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被流散的族群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來自一個流散的族群。
我城被奪了;我家被毀了。
有些人選擇留下,與我城共存亡;
有些人決定離開,以作保留承傳。
不論是去或留,兩者皆不易,無論選擇哪一個,內心都負上千斤萬兩的重擔。
離開,並非個人選擇,是家人的決定……
人雖然離開了,每天都在想念留在故地的同路人,每天都在惦念我城的境況。
離開了的人,每天都在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初心,每天都告訴自己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了自己來自哪裏。
人生總有許多無奈,夢想暫時未能達到,就讓花瓣隨風飄散至世界每個角落,讓流水隨浪沖向天之涯海之角,待一天再次相遇匯聚成河並肩湧流……重要的是,不論日子如何、身處何方,都不要遺忘、不能背棄。
我來自一個流散的族群,我叫流水桃冰,我好很鍾意我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叫「來」。對,來來去去的「來」,不來不去的「來」。 其實,是這裡的大家這樣叫我。  失去記憶,就像獨自一個人,被困在無限延長的真空中,往哪兒走,哪兒都會有人以搖頭的肢體語言,不斷把你拋進不曾存在過的恐懼深井當中。不用任何一句話,就足以滅頂所有的生存意志。
    徘徊在起風的午夜  誰的嘆息飄在風間 那麼無奈卻又無悔  多少前世殘夢留待今生圓 我記得你眼裡的依戀 萬芳 一次次往返台北 沒有目的 只是一次次理由 曾有我牽掛的人 曾有虧欠的人 還記得妳們最後的眼神 見 曾以為有心不難 見 又以何種面目相見 沒有根的人 看似自由卻是流浪 曾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我們對於自己是誰很多時候是混淆的,不清楚自己的根源,以及和土地的關係。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再背負他人的歷史重擔和形塑我們的框架。 掩蔽或扼殺其他獨特的(看似少數的)聲音及色彩,也是生在當代的我們,不敢活出真實自我的因素之一,例如被家庭、父母、婚姻、男女身份、職場、社會價值觀綁架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不斷地影響彼此,當一方離開時,對方也會留下一些。這些影響和留下的點滴都變成了彼此的一部分,無法分離。這種對彼此的想念和影響就像是雨一樣持續滋潤土地,又如暴雨來襲,令人著迷又充滿危機。
    Thumbnail
    橋下有個小池塘 曾經屬於我們的 直至我們搬家了 還是會想念流水 還有流水的聲音 每當回首過去 我們總是沉默着 讓思念悄悄停留 我們有過的裙子 遊走過的草原 妳都會跟隨着 我們吵架時 剛好正是夜深 妳一直凝視着我 看我們哪兒相像 到適當時月也圓了 我們分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最近學到一個耐人尋味的新詞:「近鄉情怯」 ──遊子離家鄉越近,心情反越不平靜。不單擔憂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又懷有半分惟恐愧對親朋的意味。就如當初自己要在IG上出post說要回到香港常住時,總有份逃兵要回營自首的不安蠕動至脊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叫「來」。對,來來去去的「來」,不來不去的「來」。 其實,是這裡的大家這樣叫我。  失去記憶,就像獨自一個人,被困在無限延長的真空中,往哪兒走,哪兒都會有人以搖頭的肢體語言,不斷把你拋進不曾存在過的恐懼深井當中。不用任何一句話,就足以滅頂所有的生存意志。
    徘徊在起風的午夜  誰的嘆息飄在風間 那麼無奈卻又無悔  多少前世殘夢留待今生圓 我記得你眼裡的依戀 萬芳 一次次往返台北 沒有目的 只是一次次理由 曾有我牽掛的人 曾有虧欠的人 還記得妳們最後的眼神 見 曾以為有心不難 見 又以何種面目相見 沒有根的人 看似自由卻是流浪 曾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我們對於自己是誰很多時候是混淆的,不清楚自己的根源,以及和土地的關係。 希望有一天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再背負他人的歷史重擔和形塑我們的框架。 掩蔽或扼殺其他獨特的(看似少數的)聲音及色彩,也是生在當代的我們,不敢活出真實自我的因素之一,例如被家庭、父母、婚姻、男女身份、職場、社會價值觀綁架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不斷地影響彼此,當一方離開時,對方也會留下一些。這些影響和留下的點滴都變成了彼此的一部分,無法分離。這種對彼此的想念和影響就像是雨一樣持續滋潤土地,又如暴雨來襲,令人著迷又充滿危機。
    Thumbnail
    橋下有個小池塘 曾經屬於我們的 直至我們搬家了 還是會想念流水 還有流水的聲音 每當回首過去 我們總是沉默着 讓思念悄悄停留 我們有過的裙子 遊走過的草原 妳都會跟隨着 我們吵架時 剛好正是夜深 妳一直凝視着我 看我們哪兒相像 到適當時月也圓了 我們分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最近學到一個耐人尋味的新詞:「近鄉情怯」 ──遊子離家鄉越近,心情反越不平靜。不單擔憂家鄉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又懷有半分惟恐愧對親朋的意味。就如當初自己要在IG上出post說要回到香港常住時,總有份逃兵要回營自首的不安蠕動至脊髓。