是效率低下、拐弯抹角,但通过「一层一层俄罗斯套娃」的打开、从0到N虚构架构的设定,它可以表达出一些「真实与真理」。而这些「真实与真理」,来源于现实社会与生活,且多半具有多重性与复杂性,很可能并不能通过Non-fiction直截了当的方式清楚表述,以达到让人们毫无障碍地理解和信服的目的。
也就是说,小说这种「比如说」的能力,能够让读者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类比、比喻,理解到这个世界很多复杂多变的一面。而这一面,很可能是非虚拟读物没办法通过逻辑论述来一语中的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好的Fiction就像一个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优秀教师,他总能找到恰当贴切的例子,用妙趣横生的方式,把一个多元复杂的现实问题讲解透彻;而Non-fiction就像一个学者,他擅长通过一系列基本假设把现实问题理想化,再通过一步步逻辑严密的推导和论述,用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得出最终结论。
就我自己的阅读目的来说,学者的直接高效固然重要,但我若像之前一样,想当然地放弃掉一个很会「比如说」的优秀教师,那我有可能永远也了解不到这个世界更加繁杂多元的一面。
就像村上所说的:
效率欠佳、拐弯抹角的东西与效率良好、灵敏自如的东西互为表里,我们栖身的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多元。无论缺少了哪个层面(或者处于绝对劣势),世界恐怕都会变得扭曲。
这段话很好地给我提了个醒: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应该允许且鼓励多元的存在;不管是Fiction还是Non-fiction,只要质量过硬,都势必开卷有益。
不要轻易就蒙上自己一只眼,仅凭另一只,可是连3D电影都看不全,更何况这个3D的世界。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Thumbnail
因為已經向圖書館續借了三次,最後通牒近在眼前,於是最近正在狂讀(讀的時候狂,沒讀的時候不狂)村上春樹的遊記小說,之所以解釋成「小說」,是因為在旅行中遇到如此多的問題與意外,實在讓我好奇主人翁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僅僅是為了逃避日常瑣事的出走,有誰不曾這樣呢? 就算遠行不比生活雜事輕鬆,需要面對的甚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和時間為友〉這一章的最後,村上春樹提到了真實感。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一邊聽爵士樂一邊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很棒!是因為村上先生小說裡出現大量爵士樂的關係吧,這樣說起來他還是個雅痞呢。 所以看張愛玲小姐的小說該配三零年代的上海灘音樂囉?下回重讀小團圓可以試試看。關於村上先生於這屆諾貝爾文學獎再度敗北這事兒我看見許多人說,也許是他的小說缺少了國家、民族性,缺少了大江大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很多人以為小說是虛構的,看小說對人生不會有任何進步,但這樣的想法絕對是錯的。 如果你不相信,那肯定是你看到的都是爛小說。 小說寫的是人,想要寫出好的人物,那肯定是要參照真人的,小說雖是虛構的,但好的小說,是很努力貼近真實人生軌跡的。小說是作者想要表達對現實的一些想法,絕對可以給正在迷惘中的人,一
Thumbnail
因為已經向圖書館續借了三次,最後通牒近在眼前,於是最近正在狂讀(讀的時候狂,沒讀的時候不狂)村上春樹的遊記小說,之所以解釋成「小說」,是因為在旅行中遇到如此多的問題與意外,實在讓我好奇主人翁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僅僅是為了逃避日常瑣事的出走,有誰不曾這樣呢? 就算遠行不比生活雜事輕鬆,需要面對的甚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和時間為友〉這一章的最後,村上春樹提到了真實感。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一邊聽爵士樂一邊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很棒!是因為村上先生小說裡出現大量爵士樂的關係吧,這樣說起來他還是個雅痞呢。 所以看張愛玲小姐的小說該配三零年代的上海灘音樂囉?下回重讀小團圓可以試試看。關於村上先生於這屆諾貝爾文學獎再度敗北這事兒我看見許多人說,也許是他的小說缺少了國家、民族性,缺少了大江大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